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路径:“皇祖有训”的发生学源头
远至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代王朝,先贤已对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的弟弟劝说其兄所作的诗歌。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要求夏康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根......
-
〓 台湾六十年来敦煌学研究历程及其特征
一六十年来的台湾的敦煌学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为起步、发軔期,七、八十年代为发展、鼎盛期,九十年代为多元新变期。下面简述其演进历程:起步、发轫期五十年代末,台湾的一些报章上开始出现关于敦煌学方面的介绍文字,如苏莹辉的〈谈敦煌学〉(新生报1959.10.16),彭楚珩〈变文与我国民间文学之渊源〉(......
-
〓 执守与拓展——关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文革”十年之后,书坛凋零,懂书法的行家寥寥无几,但同时又因为开放的形势,人们的视野突然扩大,形形色色的洋东西涌进中国。不少书法界的朋友不甘寂寞,竞趋新异,各种各样的姿态层出不穷,风生水起。旧弊未除,新弊复作。对这一突然冒出来的热潮,老先生们尤其是陆维钊、沙孟海两位老先生,内心非常着急......
-
〓 《孝经》:承接伟大的文化传统
1 词语仍然沿用,诠释却不相同。同样的汉字,古今观念理解差异之大,问题之普遍,称之为文化代沟、文化断崖,毫不为过。曾见学者引用“刷刷筷子洗洗碗”歌词作为劝孝的范例,细思之,子女“回家看看”,吃父母一顿饭,父母似餐厅老板兼大厨,子女只是白食客兼服务员而已。孔子因为“犬马能养”而否定单纯的“能养”为尽孝,而现......
-
〓 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资料图片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乐山乐水”方式体悟自然的生态情怀、认知“天何言哉”“天行有常”后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生态理性、推广“不忍心”于自然万物的生态道德、坚持圣王之......
-
〓 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作者简介:王保国,河南省邓州市人,史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文献、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借鉴新的文化类分方法,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羊”文化。其羊文化特征不仅能从文化的最基本表达系统——文字的字源学意义上找到证据,也能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以及这种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影响中找到答案。延边大学的......
-
〓 梅花岭记文考释
一《鲒埼亭文集》[1]中有《梅花岭记》一文。梅花岭记为史忠烈,即史可法的衣冠冢。江都之役,兵败城陷史可法被执,“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史可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出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其部下史威德欲得其尸,然终不可,乃以其衣冠葬于梅花岭。后人全谢山作《梅花岭记》,以表彰忠烈。《梅花岭记......
-
〓 国学漫谈:从“见在”到“现成”
阳明学以“致良知”为宗旨,弟子们在阳明之后分化为“现成派”“归寂派”和“修证派”,其中“现成派”处于论辩的中心位置,成为明后期最有影响力的一脉。“现成派”中以浙中王龙溪和泰州王心斋的学说最富活力,黄宗羲评价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明儒学案》,第703页)。王阳明的“良知”......
-
〓 修身之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勃兴,是本世纪以来的学术热点之一。但身体问题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关切,却有一个延展千年的文化线索。实际上,在古典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无论是庄老玄谈,还是儒家体系,身体始终是一个在场的存在。身体是老子一切哲学思考的起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里的这个判断,显然是将身体当作......
-
〓 刘咸炘《中书》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民国刘咸炘在“学为人也”的为学宗旨下,结合史学研究的客观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概念,建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学术体系和治学方法。本文将以《中书》为依托对此加以分析。关键词:刘咸炘;《中书》;执两用中;观风察变;明统知类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一、刘咸炘的生平、学术大旨及其研究状况刘咸炘(1......
-
〓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这些应化佛和菩萨都有一个共同的大悲愿,即不度尽众生,誓不证菩提,不成佛道,成为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具体......
-
〓 现代文学老庄记忆
近现代以来,老庄思想受到激烈批判,但是,老庄思想的自然理念及超然物外等观念仍然吸引了众多作家,相关创作呈一时之盛。可以说,伴随着整个现代文学,都有老庄的身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从时代的主战场退下来,走向传统道家式的避世退隐的人生。周作人回到自己的“苦雨斋”,林语堂营造了“有不为斋”,梁实秋隐居在“......
-
〓 史海钩沉:近代交通变革与东北城市结构的变迁
在近代中国这一“过渡时代”(梁启超语),交通变革与城市发展印证了社会的剧烈转型。在近代社会变革和交通体系变迁的作用下,东北城镇从封禁百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新的发展之路。高效、迅捷、容量更大的近代交通逐渐替代了低效、缓慢而简陋的传统交通,这不仅促使东北城市流动人口激增,而且逐渐将他们转化为定居人口,使传统城镇结构及......
-
〓 国学漫谈:“子思作《中庸》”辨疑
两宋以前,“子思作《中庸》”这个说法几乎是一个“定论”,没有人会怀疑。到了宋代,学界兴起了一股疑经之风,“子思作《中庸》”这一经典说法也遭到质疑,历史上很多学者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辩论,其中由《中庸》几个词语引发的三点论争,非常精彩。 第一点是由孔子之字“仲尼”引出来的。《中庸》第二、三十章曾两次直......
-
〓 国学漫谈: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
-
〓 杨建民:胡适鲁迅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借重与援手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两位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人物,开始了各自的中国古典文学专题研究。他们是——胡适,鲁迅。在胡适,上海亚东图书馆(按:出版机构)重新点校的多种古典小说出版,邀约其写序,这给了他潜心研读、考索以契机;古典小说研究于鲁迅,大约主要是由于到大学授课,需有独自专业,边研读边写讲义,这就有了后来结集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
-
〓 国学漫谈: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之中,作为一种思想形态的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儒家学说为根荄,整合了包括佛教、道家(道教)在内的不同思想形态的合理内涵以及宋代以来理学思想之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根本理念的思想体系架构,体现出极为宏阔的理论涵容度与相当精致的思想结构。它要求把人人本具的“良知”落实于个体......
-
〓 抗战时期的“杜甫热”
一部文学史,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部当代心灵史,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代人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取向。翻阅抗战时期报刊我们可以发现,杜甫和杜诗是当时大家讨论的文化热点。正如老舍1939年1月8日《抗战以来的中国文艺——在内江沱江中学的讲话》所说:“我到了四川,家在河北,我们用什么来传达感情?自然就会想起‘烽火连三月,家......
-
〓 郑任钊:顾炎武的春秋学
顾炎武自称“五十以后,笃志经史”(《亭林文集·与人书二十五》)。顾炎武五十岁那年,也就是1662年,发生了很多事。南明永历皇帝遇害,郑成功病逝,李定国病逝,鲁王朱以海病逝,明朝复兴几无可望。于是,顾炎武全身心投入到经史研究当中,以求发明大义,明道救世。他一再强调所著《日知录》是为后之兴王所准备的:“若其所欲明学......
-
〓 代王言者——以宋真宗朝翰林学士为中心的考察
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掌王言大制诰、诏令、赦文之类。中书舍人谓之外制,亦掌王言凡诰词之类。——宋·赵升《朝野类要》卷2《两制》绪论幼时,读《水浒传》,其中“武松斗杀西门庆”一节,当武松为兄复仇,杀死西门庆到官府自首后,有一刀笔吏因同情武松,在案情报告中,将武松杀死西门庆,有意记为“斗杀”。一个“斗”字,即把杀人性质由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