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
内容提要:本文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加以考证。认为,九图虽非是书所应有,然亦非门人所依附。九图乃《易学启蒙》初版旧图,完全为朱熹编纂无疑。同时又对九图源流进行辩析,一一指出其原委与演变过程。强调了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推衍及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指出,考辨九图具有现代意义。认为区分各是各的先天学,将有益于中国哲学史和宋明理学......
-
〓 笔法记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明年春,来于石鼓......
-
〓 宣纸的“前世今生”
1915年,安徽泾县小岭曹恒源桃记牌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由于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
-
〓 佛教文化之结构、特质及价值
【编者按】 2005年3月16日,方立天先生做客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设立的“慈辉佛教文化论坛”,作题为《佛教文化的结构、特色与价值》的讲座。以下是讲座全文。今天,我将就四个方面:引言、结构、特质、价值,来与大家进行以下关于佛教文化的一些探讨。一、引言首先探讨佛教文化的意义及重要问题。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世界上宗教......
-
〓 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一切是为了人民;困难可能是最好的老师,要不怕困难,既刻苦学,又善于学;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学,向老师学,向群众学。”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1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翻译学会会长李肇星同与会学者一起共同关注翻译教育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由北外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主办的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建立......
-
〓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内容提要: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育学生,从事文艺批评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境界,彰显审美人生,在方法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直观形象、富有当下情趣的特色,值得今人借鉴。关键词:百家争鸣;孔子思想;《论语》对话;审美人生作者简介: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丘(前551~前47......
-
〓 成果选登:心性论与先秦儒道美学研究的深化
孔子庄子 心性论哲学关注的是知情意统一、天人合一文化观念下人的存在和价值问题。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粹理论,心性之学一直以来被学人当作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敲门砖。而中国心性论发端的先秦哲学,更是以丰富的心性思想对后世文化起到了奠基和塑型作用。 先秦儒道思想在关于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思考中,往往采用从天到人和从人到天......
-
〓 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平衡论的意义
很高兴来参加李继兴同志主持的“平衡论”问题的讨论。关于“平衡论”,我认为,不是讲的静态中的“平衡”,而是讲的动态的中“平衡”;不是讲的绝对意义的“平衡”,而讲的相对意义上的“平衡”;不是讲的确定性的“平衡”,而是讲的不确定性的“平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想,如果“平衡”处于静态中,事物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动态中,事物不......
-
〓 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
颜氏家训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
-
〓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
我研究中国哲学,主要研究秦汉哲学。重要的又是王充哲学和董仲舒哲学。王充哲学是我研究的起点,董仲舒哲学是我研究的重点。 一 我上大学时读《中国哲学史》,那里面董仲舒几乎是一无是处的哲学家:宇宙观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方法论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董仲舒讲大一统,提倡独尊儒术,都是为反动......
-
〓 《文心雕龙》与乐府诗学
魏晋以来,乐府诗创作进入有主名时代,人们越来越把乐府诗当作诗之一体进行批评,于是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乐府诗学”。《文心雕龙》专列《乐府》篇,是为“乐府诗学”开山之作(吴相洲《乐府学概论》)。王小盾先生《〈文心雕龙·乐府〉三论》,论述“乐府”三种内涵:一、“声依永,律和声”,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二、是介于诗、赋之间的一种......
-
〓 起点与宗旨:《论语·学而》的逻辑
《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儒家做人做事的基本逻辑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循序渐进、互为依存的纲目。在这八大纲目中,又以“修身”为本。 ......
-
〓 试解秦俑主帅之谜
内容摘要:秦始皇兵马俑中,不见大军主帅的俑像,论者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秦俑大军必有主帅,而且主帅必坐镇军中。本文试图从古籍记载及兵马俑坑的残留遗迹中,对秦俑主帅之谜,寻求出一个合理的解答。秦始皇兵马俑大军之中,不见三军主帅,原因何在,至今尚无定论。论者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这是秦始皇的军队,秦陵......
-
〓 “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主持人语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阳明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整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他的“知行合一”论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等思想主张仍不过时,其所昭示......
-
〓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三教图》。图中描绘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为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想象之作。该图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所秉持的吸收和转化态度。 资料图片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
-
〓 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无时无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于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
-
〓 杜牧《清明》诗的“诗眼”
资料图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
-
〓 《长亭怨慢》:诉说离愁的一往情深
【长亭怨慢】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温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
-
〓 《十三经注疏汇校》第一项成果告成学界名家注目《尚书注疏汇校》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唐经学成就的代表,与《二十四史》构成传统典籍的骨干。两年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要对《十三经注疏》唐宋元明清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并吸收历代校勘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一工作将为深入研究、释读儒家经典提供重要的文字参考,也为进一......
-
〓 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要】古文《尚书》学术界历来定为“伪书”,其中一条重要论据,说古文《尚书》是搜集旧籍引语而编造出来的。通过对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得出六条反证,说明古文《尚书》决非编自旧籍引语,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因而对其学术价值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关键词】比较研究;真古文献;学术价值;重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