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形学”与晚清以来书法观念的转变
【核心提示】“形学”的书法观念一经形成,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即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当一种外在形态普遍流行并为人们充分熟识后,由于审美距离的拉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其他有异于常态的书迹面貌来加以替代。在“馆阁书”之外,最先是清代中叶秦小篆、汉隶风格的盛行,之后是临摹北朝碑版的“碑学”兴起,甲骨文、金文、古隶、汉简、楚文字等也相继......
-
〓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特别关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就如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了全面阐述。作为一名亲身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史学工作者,深感鼓舞,谨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一、史学与中国特色......
-
〓 《尚书》:无尽之藏
《尚书》证伪无论证到什么程度,都无法证伪它的实在影响:作为最早的古籍,它是历代帝王必读必循的政治宝典。近来陆续出土的断简残编已经证明它并非原汁原味的“上古之书”。其实不需要考证,可以想象:用文字记载历史才有多长时间?尧舜大禹等人的传说又是何等久远?无论伪与不伪,《尚书》唯一可信的面貌就是“虞书”等浅显而“周书”......
-
〓 董仲舒背离民本思想了吗?——由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题引发的思考
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题是关于董仲舒思想的一道选择题。原题如下: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
〓 “青云”考论
从今天可见的可靠文献记载看,“青云”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言日神来下,青云为上衣,白霓为下裳也。日出东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为饰也。”青是古人所谓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西方属金,其色为白。所以王逸注“青云”......
-
〓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座宝库,也是我国艺术史中的一座丰碑。在拥有数以万计的唐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诗篇内容涉及音乐的方面,使其以唐代“音乐诗”的独特风貌而与其他“山水诗”、“边塞诗”、“题画诗”等各领风骚,它不仅数量多,而且作者众,殊多佳作,为后人用以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音乐流下了一部宏著的资料巨库。仅以古琴为......
-
〓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然而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而且看破了财产和生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本文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内容摘要: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要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
-
〓 国学博士论坛: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蒙学教材与文学教育》。 博士导师:曲阜师范大学 单承彬 通讯评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于建福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
-
〓 成果选粹:敦煌吐蕃期洞窟与唐蕃文化交流
敦煌历史发展到中唐阶段,即吐蕃统治时期的786年—848年,进入了一个较前朝完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吐蕃的进入与统治,在敦煌产生了极大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在河西瓜沙等统治区施行了包括易服辫发、黥面文身、清查户口、推行部落制、杀阎朝以儆叛心等一系列高压政策,打破了敦煌几百年来......
-
〓 《红楼梦》为何用中秋节开篇——曹雪芹笔下的中秋礼数、民俗和佳肴
《红楼梦》第75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清)孙温绘《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清)孙温绘(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中秋节。八月十五,三秋之半,这一晚,天上的月亮格外圆,印衬着人间团团圆圆、丰收美满。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文学巨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集大......
-
〓 论元代边塞诗的特征
摘要: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首先是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其次诗歌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第三是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第四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
-
〓 深度关注: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
耶鲁校徽耶鲁大学校徽上书写着“光明与真知”几个字。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集中于掌握实用性的技能。耶鲁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自由的教育面,而非狭窄的、职业性的教育,以便使他们具备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北大校徽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大学要“以人为本”。北大原校长许智宏说......
-
〓 古代诗歌教育史纲要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完成识字写字的......
-
〓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内容摘要:《苏仙》的基础性情节是苏女的“不夫而孕”,这是对中国古代“感而孕”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蒲松龄对这一神话的改写,既淡化了神话原有的指向帝王功业的神圣性特征,又区别于后世神仙故事的世俗化特征,而导向一种更具抒情性和深邃思致的文人化叙事特征。对于《苏仙》原型意味和改写向度的理解,是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聊斋》叙......
-
〓 制度、角色与文学:“好名”激荡下的文学
宋仁宗朝谏院成为独立机构,谏官由皇帝亲自除授,职能从规谏君主扩大到监督百官。仁宗朝谏官因此成为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在士人心中其地位甚至已与宰相相提并论。同时,仁宗朝任谏职成为仕宦捷径,凡是谏官任上有所作为,获得声名的士人,之后多不次之擢,一些知名谏官后来得以出任宰辅,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内容提要】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谈“王安石变法”
编者按王安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治理地方和变法改革的举措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已,在王安石逝世9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宋史专家姜锡东著文,分析当时究竟“该......
-
〓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形成阶段。诸子百家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主张。荀子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而由于韩非子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韩非子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者,甚至比荀子的性恶主张更极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韩非子虽就学于儒家的荀子,但却另辟蹊径成为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
-
〓 吴相洲:杜甫的诗才是怎样练就的
编者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常常以培养研究人才自居,而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讲解古今人的诗文辞赋著作,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及其重要意义,同时,却很少探索过去的文学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更没有去积极学习写作中国传统诗文辞赋的技巧,导致传承数千年的诗文辞赋写作的断崖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