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学与阐释学——汉学研究及汉学家对自身的研究
有关“理解”,狄尔泰曾有句名言:“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因此,理解是在他者之中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伽达默尔也将对文本的理解看作是与研究主体对自身存在、自我理解的认识相结合的活动,那么汉学研究的目的也可以看作是研究者对自身的理解。汉学文本尽管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人类与世界的思考结果,但我们必须承认,它们是由人......
-
〓 古文点校著作权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涉及“古文点校”的著作权纠纷。所谓“古文点校”,是对古文进行断句、加注标点、划分段落和改正错字等工作。[1]当“古文点校”的成果被他人未经许可使用时,就产生了该成果是否能作为“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问题。对此,不同法院的观点完全不同。如审理“郑福臣诉大众文艺出版社等案”的法院和审理“中华书局有限公......
-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
主持人(程志华)按: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儒学形上学的走向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儒学形上学源于对佛教尤其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回应而建构,而西方哲学本体论在20世纪似乎已走入了穷途末路而“终结”。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儒学形上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继续前行,拟或回归原始儒学,还是另择新路?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儒学之未来发展所......
-
〓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会学
【摘要】社会学不是历史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的科学,而是社会阐释性和自身建构性的“社会的元学”,科学哲学的元学内容提供了社会学自身性质的启示,意识形态是社会共生的观念的社会形态或社会范式,社会变革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革命的本义就是反决定论的,意识形态的设计是因果律的误用。儒学通过个人、学术思想、社会制度的整合而造就了中国封......
-
〓 文物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
【现场回放】2012年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办公室,单霁翔院长在自己的电脑上向记者详细介绍刚刚推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记者思考】故宫此举迈出了信息公开第一步,但这一步让我们也意识到,不管是激活文物社会功用还是提高公民文物修养,我们脚下的道路都还很漫长。大家都知道故宫一直在做摸清家底儿的工作。作为世界上参......
-
〓 中国路径·文明与国家起源(上):“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对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
-
〓 刘梦溪:钱锺书与陈寅恪
打通文史和贯通中西 吴宓20年代在清华园,一次谈起学问人才,说年龄大一些的要数陈寅恪,年轻的首推钱锺书。陈、钱都是有识人慧眼的吴雨僧所欣赏的人物。陈生于1890年,钱生于1910年,相差二十岁。陈钱并非齐名,但常为人所并提。并提是缘于学,而忘记岁年。 陈、钱为学的共同特点,一是都精通多种文字。过去研究者说......
-
〓 刘伯山:文书整理的“两尊重”原则
徽州文书的发现曾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文献史上,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之后的第五大发现。它是历代徽人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为了某一目的而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和记录。其研究价值,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在《徽州原始资料——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史的关键》一文中所指出的:“徽州文书是研究中国封......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九):沐并、陈寔、司马徽、曹丕
诫子俭葬书(1)沐并告云、仪等(2):夫礼者,生民之始教,而百世之中庸也(3)。故力行者则为君子,不务者终为小人,(4)然非圣人莫能履其从容也(5)。是以富贵者有骄奢之过,而贫贱者讥於固陋,(6)於是养生送死,苟窃非礼(7)。由斯观之,阳虎玙璠,甚於暴骨(8),桓魋石椁,不如速朽(9)。此言儒学拨乱反正、鸣鼓矫俗之大义......
-
〓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一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的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新动向。可以想见,随着人们对于东方文化基本精神的深入了解、把握与改造、吸收、运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构......
-
〓 陈炎:问题与思路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发生在西欧的基督教改革原本是出自信仰动机,但新教伦理所表现出的现世的禁欲精神、努力的劳动观念、理性的生活方式却无意中暗合了经商逐利的市场行为,从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
-
〓 儒家文明的现代价值
“文明”一词出自《周易》贲卦的彖辞“文明以止,人文也”,又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文明”在中国固有的文化系统中其基本意思即是指人文教化,其目的是要化成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使社会和谐,致天下太平。应该说这些也体现了儒家文明观念的基本内涵。 一说到巍巍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
-
〓 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中国文化角色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优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如何在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中,认识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性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帮助人类为未来的继续生存做出最佳选择,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本世纪初兴起的新国学运动以及日益高涨的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声,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就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而言,犹如人身......
-
〓 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
-
〓 杜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字新释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千古流传的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吟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中第三首咏王昭君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九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所谓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把它称作“乐府杂题”,宋郭茂倩把它单独划成一类叫做“杂曲歌辞”。根据郭氏的解释,之所以称为杂曲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庞杂,情思所感、宴游所发、忧愤所兴、别离之怀、征战之苦,兼收并蓄,时间跨度也大。二是形式杂乱,有的有辞无调,有......
-
〓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楚美术
内容提要:楚美术是我国上古时期具有南方文化品格的艺术事象。作为上古时期楚人奇异而丰富的美术创造,它以其卓尔不群的创造姿态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世界上古美学的新视界。本文试图将这一重要美术现象放在上古世界文化视野中去观照,从本土艺术的南北分流的考察和上古艺术的东西对比研究中,发绛其独创一格的创造精神。关键词:楚美术/艺......
-
〓 王学典:儒学复兴,必须与自由主义对话
如同大家都已感受到的,最近思想文化领域的确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整个舆论环境正在被重构。换句话说,风向变了,原来刮西风,现在变成东风了,原来刮南风,现在刮北风了。而眼下我们正处在这个重大变迁发生的过程之初。一、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个变迁是怎样发......
-
〓 黄老思潮的基本纲领
黄老思潮大约起源于战国中期。当时北方齐国稷下学宫的影响很大,儒、法、墨、道等各家都在稷下学宫交流思想,因此,黄老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儒,法,墨等各家思想。黄老并不是一家之学,讲述黄老思想,可以从“黄”“老”二字分析开来说,以“黄”“老”来命名,一方面高远了来历,一方面深远了旨趣。黄帝是中国上古第一帝,代表着权威,也......
-
〓 治国之要在定规立矩——先秦时期标准思想及其启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治国而言,规矩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标准和制度。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标准思想即已萌芽和发展,为秦代乃至后世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国家治理也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先秦时期的标准,是指先秦时期人们为了省时省力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事项提出规范化的程式和要求,包括律令和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