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主持人语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阳明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整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他的“知行合一”论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等思想主张仍不过时,其所昭示......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六):文史类笔记
1、《西京杂记》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
-
〓 “本腔”考
“本腔”一词,在《陶庵梦忆》中提到:“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页)在“本腔”注中,校注者仅以“昆剧”“昆腔”释之(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三
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的前身叫《鼓角横吹曲》,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乐器以鼓和号角为主,所以称为《鼓角横吹曲》。《鼓角横吹曲》流传到南方后,梁武帝萧衍下令整理改造,并被梁朝乐府机构保存下来,所以后来又称为《梁鼓角横吹曲》。宋代郭茂倩收集整理的《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以《鼓角横吹曲》为主......
-
〓 先秦儒学的“七长八短”
先秦儒学是儒学的原生态,它像一座宫殿,已经破落但栋梁未朽砖瓦尚在;它像一辆旧车,已经报废却构件优异拆装方便。居住或驾乘?这是个白痴的问题;完全抛弃?这是败家子行为。唯一可取的办法:物尽其用,以构筑新的精神大厦。为此,我们需要对先秦儒学作一次盘点。 借用通俗的说法,我们认为,先秦儒学有“七长八短”: 一长:切......
-
〓 从四川大学看近代大学的国家主义取向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王朝崩塌和民族国家进程开启的历史语境下,从“天下”到“国家”的历史转型中,如何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如何实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主权与列强抗衡?从张之洞到严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转向了教育。通过教育实现救亡图存,通过教育建构民族国家,通过教育实......
-
〓 为什么中国要以画过年
春节庙会 郭俊锋摄年画着色 CFP杨柳青年画老艺人在雕刻年画的木版 CFP 若干年前冯骥才先生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一个名为“以画过年”的民间年画展览,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民间年画的功能、作用、性质和特色。很多年前,我也曾为自己的一本研究中国民间年画的图书使用了“民间画展”的书名。把“以画过年”和“民间画展”两个概念组合......
-
〓 中国路径:“皇祖有训”的发生学源头
远至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代王朝,先贤已对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的弟弟劝说其兄所作的诗歌。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要求夏康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根......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有关的物品和劳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与大自然......
-
〓 治史心语:利用州县档案拓展法制史研究
在清代法制史的研究中,州县档案与正史、方志、族谱、官箴书、日记等史料相比,有其独特的价值。充分利用州县档案不只是法律史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亦会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若善加利用,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更加鲜活的文本,进而有可能得出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正史一类的历史资料多是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宣示,它不一定是......
-
〓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楚美术
内容提要:楚美术是我国上古时期具有南方文化品格的艺术事象。作为上古时期楚人奇异而丰富的美术创造,它以其卓尔不群的创造姿态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世界上古美学的新视界。本文试图将这一重要美术现象放在上古世界文化视野中去观照,从本土艺术的南北分流的考察和上古艺术的东西对比研究中,发绛其独创一格的创造精神。关键词:楚美术/艺......
-
〓 区域社会史:明末与晚清中原寨堡之差异
凌駉可谓生不逢时。他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前一年(崇祯癸未年)中进士,旋被授兵部职方主事,随李建泰去进行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征讨。虽然李建泰很快便降于保定,但凌駉却是一个不肯轻易服输的人,他浴血苦战,身负十余创。失败后,辗转至临清,得商人相助,募集乡勇,一举收复这一运河重镇。正当凌駉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形势逆转,清军沿运......
-
〓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先民们在刀耕火种时形成的一些习惯,历经千万年的沉淀,逐渐固化而成今天中华民族的习俗。每逢春节,这些习俗总会更为集中地呈现,年复一年延续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浓浓的年味儿已扑面而来,本刊特意挑选几则与春节有关的考古趣闻,请大家共同欣赏。饺子馅里有岁月——猪 猪肉是中国人摄取蛋白质的第一来源,春节时,包饺子也多有以猪肉为馅。......
-
〓 修身之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勃兴,是本世纪以来的学术热点之一。但身体问题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关切,却有一个延展千年的文化线索。实际上,在古典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无论是庄老玄谈,还是儒家体系,身体始终是一个在场的存在。身体是老子一切哲学思考的起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里的这个判断,显然是将身体当作......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宋诗与宋史
“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其中唐诗、宋诗双峰并峙,成就最为突出。唐诗的总集出现较早,为唐诗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相对于唐诗研究而言,宋诗研究相对薄弱,这与宋诗数量较大,且在相当长时间内缺乏全集有关。1998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72册出版后,宋诗研究有了比较坚实的文献基础。就宋诗选注而言,不......
-
〓 治国之要在定规立矩——先秦时期标准思想及其启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治国而言,规矩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标准和制度。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标准思想即已萌芽和发展,为秦代乃至后世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国家治理也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先秦时期的标准,是指先秦时期人们为了省时省力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事项提出规范化的程式和要求,包括律令和习......
-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曾经被陈寅恪先生归于“不古不今之学”。学界对于所谓“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等语意与语境的理解虽见仁见智,但“不古不今”之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特点。在20世纪前期的学术环境下,较之文献稀缺、史料难征的先秦两汉和文集众多、档案浩繁的明清时代,中古时期的史料系统完整,数量适中,学者可以凭......
-
〓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
-
〓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现代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已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我国大陆学界关注口述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21世纪,口述史特别是口述访谈呈迅猛发展之势。近几年,各类口述访谈层出不穷,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大型口述项目也相继开展,让口述史不仅再次引发学界热议,而且也被愈来愈多的大众所关注。这场口述史热潮具有这......
-
〓 唐宋宗族文化的缩影——江州义门陈氏
唐宋时期,生活于长江南岸江州地区(今属江西省九江市)的义门陈氏作为聚族而居的家族典型曾声振大江南北。义门陈氏从一个小家庭逐渐繁衍成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大家族,十数代聚居在一起,“室无私财,厨无异爨”,家崇孝悌,门尚敦睦,“义”风之浓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家族,受到从地方官员一直到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旌表褒奖,成为倡导“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