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启功:让诗词既文又白、亦旧亦新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启功诞辰110周年】 在启功先生长长的曲折人生中,他的文名常为书名所掩,作为书画家的启功在现当代艺苑中可谓举足轻重,而作为文学家的启功在现当代文坛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百年中国流行的主流文学观念所致。长期以来,主流学界习惯于站在“新文学”“纯文学”“雅文学”的......
-
〓 嘤其鸣兮 求其友声——刘禹锡晚年的唱和诗
编者按诗歌酬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孔子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其中“群”即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提高写诗做人的双重修养。唱和诗的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最早的唱和诗诞生在汉代,唐代则是唱和诗发展的高峰。徐昌盛的文章考察了魏晋时期唱和诗的兴盛,指出曹魏和西晋时期,环境和平,人才会聚,产生了多次风......
-
〓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初三大思想家对张謇的影响
晚清时期,沉寂两百余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重新为经世致用的士人群体所推崇。在这样的氛围中,自青年时代起,张謇就开始接触、研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及《王船山遗书》。在张謇的论述中,多次提及顾、黄、王三人,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之久。可以说,张謇正是深受顾、黄、王气节和思想的影响,在士人担当上追求救......
-
〓 律吕起昆仑:文化昆仑的变迁与融合
《汉书·律历志》沿袭《吕氏春秋·古乐》中的一段文字,说黄帝派遣泠纶,从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得均匀的竹管,藉此获取天然的音律,这就是十二律的来源。耐人寻味的是,《律历志》中把《吕览》原文中的“阮隃之阴”改作“昆仑之阴”。王国维先生认为“阮”与“昆”古音相近,“隃”恐是“陯”之讹,故此,《说苑》《风俗通》《汉书》等文......
-
〓 抗日战争中的少数民族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一起生息繁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九......
-
〓 浙东唐诗之路:一条诗歌型的文化线路
【守望家园】■这是一条以唐诗为纽带的文化线路■这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独特整体■这是一种历史与当代跨越时空的资源集合随着中国的丝绸之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线路这个概念逐渐在中国普及。自1987年欧洲首次提出文化线路概念开始,阿曼的乳香之路、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等商贸和交通路线,西班牙圣地亚哥和日本纪伊山......
-
〓 “制度经学”的终结——从皮锡瑞《经学历史》说起
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经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历史赋予当代学者的使命。皮锡瑞所著《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以其卓越的成就与鲜明的观点,成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经学基础读物。因此,如何看待皮锡瑞就成为实现经学之“双创”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特推出此专栏,就皮锡瑞与“王朝经学......
-
〓 运河之转轴:淮安城市的历史定位与空间形塑
中国传统城市往往是不同层次的行政中心或军事重镇,但随着春秋末期首条人工运河的开凿,以交通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愈来愈多。隋唐以降,在原有区域性运河的基础上首次贯通了长距离、跨区域的全国性大运河,运河沿岸催生出一批重要的商业城市和经济都会。淮安地处淮河之畔,泗水自北向南流至淮安泗口与淮河交汇,而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中国......
-
〓 方法·视域·材料:历史比较法与百年方音演变研究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和方言历史演变的重要方法。如果从18世纪下半叶算起,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已有200多年。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汉语通语和方言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作用。从研究视域来看,该方法既可运用于宏观尺度的上古汉语构拟,又可运用于中观尺度的中古《切韵》《广韵》音系的探讨,还可运用于微观尺度的近现代......
-
〓 是“祭祀坑”还是“灭国坑”——三星堆祭祀坑献疑
三星堆古文明遗址自1986年发现后,很快便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在所谓的“祭祀坑”中发掘出的大量青铜器、象牙、玉器、金面具等,更是震惊世界。发掘报告以《三星堆祭祀坑》为名,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而2021年3月20日揭晓的六个“祭祀坑”,更使“三星堆祭祀坑”名噪一时。笔者曾两次参观三星堆遗址。对何以认定并命名为“祭祀......
-
〓 更好担当纺织考古新使命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古不仅要解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问题。就纺织考古领域而言,我们的研究发展就是要通过发掘、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纺织文物及相关资料,揭示悠久的中华服饰文化,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发展。服饰是一个民族服......
-
〓 文学争鸣:杜牧《清明》的确认与释疑
署名杜牧的《清明》,究竟属唐属宋,笔者2021年偶遇机缘参与讨论。迄今发表了两篇小文:《杜牧〈清明〉是宋诗吗》(《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3版,以下简称《杜牧〈清明〉》)、《文献辨伪的歧路与杜牧〈清明〉的追踪认证》(《江汉论坛》2022年第3期,以下简称《追踪认证》)。近来有幸读到谢海林教授对拙文《杜牧〈清......
-
〓 著述思想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著述的动机及目的何在,著书立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著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种著述思想的产生、发展、延续,有无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的规律性?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著述的动机及目的何在,著书立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著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种著述......
-
〓 白话诗人杨万里
编者按 宋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传统诗文高度成熟,话本小说、戏剧开始登上文学舞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对于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具有参考意义,本期三篇文章重点即聚焦于此。 1927年,胡适的《国语文学史》讲义稿出版。在这部讲义稿中,胡适指出“诗到南宋,方才把北宋诗‘做诗如说话’的趋势,完全表现出......
-
〓 辛丑话牛:“牛”字里的意趣
把“牛”等12种动物跟纪年法匹配,始于汉代,有两千年历史了,可谓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牛”字也在发展演化中包孕了丰富而有趣的含义。“牛”指人固执或执着。例如田汉话剧《关汉卿》中说:“他的牛脾气您还不知道。”其中的“牛脾气”指固执的性格。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
-
〓 儒家经典的海外传播:《论语》外译简史(上)
《论语》是中国儒学的代表性著作,其在海外的译介沿着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展开。中国主动外译《论语》始于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于1898年翻译完成的《论语》英译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论语》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文字。《论语》的东方传播在东方,《论语》先后传入越南、古代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论......
-
〓 “德艺双馨”的文化源流
在先秦时期,“德”与“馨”相属而出,并非偶见。如《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个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美好芳香。这也被认为是“德艺双馨”最早的出处。 德,《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究竟是怎样联系,又是怎样区别的,学界尚需探究。国家是政治实体,是政治共同体;而民族是族群共同体。国家与民族的联系,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中,有不同的情形。就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言,我们发现,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也就是秦汉以来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
〓 “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王阳明虽集学术与事功于一身,但却命运多舛,他去世后,朝廷对其“盖棺定论”,部分承认其事功,却全面否定其学术,直指为“邪说”:“免追夺封爵以彰国家之大信,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人心。”为此,阳明弟子、时任南京礼部侍郎的黄绾上疏为老师鸣不平,不仅力颂王阳明“四大功”,并且将其学术概括为“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的“三大要”......
-
〓 振兴古籍工作,需落实组织保障
受人事变动、机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省市曾有的古籍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没能延续下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古籍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的新思路、新要求,指明了古籍工作进入新时代的工作方法,从而揭开了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