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与社群主义不是一回事
近些年,将儒家和西方新兴的社群主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学界一个较热门的话题。学者们一般认为儒家和社群主义的思想在很多方面相近、相似,甚至相同。对此,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欠妥。如果我们进入到思想的内核中就会发现,儒家和社群主义实际上差异极大。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是自由主义,但随着现......
-
〓 《楚辞》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许渊冲译《楚辞》杨宪益、戴乃迭译《楚辞选》卓振英译《楚辞》 《楚辞》直到19世纪末才有英译本,现已出版近20种,其中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翻译的。《楚辞》英译比不上其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传播。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在《当代“楚辞学”发展纲要》中将楚辞学划分为9个分支。《楚辞》英译及其研究作为海外楚辞学与楚辞传播学......
-
〓 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文学院学生四年不知学了什么——一篇文章引出的争论及调查2014年前后,作家鲁先圣的一篇关于大学生的文章引起高校内外人士的关注。文章的题目叫《邂逅文学院大学生》,讲了作家与文学院学生交流的一个亲身经历:某日,他在火车上遇到去上海读研的某重点大学文学院的一位女毕业生。于是就问起学生毕业学校里所熟悉的教授,......
-
〓 董仲舒背离民本思想了吗?——由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题引发的思考
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题是关于董仲舒思想的一道选择题。原题如下: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座宝库,也是我国艺术史中的一座丰碑。在拥有数以万计的唐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诗篇内容涉及音乐的方面,使其以唐代“音乐诗”的独特风貌而与其他“山水诗”、“边塞诗”、“题画诗”等各领风骚,它不仅数量多,而且作者众,殊多佳作,为后人用以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音乐流下了一部宏著的资料巨库。仅以古琴为......
-
〓 深闺亦有竹林期——绘画中的女性园林生活
女织图(中国画) 仇英(款)竹林仕女图(中国画)佚名斗草图(中国画)仇英(款)闱中雅会图(中国画)佚名古代仕女画多以山水园林作为背景,借清幽的环境衬托人物内心,个中原因不难猜测——与活跃在庙堂之间的男子不同,女子通常燕居于后庭花园之中。古代宅园布局对称、庄严工整的前部厅堂属于男性世界,曲折玲珑、宁静雅致的后部庭园则是女......
-
〓 比隆周汉文系天下——论萧统的文化理想及“文选学”系统重构
《昭明文选》 资料图片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文选》时有哪些考虑?他的这一举动究竟受到何种理念的驱动与支撑?这些深层次问题,攸关《文选》编纂认知,影响到“文选学”研究的全局,是“文选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需要予以认真审视与思考。一 萧统主编《文选》的时间,主要是在受梁武帝重托、以太子身份实际主持朝政期......
-
〓 论元代边塞诗的特征
摘要: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首先是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其次诗歌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第三是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第四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
-
〓 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回顾历史,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2500年前孔子提出并躬身施行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先进理念。然而对“类”的理解,却被长期限制在不同阶层、不同出身、不同才质等方面,而对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则一直未能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接受教育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权利。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大缺憾。 但......
-
〓 元典方策馆藏《围棋》杂志目录
年份期数19644、6、1019651-4、7、10-1219831-2、6-9、11-1219841-12(全)19851-12(全)19861-12(全)19881-5、7-1219891-5、7-1219901-12(全)19911-12(全)19921-12(全)19938...
-
〓 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作者简介:罗祎楠(1979—),男,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Email:nanyiluo1@hotmail.com“唐宋变革”问题自1910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唐宋史领域内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来,对“唐宋变革”理论本身发展历史的回顾......
-
〓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抗战: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一论断极其深刻,是对法西斯主义的鞭挞、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鞭挞、对所有黑暗势力和反动势力的鞭挞,代表了正义的声音、历史的声音,代表了对非正义战争的唾弃、对......
-
〓 浅议古籍数字化建设中的学科分类与古籍专题库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分析了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中涉及到的分类概念,区别了古籍文献分类与数字化过程中学科分类的概念,阐述了二者各自的内涵和意义,从理论探索和实践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古籍专题库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关 键 词】古籍数字化;分类;专题库建设【作者简介】李桂荣,女,1966年生,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一、......
-
〓 中法哲学家眼中的“天人合一”
访谈嘉宾: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白乐桑(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法国地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Joel Bellassen)先生曾于1974年到197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留学,他与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蒂欧(Badiou)于1978年在巴黎合作出版了《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
-
〓 专家论坛: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资料图片儒家的人生哲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体部分。儒家学派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现代新儒学等几个发展阶段,许多理论见解和阐释几经嬗变,但其基本精神却贯穿始终,其中包含着儒家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可以说,儒家学说的主体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生及其相关问题的......
-
〓 孔子的“明德”观
“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又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记载大禹事迹的遂公盨铭文也载:“民好明德,顾在天下。”“明德”不仅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是一种施政理念,它与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紧密相连。这是因......
-
〓 自缢:曹雪芹预设的黛玉之死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影 资料图片《金陵十二钗造像·林黛玉》 资料图片在一百二十回流行本《红楼梦》中,林黛玉吐血死于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庆的音乐声中。但这一场景并不符合曹雪芹的人物预设。根据曹雪芹在第五回的绘画象征与诗歌暗示,我的看法是,黛玉既非死于二“宝”的婚礼之时,亦非投河而逝,而是自缢身亡,时间在初夏的月明之......
-
〓 国学漫谈:朱熹的魂魄观
作为中国中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朱熹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较浓的理性主义色彩,不过陈荣捷先生亦曾指出:“朱子实一最虔敬而富有宗教热诚之人”(《朱子之宗教实践》),其有关鬼神与魂魄大量的或哲理化或神秘主义的理论演绎就是例子。当前学界对朱熹的鬼神观已有较充分的讨论,对其魂魄观念却关注不多。 尽管《论语》里说“......
-
〓 愁多焉得玉无痕——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一1如果没有爱情人类将不得健康繁衍,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爱情更具有魔力!爱情的力量埋藏在每个人生命的最深处,它的能量巨大,它是生命最根本的力量。爱情的因缘是生命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在爱情中能体验到最深挚的爱,这种爱超越一切,竟可成为自我存在的归宿和意义。也许正是在爱情中人们才可通过对方找到完全的自我,通过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