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水运工程,运河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下的经济措施,然后生发出诸如商业发展、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内容。随着运河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由“从历史视角看运河”转而进入到“从运河视角看历史”的模式中,对运河作更为深入的描述,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从宏大叙述的学术视......
-
〓 周公文诰的语体特征
周公像 资料图片周公姬旦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武王建周两年后去世,周公当权摄政七年,奠定西周开国之国势与一代之典章制度,推行礼乐教化,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钱穆先生即认为,中国五千年之文明中,影响最大的只有周公、孔子两人,而孔子亦在其学说中极力推崇周公之思想。不仅如此,周公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
-
〓 乔永:《辞源》版本考略
以1949年为界,社会上一般把解放前的《辞源》初版、续编和《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称为老《辞源》,而称1979年至1983年出齐的四卷本《辞源》修订本为新《辞源》。1979年版称之为《辞源》修订本,是以之区别于1964年曾出版过一册的《辞源》修订稿本。 我们如果把辞书修订幅度超过25%作为一个修订版次的标准......
-
〓 “文以明道”的两种语境
与西方文学侧重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相比,中国文学比较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来强调“文以明道”,就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所谓“文以明道”,就是指文学不仅要有文采、情韵之美,还必须反映社会现实,包含深刻的思想,有益于世道人心。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如此,这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活动之主体的士大夫群体的特殊身份和意识有......
-
〓 曲水缘何能赋诗?——兼及山水诗的形成
一说起中古时期的“曲水赋诗”,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与特定环境相关的文化现象,即先秦的“登高赋诗”传统。“登高赋诗”本来是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卿大夫在交接邻国时,登上高高的台阶、升堂入室开展外事活动的过程中,援引《诗经》诗句以应对酬酢、伸发志意、展示才学的一种特定礼仪,《诗经》毛《传》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赋诗......
-
〓 马朴臣卒年考
作者简介:张庆,男,1987年生。安徽桐城人。现在东北大学就读环境工程专业。前记:约在一个月前,我开始了对清早期桐城籍诗人马朴臣先生的卒年考证工作。其源起是我在方贞观一首诗作引起的作者争议的细节查考中,偶然发现今人所依据的马朴臣卒年,有与史实明显矛盾不合处。在我完成方贞观诗作的作者考订之后,马上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马朴臣先......
-
〓 黄朴民:走出历史图谱化的认知“误区”
观念先行,将错综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图谱化,在我们这个号称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积淀的国度里,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譬如,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人们总是十分热衷于善恶两元的截然对立,因此,正面人物总是以近乎“高、大、全”的形象矗立于后人的面前,而很少去分析其作为一个人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人物软肋和人生败笔,而反面人......
-
〓 孙琴安:经典与名篇
编者按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读者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孙琴安先生的《经典与名篇》一文,围绕“经典”的延伸与发展、经典与名篇的差异、唐宋诗词中为何名篇独多等问题为我们分析了经典与名篇之间的区别。文献与文史研究之间关系密切,这是不容怀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论文无非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主......
-
〓 亲切的唐诗——唐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功能
编者按 上世纪中国以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诠释中国文学,将文学的功能定于“审美”一途,中国的文学便如陈独秀《答沈藻墀》所说,“只有诗、词、小说、戏(无韵者)、曲(有韵者,传奇亦在此内)五种”。但从汉赋、唐诗、明清文人小说看,它们和那些实用文体一样,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众多的实用功能。这一点,确定了......
-
〓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内容摘要: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
-
〓 读史札记:历史意识与现实交响
明军抗倭图 资料图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这场战争,国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受。如此惨绝人寰的战争,究竟有没有历史源头?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将来还会不会重演?相信这是每个国人,也应包括日本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历史关怀与现实变奏无时无刻不在交响上演,它们的内......
-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
主持人(程志华)按: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儒学形上学的走向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儒学形上学源于对佛教尤其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回应而建构,而西方哲学本体论在20世纪似乎已走入了穷途末路而“终结”。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儒学形上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继续前行,拟或回归原始儒学,还是另择新路?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儒学之未来发展所......
-
〓 文物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
【现场回放】2012年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办公室,单霁翔院长在自己的电脑上向记者详细介绍刚刚推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记者思考】故宫此举迈出了信息公开第一步,但这一步让我们也意识到,不管是激活文物社会功用还是提高公民文物修养,我们脚下的道路都还很漫长。大家都知道故宫一直在做摸清家底儿的工作。作为世界上参......
-
〓 “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主持人语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阳明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整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他的“知行合一”论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等思想主张仍不过时,其所昭示......
-
〓 “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辨
《周易本义》卷首列九图,其中冠以“伏羲”之名者有四图:《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并云:“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言“其说皆出邵氏”,并不等于说“伏羲四图”皆传自邵雍。邵伯温言其父学曰:“止有一图,以寓其卦之生变与阴阳消长之数。”[1]据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此......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网上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这是体系构建的理论......
-
〓 凸显中国范式,本土化学术转型引学界热议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具中国特色、更加本土化的学术研究方向日渐明确。这一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样一个论断——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至少将大大放缓;而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这一判断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学......
-
〓 中国“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本专题将我国市辖区名称现存的问题归纳为三类:“市辖区只有通名而无专名”、“市辖区地名特征不明显”、“市辖区重名问题突出”,认为市辖区名称无论通名还是专名均亟待规范,并以上海市为例建议适当时候应予更名。关键词:市辖区;名称;改名中国的“市辖区”概念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城市型政区发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市辖区”......
-
〓 孔子人道观的价值意蕴探微
内容摘要: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其人道观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成为主流价值观。至今,孔子人道观对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重要的意义,探索和继承发展孔子人道观思想对和谐社会的营造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存在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笔者力图从价值论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发掘,运用价值论的原理,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对先秦元典文本......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质灾害
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质灾害频繁,见诸记载的地质灾害有山崩、地陷、地裂、地震、土地资源退化和海洋灾害。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变迁造成的灾害,也有人为的因素在内。地质灾害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官府的救助就显得尤为必要。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地质灾害;生命财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动荡的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