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度关注: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
耶鲁校徽耶鲁大学校徽上书写着“光明与真知”几个字。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集中于掌握实用性的技能。耶鲁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自由的教育面,而非狭窄的、职业性的教育,以便使他们具备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北大校徽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大学要“以人为本”。北大原校长许智宏说......
-
〓 古代诗歌教育史纲要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完成识字写字的......
-
〓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内容摘要:《苏仙》的基础性情节是苏女的“不夫而孕”,这是对中国古代“感而孕”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蒲松龄对这一神话的改写,既淡化了神话原有的指向帝王功业的神圣性特征,又区别于后世神仙故事的世俗化特征,而导向一种更具抒情性和深邃思致的文人化叙事特征。对于《苏仙》原型意味和改写向度的理解,是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聊斋》叙......
-
〓 制度、角色与文学:“好名”激荡下的文学
宋仁宗朝谏院成为独立机构,谏官由皇帝亲自除授,职能从规谏君主扩大到监督百官。仁宗朝谏官因此成为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在士人心中其地位甚至已与宰相相提并论。同时,仁宗朝任谏职成为仕宦捷径,凡是谏官任上有所作为,获得声名的士人,之后多不次之擢,一些知名谏官后来得以出任宰辅,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内容提要】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谈“王安石变法”
编者按王安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治理地方和变法改革的举措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已,在王安石逝世9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宋史专家姜锡东著文,分析当时究竟“该......
-
〓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形成阶段。诸子百家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主张。荀子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而由于韩非子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韩非子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者,甚至比荀子的性恶主张更极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韩非子虽就学于儒家的荀子,但却另辟蹊径成为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
-
〓 吴相洲:杜甫的诗才是怎样练就的
编者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常常以培养研究人才自居,而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讲解古今人的诗文辞赋著作,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及其重要意义,同时,却很少探索过去的文学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更没有去积极学习写作中国传统诗文辞赋的技巧,导致传承数千年的诗文辞赋写作的断崖式......
-
〓 徐志啸:《九歌》创作时间考
历来学者对《九歌》作于何时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不一时”说与“一时”说两大类。所谓“不一时”说,即《九歌》十一篇,分别作于不同的时间,并非同一时间的产物。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论》认为:“《九歌》不知作于何时,其为数十一篇,或亦未必同时所作也。”在持“不一时”说者看来,《九歌》作于何时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值......
-
〓 傅刚:先秦文献的传世
先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先秦文献因时期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夏商年代邈远,仅据《尚书》以及尚有争论的《诗经》中的《商颂》,或可略见一二。至于西周以至战国末,又可分西周、春秋及战国三个时期,各时期不同,其文献特征亦不同。对于先秦文献的传世与传播,本文仅作略谈。先秦文献传于后世者,可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略见大概。至于先秦......
-
〓 《永乐大典》引《国语》斠正(上)
【内容摘要】今存輯本《永樂大典》直接或間接引《國語》23條,這些條目有的轉引自前代類書,有的爲《永樂大典》引自《國語》傳世本。這些引例和今傳《國語》有些異同,今以存世《國語》之宋刻宋元遞修本、金李本、張一鯤本、穆文熙《國語評苑》、閔齊伋《國語裁注》、秦鼎《國語定本》等公序本各本以及黃刊明道本等明道本各本與《永樂大典》引......
-
〓 黄德宽: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
清华简《说命》(局部) 汉字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表征,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汉字研究既是汉语文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汉字研究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他撰写的《说文解字》是传统文字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
〓 国学博士论坛:王道思想的源与流
邓梦军,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博士,厦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先秦儒家王道思想的源与流》。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景林 通讯评委: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俞荣根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钧林 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王道其实质是以理想的......
-
〓 自缢:曹雪芹预设的黛玉之死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影 资料图片《金陵十二钗造像·林黛玉》 资料图片在一百二十回流行本《红楼梦》中,林黛玉吐血死于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庆的音乐声中。但这一场景并不符合曹雪芹的人物预设。根据曹雪芹在第五回的绘画象征与诗歌暗示,我的看法是,黛玉既非死于二“宝”的婚礼之时,亦非投河而逝,而是自缢身亡,时间在初夏的月明之......
-
〓 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
■本期主持: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唐代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主持人语由唐入宋城市社会发生变化是学界的共识,如何定义和诠释则众说纷纭。如何认识这一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始终是唐史乃至宋史研究者关注的论题。唐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人口数量的膨胀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
〓 愁多焉得玉无痕——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一1如果没有爱情人类将不得健康繁衍,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爱情更具有魔力!爱情的力量埋藏在每个人生命的最深处,它的能量巨大,它是生命最根本的力量。爱情的因缘是生命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在爱情中能体验到最深挚的爱,这种爱超越一切,竟可成为自我存在的归宿和意义。也许正是在爱情中人们才可通过对方找到完全的自我,通过对......
-
〓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札记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札记[1]【内容提要】《括地志》是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解释古地名处甚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文字讹误。本文考察了张守节《正义》所引《括地志》的部分内容,针对其中部分讹误和疏漏,作了订正与补充,成札记十九则。【关 键 词】《史记正义》;《括地志》;订补;札记【作者简介......
-
〓 乔永:《辞源》版本考略
以1949年为界,社会上一般把解放前的《辞源》初版、续编和《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称为老《辞源》,而称1979年至1983年出齐的四卷本《辞源》修订本为新《辞源》。1979年版称之为《辞源》修订本,是以之区别于1964年曾出版过一册的《辞源》修订稿本。 我们如果把辞书修订幅度超过25%作为一个修订版次的标准......
-
〓 《文心雕龙》练字论浅说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体大思精,集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和鉴赏于一身。《练字》属于《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十四篇,从全书的理论框架上来看,它并不处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也正因为此,在以往的龙学研究中我们很少对它做深入的探究,仅仅把它视为刘勰对文学创作中用字方法的一种总结。然而,通过分......
-
〓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析论
内容提要:时代的变动和进化史观的传播,致使清末民初的史学进入新史学时期近代史学的确立期。为适应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编撰体例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成为新史学时期绚丽的风景。本文旨在揭示历史教科书在指导思想和编纂方面的特点,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此关注和研究。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指导思想;进化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