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灵和主义
“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遗忘甚或忽略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之为道教“灵和主义”。 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 其一,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坛:以儒家元典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儒家元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
-
〓 企业儒学的探索
《孔子圣迹图·杏坛礼乐》 资料图片企业儒学,是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它将儒家的治国理念转化为现代企业的治理哲学,以儒学之道驾驭现代管理科学之术,不但解决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而且为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开拓了新的途径。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尊敬儒家先师孔子,承担儒家历史使命,践行儒家管理理念,秉承儒......
-
〓 让美的力量蓬勃生长
渴望美,需求美,呼唤美,这是人之天性。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难免遇到一些“不美”现象的侵袭——空气不够清新,流水不再澄澈,吃进口中的食物不能全然放心,甚至会遭遇不少丑陋之人、卑下之事……因此,很有必要回顾历史长河中哲人们对于美的论述。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英国文学家劳伦斯说:“人......
-
〓 黄朴民:王莽的历史悲剧
“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卑谦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
-
〓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历史根源。其中,当代中国哲学未能承担起为化解时代问题提供意义诠释基础的责任是......
-
〓 戴叔伦若干诗作辨伪补正
内容提要:戴叔伦是中唐著名诗人,现存诗集系明人编订,窜伪者甚多。今人岑钟勉、傅璇琮、富寿荪、蒋寅等学者先后对此作了专门考订,共考证出戴集中非戴所作及与他人重出的诗作近百首。本文在前人考订的基础上,对前人未发现的戴叔伦集中的伪作及重出作品或已发现非戴所作但未考明出处的若干诗作进行了考订辨正。关键词:戴叔伦;诗歌;辨伪作者......
-
〓 《隋书》中的服饰史料
《隋书》,唐魏徵等奉敕修撰。魏徵(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馆陶)人,初唐著名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当世。《隋书》共八十五卷,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战争,执政之后,经常谈论隋朝......
-
〓 日、韩、新、马近期汉学会议、讲座(二十五)
2016•11——2017•21、【演講】松原正毅:遊牧研究と地域研究時間:2016年11月18日(週五)14:00-17:30主 講 人:松原正毅(国立民族学博物館名誉教授、坂の上の雲ミュージアム館長)地點:明治大学駿河台キャンパスグローバルフロント1階ホール主辦單位:明治大学文学部「近現代ユーラシアにおける遊牧社会......
-
〓 制度、角色与文学:中唐谏诤与文学
唐代的谏官主要集中在中书和门下两省,是其中具有谏议职能之官员的统称。中书省属下谏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右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右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右拾遗二人,从八品上。门下省属下谏官除给事中和起居郎外,与中书省恰好相对:左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
-
〓 傅刚:先秦文献的传世
先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先秦文献因时期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夏商年代邈远,仅据《尚书》以及尚有争论的《诗经》中的《商颂》,或可略见一二。至于西周以至战国末,又可分西周、春秋及战国三个时期,各时期不同,其文献特征亦不同。对于先秦文献的传世与传播,本文仅作略谈。先秦文献传于后世者,可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略见大概。至于先秦......
-
〓 《仪礼》中的服饰史料
《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仪礼》主要记载周......
-
〓 日本近期学术会议信息(2012年5月——8月)
1、日本現代中国学会関東部会2012年度春季修士論文報告会時間:2012年5月12日(週五)地點:法政大学市ヶ谷校舎58年館2階キャリア情報ルーム(東京都千代田区富士見2-17-1)主辦單位:日本現代中国学会関東部会內容簡介:議程9:30-10:20司会:阿古智子(早稲田大学)中国東北における寒冷地稲作の形成過程(李海......
-
〓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
【内容提要】魏晋六朝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松弛,导致了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主体价值得到肯定。魏晋六朝“人生的主题”成为文艺的时尚,人物品藻为文艺批评提供了参照。魏晋六朝文学艺术追求“形式美”,使个性得到展示,书法品评方为可能并具有意义。魏晋六朝文艺繁荣,文艺批评也随之活跃。【关键词】六朝文化;书法批评一我们基本上可以肯......
-
〓 诗歌声律化由谁开启——魏之三祖“宰割辞调”的诗歌史意义
《文心雕龙》书影 资料图片编者按《文心雕龙》论文体,在《明诗》篇后特又设《乐府》篇,以示“诗与歌别”。在古代,诗评家们往往把乐府当作另一种诗歌,单独品评,于是有了乐府诗学。本期选取的三篇论文都以乐府诗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人如何论述乐府。郭丽副教授阐发了曹魏三祖创作乐府“宰割辞调”,使歌辞“音靡节平”,从而开启了绮靡诗风......
-
〓 荀子性恶论原旨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荀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
-
〓 古文点校著作权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涉及“古文点校”的著作权纠纷。所谓“古文点校”,是对古文进行断句、加注标点、划分段落和改正错字等工作。[1]当“古文点校”的成果被他人未经许可使用时,就产生了该成果是否能作为“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问题。对此,不同法院的观点完全不同。如审理“郑福臣诉大众文艺出版社等案”的法院和审理“中华书局有限公......
-
〓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内容提要: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育学生,从事文艺批评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境界,彰显审美人生,在方法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直观形象、富有当下情趣的特色,值得今人借鉴。关键词:百家争鸣;孔子思想;《论语》对话;审美人生作者简介: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丘(前551~前47......
-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王阳明像 资料图片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绍兴市柯城区兰亭乡仙霞山)。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遭人诬陷,被削夺伯爵并取消朝廷恩典。卒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