-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餐饮面面观
北宋张择端的现实主义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画的是寒食节过后的第一天即清明节里开封街肆的景象,其中细致地描绘了冷食终结、热餐盈门的精妙时刻,不同人群各显其态,生动亦深刻地揭示了北宋末徽宗朝的社会状况。从火禁到用火相传战国时期的贤臣介子推倾心辅佐流亡中的晋献公之子重耳,最终复国登基,是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
-
〓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演义》,更早的前身是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由桃园结义写到诸葛亮之死,首尾完具,作者大约文化水平不甚高,文字比较粗糙,甚至词不达意,情节也多怪诞。 “平话”也写作“评话”,乃是说话(即讲故事,后代称为“说书”)中“讲史”艺人的工作底本。“平”字大约是指这里只说不唱,......
-
〓 中国书法简史(六):西汉隶书
第二章汉代书法第二节西汉隶书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期。存留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石刻存世有《杨量买山地记》、《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其结构与简牍相近,已是隶体,但多数笔划无波磔,可能是制作方式造成的,显得很古朴。后来评价,多据此认为它们是“体兼篆隶”。简牍帛书有: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遣策》、3号......
-
〓 李白诗论疑难破解——纪晓岚《赋得绮丽不足珍》的诗学解读价值
摘要: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竟委、 “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关键词:纪晓岚;试帖诗;李白;诗论试帖诗,又称赋得......
-
〓 读史札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范仲淹的人生追求说起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
-
〓 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相斥与相容之争
当前,无论是弘扬优秀儒学文化,还是营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优越文化环境,都亟待正确认识儒学与科学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在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夸大二者的相斥性,否认二者的相容性,进而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提倡儒学的复兴是复古守旧和历史的倒退。因此,如果把“儒学从根本上排斥科学”的观点称之为“......
-
〓 赵建永:“哈佛三杰”考辨
“哈佛三杰”说形成缘由及过程,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桩公案。近年来吴宓日记、自编年谱等资料的出版,使相关研究得以推进,而陈寅恪和汤用彤哈佛档案、留学手稿等史料的发掘整理,使我们可以在更为深远辽阔的视野里探究“哈佛三杰”说的来龙去脉。时空之因缘际会 关于“哈佛三杰”之说的缘起,学界一般认为当时在哈佛中国......
-
〓 修养工夫论视域下的张载“格物”说
【摘要】在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中,张载将安立了儒学根基且很有可能亦吸收了佛教思想成分的道家之“虚心”置于其前,并认为二者是一对互动式的道德修养工夫,修养目的在于“致知”后的德性所知之境。张载不赞同二程以“穷理”释“格物”,一是因为在他看来“穷理”、“尽性”、“至命”具有先后次序,从而其“尽性”及与之处于同一修养层面......
-
〓 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还魂故事的创造性转化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曾经得到古代夭折女子还魂故事的启示。然而,《牡丹亭》不是同类故事的简单改编,而是剧作家的杰出创作,它既承继了古代夭折女子还魂故事的若干情节元素,又大大改造了旧有的叙事过程,增加身体夭折前的心灵叙事部分,即人们熟知的“游园惊梦”等环节,借以揭示一位十六岁少女的情感觉悟,这是以往的同类故事从未触及的。......
-
〓 刘光胜:孔孟之间的学术连接
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孟之间也存在诸多思想差异。孔子单讲仁,孟子仁义礼智并举。在孔子那里,仁与人性未曾连接,而孟子却言性善,以仁规定人性的本质。孔子虽然讲天人合一,人的德性来自天,但天人如何交通的具体理路,孔子并没有明确地阐述。《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
〓 宋人绝句清赏之二十三
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八十五岁的诗人已快要走完他坎坷多艰的人生旅程。就在这弥留之际,诗人写下这首著名的《示儿》诗,表现了这位“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诗人念念不忘中原,念念不忘恢复,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古以来,一些英雄志士......
-
〓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道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家指的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古典道家,广义的道家则包括了汉代形成的制度道教,本文所谓“道家”是从广义上说的。 据初步统计,近百年来,国人关于道家的研究著作超过2000种,其相关学术论......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坛:中西中古赋税基本理论管窥
资料图片一定的赋税行为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之下的,这种思想经过实践、修正和调适,便逐渐外化为理论,成为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基本依据,西方学者称之为赋税理论。这种理论有层次之分,其中,经过累世传承而贯穿整个社会,并反映这个社会赋税制度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的那个层次,被称之为赋税基本理论。在欧洲中古社会,纳税人与教会学者对赋税问题进......
-
〓 《三家诗拾遗》整理刍议
秦燔之余,《詩》以易于誦習之故得以傳世,漢時說《詩》家,其著者有魯、韓、齊、毛四家。“鲁人申公受诗于浮邱伯,作训诂,是为鲁诗;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1],亦即世所謂“三家詩”,毛詩晚出,傳自鲁人毛亨及赵人毛苌。西漢之際,三家詩名標博士,位列官學,烜赫一時。而毛詩以古文詩......
-
〓 李觏:“康国济民”的草根大儒
李觏塑像 李觏(1009—1059,觏,音gòu),北宋江西建昌军长山人,自幼虽家境贫寒,但敏而好学,涉猎广泛,长怀“康国济民”之志。科举失意后,遂放弃仕进,“市里无人识古音,抱琴归去隐山林”,一意“闭门求取圣贤心”,倾力兴学授业,名噪东南。李觏以教育立身,以著文立世,道德学问为士人楷模,终成“一代名儒,后学之师......
-
〓 学术视野中的乡村民间信仰
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村落、市镇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村镇内部、村镇之间以及村镇与外部更大区域间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互动与整合。对此学界早有关注,并提出了若干理论范式加以解释,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施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弗里德曼的宗族模式以及杜赞奇所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模式等,......
-
〓 徐洪兴:有关“南怀瑾现象”的往事与随想
南怀瑾先生逝世快一周年了,但读书界和学术界对南怀瑾著述的学习和研究仍然热度不减。要说清南怀瑾先生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我与南先生没有直接的交往,只是读过他的一些书,但有关“南怀瑾现象”的一些回忆与随想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怀瑾先生其人其书其事。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南先生的著作开始......
-
〓 学科走向:把沦陷区研究作为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抗战时期的伪政权与沦陷区,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产物。沦陷区既是日本实施殖民统治的占领区,又是日本扶植之下的伪满洲国、华北伪政权、伪蒙疆政权与汪伪政权的辖区,其范围涵盖中国东北、华北(含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华中(含今华东、华南)地区。抗战时期中国最为富庶又被日伪政权统治下的广大沦陷区,有学者称其为战时中国的“半壁......
-
〓 王维禅诗的圆融境界
研究“诗佛”王维禅诗的文章,蔚为大观。论者在阐释王维禅诗境界时大多集中在论述观色悟空、以动显静的禅意,认为王维禅诗表达了色相俱泯、万法皆空的禅境,读之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这些成果令人受益良多,美中不足的是多执于一端,论述王维禅诗观色悟空、以动显静时鲜有抉发空中蕴色、静中含动的一面。笔者不揣谫陋,从体证佛教哲学的空性......
-
〓 百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教研究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发展、扎根,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早期海外穆斯林信奉的外来宗教,到被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所接受信仰,其间经历了不平凡的历史过程。同样,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也伴随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为宗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最早由非穆斯林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和穆斯林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