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存在着严重的毁损、淆乱现象。使得许多古籍失去了原来的“模样”,给我们从事古籍阅读和整理造成了困难。考察造成古籍毁损、淆乱的原因,大致有天灾兵燹、政治干预、避讳、作伪、刻印、校注等方面。通过分析这些原因,以期有助于广大古籍阅读、整理者。关键词:古籍;淆乱;避讳;作伪;勘正作者简介:赵有福,......
-
〓 文艺新视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诗歌创作繁荣发展也好,诗歌变成文化领域的装饰品或媒体炒作的焦点也好,都需要我们自觉审视其被大众热潮遮蔽的盲区对当代诗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修辞技艺,而是来自自我突破,来自如何处理现代性、当下时代和个体生命的关系诗歌的活力即一个时代的活力,诗歌的处境彰显人的处境。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激活创作潜力,将为诗歌发展打开深......
-
〓 试论《蒙古—卫拉特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蒙古社会内忧外患,为挽救民族危机,东、西蒙古各部王公台吉于1640年在准噶尔会盟,制定了一部重要的成文法——《蒙古—卫拉特法典》。本文借助法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救亡图存,维护蒙古社会的独立这一视角看《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主要就文本而言)。关键词:《蒙古—卫拉特法典》;蒙古社会;法律调控引......
-
〓 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余嘉锡先生语),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的古籍整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孔子删诗、刘向校书,到清人编定《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持续不断,影响深远。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华书局......
-
〓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商山四皓 一、《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
-
〓 关于制作古籍数据库的几点想法
7月8日下午,我应邀参加了在紫玉饭店举行的“《国学备览》光盘出版发行座谈会”。座谈会由首都师范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主要内容是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亦即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小林先生演示《国学备览》的功能。尹小林先生的演示极为精彩,充分证明《国学备览》的制作是很成功的。因此,无论对......
-
〓 庄子的魅力
对庄子的注意始于《史记》。据司马迁说,国王让人带了很多钱去请庄子做宰相,他居然说我宁愿在脏兮兮的小沟里自寻快活。这么个牛人,据说激动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巨匠,其作被鲁迅盛赞“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让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其影响下发展。就为这,有机会上大学时我特地选修了先秦的课程,直奔他而去。庄子的时代,各类......
-
〓 学术出版的问题与机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代表着亚洲最高的学术出版水平。图为商务印书馆旧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代表着亚洲最高的学术出版水平。图为中华书局。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出版领域,能够实行专业编辑制度的为数甚少,而能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的更是凤毛麟角。我现在知道的就是三联的那套‘哈佛燕......
-
〓 汉学与阐释学——汉学研究及汉学家对自身的研究
有关“理解”,狄尔泰曾有句名言:“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因此,理解是在他者之中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伽达默尔也将对文本的理解看作是与研究主体对自身存在、自我理解的认识相结合的活动,那么汉学研究的目的也可以看作是研究者对自身的理解。汉学文本尽管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人类与世界的思考结果,但我们必须承认,它们是由人......
-
〓 宣纸的“前世今生”
1915年,安徽泾县小岭曹恒源桃记牌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由于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
-
〓 王锺陵:“遊”与“道”
有两个概念是贯串《庄子》内七篇的:一是“遊”,二是“道”。前者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代表性概念,后者则是《庄子》一书最根本的概念。辨明它们在内七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无疑对恰切、深入地理解“内篇”各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个贯串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可以视为内七篇以至全本《庄子》整体性的一个标志。一“遊”字从第一篇的题......
-
〓 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
颜氏家训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
-
〓 《十三经注疏汇校》第一项成果告成学界名家注目《尚书注疏汇校》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唐经学成就的代表,与《二十四史》构成传统典籍的骨干。两年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要对《十三经注疏》唐宋元明清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并吸收历代校勘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一工作将为深入研究、释读儒家经典提供重要的文字参考,也为进一......
-
〓 学苑论衡: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
史学与时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对于今天史学的发展、对于应该弘扬什么样的史学传统,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史学与时代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思想与社会存在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史学传统正是在这种关系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对史学、时代、史学传统作整体上的辩证认识,有助于揭示我国史学生成和发......
-
〓 读史札记:朱子与《四书集注》文化经典地位的确立
朱熹像从世界范围看,大的文化类型都有文化经典。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以及佛教典籍等。《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周易》《春秋》《乐》,形成儒学经典文本。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
-
〓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清乾隆在《日知荟说》中亦指出:“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除了仁义礼智信等......
-
〓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一、从蓝吉富先生的悼念吕澂之死谈起近四十年来,大陆的吕澂先生和在台湾的印顺法师,一直被视为在佛学研究上的「双璧」,是成就非凡的两个高峰。但文革後的吕澂先生,相当沈默,可说全然脱离了佛教学术圈而隐居起来。印顺法师在台湾的近二十多年来,虽然也大半过著隐居著述的生活,可是学术的研究环境,较吕澂先生为佳,和社会的沟通讯息也较频......
-
〓 佛教舆现代人的精神修养
随着现代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扩大和深入,从而获得了对人类生存客观环境越来越多的主动和自由;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社会物质生产也由此而得到极大的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舒适。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与此同时,由人类创造的现代高科技,也正在滋长出一种自己的力量,而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和烦恼......
-
〓 国学漫谈:向韩非学学经营之道
韩非治道学讲的是君主治国之道,但不妨碍我们从经营学的角度解读。广义地说,君主也是一位经营者,他经营着一个国家。一般经营者的经营规模,虽然没法和君主的国家相比,但至少也是一个团队,二者在道理上应该有相通之处。我觉得,经营者可以从治道学中得到三点启迪。一是悟出务实精神。韩非治道学的第一点特色就是务实。在韩非治道学中,道不再......
-
〓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三则
【摘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但是在译注方面也有一些疏漏和不够精审的地方。【关键词】:杨伯峻,论语译注,补正《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