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心得: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比较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以引进西学为主调,具有使世界进入中国的性质;今天的讨论则重在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
-
〓 萧放:七夕有爱更“乞巧”
象征“乞巧”文化的手工:穿针引线七夕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进而升华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七夕之夜成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时期。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地记述,晋人周处《风土记》描述了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将庭院洒扫干净,摆上茶几饭......
-
〓 未死精神待后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鲁迅作品从精神层面对广大读者产生的影响,远大于从纯文学层面对读者的影响,纪念鲁迅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鲁迅,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在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各项改革中,应该学习鲁迅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改革的征途中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损己利人”是一种超前性的道德观,不可能人......
-
〓 《五孝传》是陶渊明编的家庭教材吗?
陶渊明曾有诗云: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史上的高尚人物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自己反复歌咏赞叹,也希望下一代能了解这些伟大的先辈,从中吸取精神力量。传统文化历来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为青少年编写这方面基础性的教材和读物,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陶渊明作品的整理结集方面,贡献......
-
〓 中国文化研究态度之我见
内容提要:经济社会的多极化发展也正是文化发展的现状。文化的传承发展决定着一批“与之相应的”文化人,而文化人的创造与延伸也在同时“创造着”文化,文化人的创造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与文化的前途最终决定着社会的走向。文化研究必将涉及文化的发展态势以及文化人的态度,考察我国当今的文化发展可以看出,“主流的、真正的、正常的”文......
-
〓 满族说部需要多元化传承
满族说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为“优秀保护项目”。作为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久远传承历史的非遗项目,满族说部要得到持续性保护,必须探索多种方式的传承。语言传承 满族说部最初用满语讲述,如尼山萨满和部分满语提纲。整个清代至清朝末年,保存满语提纲现象......
-
〓 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一句值得铭记的提点;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是自古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像西方社会那样衍生出了对人格神的宗教崇拜,而是培养出了对群体实践的敬畏之心和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直主导和支配着中国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主流。直至今日,仍然具有强烈......
-
〓 立足“返本开新”关注生活世界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近年来,社会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与此相联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当代新儒学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如何充分发挥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如何认识把握当代新儒学的得失、推动其进一步发展?这是关系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
〓 《元史》中的服饰史料
《元史》是关于元朝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意欲借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
-
〓 《隋书》中的服饰史料
《隋书》,唐魏徵等奉敕修撰。魏徵(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馆陶)人,初唐著名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当世。《隋书》共八十五卷,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战争,执政之后,经常谈论隋朝......
-
〓 凤凰与长生鸟
我在本文标题中用连词连接起了两种鸟名,这需要预先作一点解释。这个连词意味着的比较是一种计谋,对此,我得据实向你们交代:在通常听我的课的巴黎大学学生中,既有欧洲人,也有中国人。为了在第一种人面前表现得有学问,只要谈论中国文化就行了;而为了给第二种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得在欧洲文化中寻找比较点。我今天将施用同样的计谋:想到要在......
-
〓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一些重要而又是基本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纪课题”。一明清两代,尽管《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但人们对它的成书年代并未作过认真的研究。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笔记杂著中提到......
-
〓 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
【特别关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的光辉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克服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足的途径和办法,给予广大哲学社会......
-
〓 他乡遇故知:面对流失文物你痛不痛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捣练图 宋徽宗摹本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商周四出戟凤鸟纹卣 青铜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中国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网传海外的中国文物可能有1000万件,虽是猜测,却应距事实不太远。面对流失文物,“追讨”之声不绝于耳。现存海外的中国文物是如何流出去的?文物在国外状况如何?我们要不要追......
-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一)
总 论佛教的寺庙又叫庙、兰若、宝刹,如年代久远又著名又可称为古刹或名刹。它起源于天竺,有“阿兰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蓝”(Sangharama)两种类型。“阿兰若”,原指树林、寂静处,即在远郊的空闲处建造的小屋,为僧人清净修道的场所,后泛指佛寺。“僧伽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又分为“支提”(Ch......
-
〓 文化选择下的牛郎织女传说
编者按 今年的8月2日是农历七月七,即传统的“七夕节”。“年年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故事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促成了盛行于各地民间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由此看来,说“牛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也......
-
〓 中国路径:谁在亲亲?
自古以来,中国人形成了种种血缘群体,无论是氏族或宗族,还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亲亲之道。推而至于国家、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莫非亲亲之体现。故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对于古人来说,亲亲不仅是一般血缘群体的基本准则,而且成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则。换言之,不仅我对父母、兄弟、妻子要讲亲亲,此为孝弟慈爱......
-
〓 从儒家科技伦理视角看“李约瑟难题”
【内容提要】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这一角度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的子课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关键词】儒家;科技伦理;李约瑟难题【作者简介】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2006级伦理学研究生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国近代科学为什......
-
〓 晚清史家改造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成就
内容提要: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裁。这种史书体裁因“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利于彰显历史发展的大势,受到史家的青睐,逐渐成为与编年体、纪传体、典志体相颉颃的四大史书体裁之一。晚清时期,由于西方侵入造成的严峻形势,要求史家因时变革,敢于创新体例,撰写符合时代需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
〓 试论《蒙古—卫拉特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蒙古社会内忧外患,为挽救民族危机,东、西蒙古各部王公台吉于1640年在准噶尔会盟,制定了一部重要的成文法——《蒙古—卫拉特法典》。本文借助法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救亡图存,维护蒙古社会的独立这一视角看《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主要就文本而言)。关键词:《蒙古—卫拉特法典》;蒙古社会;法律调控引......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