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秦哲学与人类生存智慧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期。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是中国古......
-
〓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二):元代士人画
13世纪初,蒙古在成吉思汗手中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灭掉西夏后又于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夏中原之地;忽必烈即位后,又把首都迁往大都(今北京),并于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出降。1279年元军进攻厓山,左丞相陆秀夫背末帝赵昺投海,南宋灭亡。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
-
〓 朱熹之《中庸》学
【内容摘要】朱熹《中庸》学不仅深入阐述天道、人道,探讨心性、修养,而且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想,是中国古代《中庸》学的新发展。尤其是,朱熹《中庸》学从人与自然统一的视野强调人与物的共同性,从天道与人道统一的层面强调真诚、真实。朱熹自十五六岁时开始读《中庸》,三十岁左右而有《中庸集说》。三十五岁前后,朱熹对杨时门人张九成......
-
〓 张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炎火成燎原之势,涓流兆江河之形”,星星之火可成燎原,涓涓细流可成大江。尚和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将汇聚大众的意愿而成和平的潮流,将妙凝百姓的呼声而成合作的春雷。它唤醒了昏昏沉沉的天地万物,也敲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的钟声。一、人类认识自己的历程人是什么?人自从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自我反思,思则得知人与人既具差......
-
〓 绘宗十二忌
一曰布置迫塞凡画山水,必先置绢素于明净之室,伺神闲意定,然后入思。小幅巨轴,随意经营。若障过数幅,壁过十丈,先以竹竿引炭煤朽布,山势高低、树木大小、楼阁人物一一位置得所,则立于数十步之外审而观之。自见其可,却将淡墨笔约具取定之式,谓之小落笔;然后肆意挥洒,无不得宜。此宋元君盘礴睥睨之法,意在笔先之谓。亦须上下空阔,四傍......
-
〓 “类型学”视野下的宗族制度研究
“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路径”研究,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展开。宏观层次的“中国路径”就是指中国文明的整体特征,对这一特征的概括方法,具有理论的、综合的特点,并蕴含着明确的现实关怀;其概括的准确性,既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描述策略,也取决于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各领域的了解程度。微观层次的“中国路径”,是指对中国文......
-
〓 古画品录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
-
〓 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平衡论的意义
很高兴来参加李继兴同志主持的“平衡论”问题的讨论。关于“平衡论”,我认为,不是讲的静态中的“平衡”,而是讲的动态的中“平衡”;不是讲的绝对意义的“平衡”,而讲的相对意义上的“平衡”;不是讲的确定性的“平衡”,而是讲的不确定性的“平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想,如果“平衡”处于静态中,事物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动态中,事物不......
-
〓 《光明日报》推出“回眸特刊”: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编者按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客观、准确地对该年度的学术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度中国十......
-
〓 中国路径·文明与国家起源(上):“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对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
-
〓 韩愈人学思想的三重性
【内容摘要】韩愈一生弘扬儒学,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学思想内容丰富。针对当时佛道盛行,他著〈原道〉〈原性〉等宏文,提出仁义道德、性情三品等思想,以振兴儒学,他的人道仁义思想还是人性理论的提出,都是力图解决社会当时的危机和政治昏朽,试图维护自己所处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集权和复兴儒学思想中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儒家人学思......
-
〓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一
田家二绝句(选一)张耒门外青流系野船,白杨红槿短篱边。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萧萧八月天。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因体貌丰肥,人称“肥仙”。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外祖父李宗易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晏殊赏识。......
-
〓 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 铜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 “王为般卜”龟甲刻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汶口文化 刻符陶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
〓 儒学的现代意义
主持人开场语: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该怎样看待儒学?特别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学能发挥哪些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儒学研究,近年来多次到国外讲学。在这里我们请他讲一讲儒学的现代价值,听一听儒学能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哪些有益......
-
〓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一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的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新动向。可以想见,随着人们对于东方文化基本精神的深入了解、把握与改造、吸收、运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构......
-
〓 敦煌艺术:古为今用谱华章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艺术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为全面认识中国艺术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对于当今的艺术创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敦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谈两点看法。一、敦煌艺术是当今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
-
〓 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一):纪晓岚家书
纪晓岚家书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
-
〓 “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知识、教养、情趣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主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上游。上游包含起源和导向的意义。河流的上游污染了,下游只能束手待毙。教育要是出了根本的问题,整个社会生活就会失序、混乱。这样的社会顽疾一般也是难以根除的。中国的教育不能完全与西方的education等同,因为中华文......
-
〓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关于古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份简短书目
和做中国史研究的朋友谈到英国学者米勒的《罗马世界的皇帝》(FergusMillar,1977),大家觉得很多涉及古代帝国和君主制度的问题,由细节上考察起来,给人的印象与教科书笼统的描写很不一样。米勒这部书对罗马皇帝的活动刻画精细,但是也有一些遗漏,譬如对行省贵族的情况和军队的情况谈得比较少。所以在前述书之外,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