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起点与宗旨:《论语·学而》的逻辑
《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儒家做人做事的基本逻辑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循序渐进、互为依存的纲目。在这八大纲目中,又以“修身”为本。 ......
-
〓 “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主持人语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阳明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整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他的“知行合一”论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等思想主张仍不过时,其所昭示......
-
〓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三教图》。图中描绘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为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想象之作。该图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所秉持的吸收和转化态度。 资料图片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
-
〓 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无时无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于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
-
〓 杜牧《清明》诗的“诗眼”
资料图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
-
〓 《十三经注疏汇校》第一项成果告成学界名家注目《尚书注疏汇校》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唐经学成就的代表,与《二十四史》构成传统典籍的骨干。两年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要对《十三经注疏》唐宋元明清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并吸收历代校勘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一工作将为深入研究、释读儒家经典提供重要的文字参考,也为进一......
-
〓 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要】古文《尚书》学术界历来定为“伪书”,其中一条重要论据,说古文《尚书》是搜集旧籍引语而编造出来的。通过对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得出六条反证,说明古文《尚书》决非编自旧籍引语,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因而对其学术价值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关键词】比较研究;真古文献;学术价值;重新......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三
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的前身叫《鼓角横吹曲》,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乐器以鼓和号角为主,所以称为《鼓角横吹曲》。《鼓角横吹曲》流传到南方后,梁武帝萧衍下令整理改造,并被梁朝乐府机构保存下来,所以后来又称为《梁鼓角横吹曲》。宋代郭茂倩收集整理的《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以《鼓角横吹曲》为主......
-
〓 《淮南子》与儒道两家人性论
先秦诸子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逐渐趋于融合。《淮南子》是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转折点上的巨著,上承诸子,下启经学,在各种问题上试图兼容诸子百家之长,综合而成“帝王南面之术”。其人性论是对诸子百家的继承,而主要是儒、道两家,两家人性论既有冲突,也有交融。《淮南子》试图站在道家立场上,对两家人性论进行贯通与......
-
〓 慈孝文化公开课第一讲:把根留住——孝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文化出现复兴曙光,全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之际,重新审视孝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本与命脉。如果把传统文化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孝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根是树的存在之本。树没有根了,失去了本,就难以存......
-
〓 李汉秋:重振中华人伦文化
融入此岸历史的生命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入世的,重在此岸而不是彼岸,不是把生命的价值寄托在死后进入彼岸的天国或冥府,而是注重在此岸的人间。在周公、孔子的周朝,就改变了商朝重鬼神的传统,转而为“以人为本”。在这方面孔子说得很多、很明确。但这绝不是儒家不重视精神生活、没有精神信仰。融入此岸的历史,就是中华......
-
〓 李开元:谁杀死了项羽?
乌江之畔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二岁。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太史公笔下项羽之死的最后身姿言语: 乌江河岸,血战中的项羽,已经身负十余处创伤,突然间转身不动,顾望眼前一位汉军骑将喊道:“来人可是旧友吕马童?” 突然被项羽直呼其名的吕马童不敢正视项羽的目光,侧身面对身边的战友王翳,手指......
-
〓 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在楚辞学史上,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继承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开辟了一条研究的新路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楚辞集注》“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
-
〓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对若干史学关系再平衡的思考
告别“以论带史”,走向“史料即史学”,告别“古为今用”,走向“为历史而历史”,告别“宏大叙事”,走向无关宏旨的“琐碎史学”,告别“自言自语”,走向“日常生活史”,这诸种倾向叠加在一起,导致近30年来的史学研究日益国学化、汉学化、实证化、碎片化,所以,在笔者看来,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必须进行一次再调整、再斟酌,也......
-
〓 王维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误判
在文学史中,王维生平思想的分期,被简单化地用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期与后期,进而又有前期乐观浪漫而作激愤诗边塞诗、后期热情全为禅吞噬而作山水诗等说法云云。其实,只要稍稍静下心来细读王维作品,就会发现这是不准确的。王维前期就积极入世吗?王维21岁被贬济州,直至35岁知遇贤相,十四五年间近乎销声匿迹,多赋闲隐居,这显然不可用......
-
〓 秦、西汉有没有陪都?
我国陪都制度由来已久,近世有学者提出在夏朝时已经出现陪都制度,虽有一定道理,但目前为止,尚不能得到考古发掘或古代文献史料的有力证明。西周时期,随着统治疆域的急剧扩大,再加上殷遗民的不断反抗,原来的都城丰镐偏居于西部,其东有崤函之阻,南北有山相隔,对于统治全国极为不利。在此情况下,在东方设置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就成为......
-
〓 国学博士论坛:君主论之中西比较
——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为例 夏福英,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帝王之学”视域下之〈大学衍义〉研究》 博士导师:湖南大学教授 姜广辉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吴根友 厦门大学教授 谢晓东 真德秀(1178—1235),南宋思想家和政治家,所......
-
〓 春秋政治精英的人文建树
春秋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政治精英,这些“在位君子”们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了一个思想活跃,意气风发,新论纷呈的“轴心时代”,留下了丰富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本文这里将专门谈谈其间富有启蒙和突破性意义的哲思,以纪念和致敬于春秋的智者们。吉凶由人 迷信天命鬼神,是三代以来流行的文化传统,以为天地间有个至上......
-
〓 国学漫谈:礼学与理学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要谈礼学与理学,我们先从最基本的人性谈起。所谓“食、色,性也”,这意味着,人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一是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谈“食”好说,它不牵扯别人,是一种个体行为。我们就重点谈“色”,这里边就要分成四个......
-
〓 粉壁为空天——李白诗与敦煌壁画对水墨之变的反映
图①为敦煌莫高窟第320窟《飞天》壁画图②为第217窟《青绿山水图》壁画。均由敦煌研究院供图唐代之前绘画作品多施染色彩,唐代水墨绘画渐渐盛行并且在唐末宋元发展壮大,逐渐取代色彩绘画的主流地位。五代画论家荆浩《笔法记》云:“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唐代有大量色彩丰富、鲜艳明润的绘画作品,在颜料的使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