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缘说
四缘说是因果论的理论重点,佛教各派对于“缘”的讲法不很一致,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有见于南方的《法聚论》讲二十四缘,北方的《舍利弗毗昙》讲十缘,头绪纷繁,过分芜杂,于是加以简化,只列举南北两论中的前四种,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合称四缘。并突出因缘为四缘中的重点,认为因缘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称为因中之因。......
-
〓 钱宗武:《书》学大道必兴中华
《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解之为史鉴,援之以赞治,释之为训诫,授之为教化,引之以立论,《书》之大经大史地位,莫可比肩。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
-
〓 “类型学”视野下的宗族制度研究
“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路径”研究,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展开。宏观层次的“中国路径”就是指中国文明的整体特征,对这一特征的概括方法,具有理论的、综合的特点,并蕴含着明确的现实关怀;其概括的准确性,既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描述策略,也取决于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各领域的了解程度。微观层次的“中国路径”,是指对中国文......
-
〓 廓清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
孟子的思想很明确,我们人性之中至少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味、色、声、嗅”等生理欲望,一方面是“仁、义、礼、智”的道德禀赋,孟子主张不应将前者而应将后者也就是“仁、义、礼、智”看作我们真正的性。关于荀子的心,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认识心或智识心,其与孟子心的最大不同在于,孟子是以仁识心,其心是道德本心,此心具有良知、良能,可......
-
〓 浅谈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
国学【作者简介】赵永刚,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学国学国学国学李晶晶,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国学接触古典诗歌,我们会发现有一类诗句,诸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等,都......
-
〓 王锺陵:“遊”与“道”
有两个概念是贯串《庄子》内七篇的:一是“遊”,二是“道”。前者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代表性概念,后者则是《庄子》一书最根本的概念。辨明它们在内七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无疑对恰切、深入地理解“内篇”各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个贯串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可以视为内七篇以至全本《庄子》整体性的一个标志。一“遊”字从第一篇的题......
-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
主持人(程志华)按: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儒学形上学的走向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儒学形上学源于对佛教尤其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回应而建构,而西方哲学本体论在20世纪似乎已走入了穷途末路而“终结”。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儒学形上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继续前行,拟或回归原始儒学,还是另择新路?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儒学之未来发展所......
-
〓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内容提要: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育学生,从事文艺批评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境界,彰显审美人生,在方法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直观形象、富有当下情趣的特色,值得今人借鉴。关键词:百家争鸣;孔子思想;《论语》对话;审美人生作者简介: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丘(前551~前47......
-
〓 成果选登:心性论与先秦儒道美学研究的深化
孔子庄子 心性论哲学关注的是知情意统一、天人合一文化观念下人的存在和价值问题。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粹理论,心性之学一直以来被学人当作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敲门砖。而中国心性论发端的先秦哲学,更是以丰富的心性思想对后世文化起到了奠基和塑型作用。 先秦儒道思想在关于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思考中,往往采用从天到人和从人到天......
-
〓 旗子与靶子——《史记》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编者按:《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形成一门学问——“史记学”。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时期是《史记》的传播与初步研究时期,唐代奠定了《史记》在史学史、文学史上的双重地位,宋元明清以来,《史记》的传播范围日益广泛,接受的群体不断扩......
-
〓 唐翼明:重温孔子的教导
学者书法中国要复兴,要真正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必须到中国自身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中去寻找智慧,挖掘资源,一切外来的好东西都需要嫁接在中国自己传统的根上。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落实到政教层面和伦理层面的部分,无疑是以儒家为主干的,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主要是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传统。尤其是面对今天我们社会存在......
-
〓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其历史价值及当代传承问题,......
-
〓 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 铜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 “王为般卜”龟甲刻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汶口文化 刻符陶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
〓 要重视学术之“器”
林毅夫先生曾指出,最有活力的经济发展将提供最丰富的问题和素材,因此,21世纪将是中国有可能产生经济学大师的世纪。这一论断显然适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体,并正不断地被学术界用实际行动加以证明:中国内地2008年的SSCI论文数量是1476篇;而2012年,仅SSCI发表量排名前15位的中国内地大学,总量就有250......
-
〓 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
2006~2007两年,历史地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清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学术进步也令人欣喜。“清史地理”是笔者提出的概念,它是研究有清一代各种地理状况的专门学问,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断代地理研究,指历史地理学研究清代的部分;二是指历史地理研究牵涉到清朝的内容。前者是清史地理的核心内容,后者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
-
〓 文才能“尽”吗
在中国古代,文学天赋的神秘与天才传奇汇聚成文才尊奉的习尚,富有文才者由此被命名为“才子”,而创作力衰退、文思迟钝、佳作难觅者也同样要追根溯源于才,自六朝开始,批评界就将这种创作情势的变化概括为“才尽”,“江郎才尽”便是其时最著名的典故。围绕这个传说,历代引发了江淹之才是否尽,人之才是否能尽,是什么因素影响妨碍了......
-
〓 明月·大江——苏轼诗词的永恒主题
内容提要:明月、大江是苏轼文学中经常描写的物质意象,它们是作者主观世界的外在显现。分别反映着作者婉约的一面和豪放的一面,寄托着作者极具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试图从苏轼的明月、大江诗词中,来了解苏轼一生曲折起伏的思想,从而多角度地认识这位文学巨匠。关键词:苏轼;明月;大江;婉约;豪放“一门父子三词客......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九):沐并、陈寔、司马徽、曹丕
诫子俭葬书(1)沐并告云、仪等(2):夫礼者,生民之始教,而百世之中庸也(3)。故力行者则为君子,不务者终为小人,(4)然非圣人莫能履其从容也(5)。是以富贵者有骄奢之过,而贫贱者讥於固陋,(6)於是养生送死,苟窃非礼(7)。由斯观之,阳虎玙璠,甚於暴骨(8),桓魋石椁,不如速朽(9)。此言儒学拨乱反正、鸣鼓矫俗之大义......
-
〓 林黛玉的燕窝粥
说起黛玉的病,薛宝钗认为,食谷者生,黛玉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看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于是,宝钗主张: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因而大胆向黛玉建议,“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
〓 略谈庾信的两首诗
南北朝时期的大作家庾信(字子山,513~581)的成就首先在他的辞赋,一篇《哀江南赋》,浩浩荡荡,把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感慨哀伤全都融化进去,千古传诵;《枯树赋》篇幅虽小,容量很大,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产生过强烈的影响,这在文学生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庾信也能诗,亦颇有名篇,兹选取两首最短的来略谈几句,以见其思想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