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传统文化
纪念五四运动,理应以探讨新文化建设作为主题,然而我为什么却要做一篇“论传统文化”的文章呢?因为我认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七十年来,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无论是持否定意见者还是持肯定意见者,无不在传统文化问题上大做文章,以论证其否定或肯定的理由。同时,“五四”以后尽管对吸收西......
-
〓 由宗炳《画山水序》而来的“道”的联想
【摘要】南朝画家宗炳《山水画序》是最早的山水画著作论述。宗炳在文中探讨了关于画和意境境,人生和道的关系。本人更多的从文学和哲学审美角度出发,认为其中包含的“道”既不同于孔子的“仁”,也不同于老子的“道”,而是建立在儒家“仁”的基础上的道家之道。【关键词】《山水画序》;老子;孔子;庄子;道;仁前言我是在农村山里长大的孩子......
-
〓 中国思想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当李泽厚说“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时候,其实大家心里是有两种期待的,一是传统的中国思想以何种“哲学”式的形态有效回应时代问题,二是,中国哲学在经历了百年的学科创制之后,是否具备了“哲学”的形态,而不再仅仅被视为是一种道德教条。然后当李泽厚开始回答“中国该如何登场”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主要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个......
-
〓 “人为万物之灵”——《天工开物》里的人文精神
此两图选自北京图书馆(今为国家图书馆)的《天工开物》杨本。“杨本”即福建书商杨素卿于清初刊行的第二版,现藏国家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版本明后期帝王(崇祯除外)怠政,朝纲颓败,乱像丛生,让明迅速走向衰退以至灭亡。不过,历史的吊诡在于,皇权的式微却刺激了民间或底层的活力。明末后期商业的繁荣是这一活力的表现,而具有划时代意义......
-
〓 日本近百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程及相关特征
据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记载,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儒家典籍即由百济传到日本,那时日本还没有本国文字,因此中国文学就成了唯一的书面文学。日本的知识界也认为“用这一帝国的共通语——汉语,来表现人类世界所共通的思想感情,是日本知识阶层理所当然的使命”。[1]但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以及日本的民族文化本位意识确立......
-
〓 德山与洞山二支关系初探
德山宣鉴(782—865)与洞山良价(807—869)是同时代的两个著名的禅宗大师,虽然后世认为二人均出于青原一系,但在禅风上各有特色,差别很大。二人并无直接交往的记载,然门下弟子多有往还,两支关系相当密切。德山法继龙潭,上接道悟、石头一系,故以自性般若为宗,强调“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心境双忘,情念俱泯,虚极生灵,不......
-
〓 莫其康:郑板桥与吴敬梓为何不相往来?
郑板桥与吴敬梓是同时代人,一生历经清康、雍、乾三朝。郑板桥,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享年73岁。许多著述,尤其是《辞海》关于郑燮的词条以及党明放先生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郑板桥年谱》等工具类书籍,都将郑......
-
〓 近三十年来古籍辨伪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过去疑古思潮盛行时期“伪书”大量充斥的现象自然会有所反思。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献不断出土,人们发现,曾经被判为“伪书”的不少古籍,原来很早在地下的竹简、帛书中就已经出现,于是所谓该部古籍为“伪书”的说法便不攻自破、无法立足了。文章从考古发现、反思考查、辨证著作等三方面对古籍......
-
〓 “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
一、“中国”名称内涵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称,各族人民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但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
〓 浅谈穿越小说
近几年,穿越小说横行天下。不管是网络上,还是在出版商眼里,穿越小说已经成了一块香饽饽。 2007年《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文章开头作者丁运时就说:今夏最时尚的读物是什么?不是风生水起的讲坛类通俗历史读物,也不是刚刚掀起波澜的以盗墓为题材的鬼神类小说。当下最时尚的是一种称之为“穿越小说”的读物。有人甚至声称:“网......
-
〓 盛宣怀与钓鱼屿——甲午战前钓鱼列屿之属中国领土的一个旁证
本节所述,是有关一条流传甚广而又众说纷纭的史料,这便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谓慈禧太后将钓鱼列屿“赏给盛宣怀为产业”的诏谕(见图)。 这件诏书始见于1972年出版的台湾《中外杂志》第十一卷第一期。笔者是从当年2月15日出版的《学粹杂志》第十四卷第二期上,读到沙见林氏所撰《慈禧太后诏谕与钓鱼岛主权》一文......
-
〓 徐上瀛《溪山琴况》
徐上瀛,号石帆,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卒于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徵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徐上瀛,号石帆,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卒于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
-
〓 国学漫谈:说“同”
文化的继承,凸显的是文化的连续性,而文化的连续性建基于古今文化之“同”。对古今文化之“同”的理解不同,文化继承的路径也就有所不同。今人对“同”这一概念的理解,常常借助于“和”与“同”的对比实现。这种对比倾向于将“同”视为不包含差异性的“抽象的同一”。应该说,这多少忽视了后期墨家的贡献。从概念发展史来看,“和”“同”问题......
-
〓 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方法论
【提要】《尚书》这一部我国早期的经典,在秦火之後,靠著伏生的口传而保留下来,而伏生的今文尚书在晋朝时也遭亡佚了,流传下来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这本古文尚书在清代之前一直被认为是先秦时的原本,虽也有学者曾经怀疑过,但并无真正的去辩驳该书的真伪,一直要到阎若璩提出了一百廿八条的反证後,才使梅赜献假古文尚书这一事情被揭......
-
〓 文化—生态交错带: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在论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时提到,中国存在面向内陆与面向海洋两大板块。此后,学界更多在微观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讨论中国史前文化的宏观格局问题。宏观上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可以分为四个板块:西北内陆(其中还可以分为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以及沙漠戈壁绿洲三个小板块)、东南腹地(其中又包括东北、华北、长江......
-
〓 顾农:关于《枯树赋》研究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 在中古文学巨匠庾信(513~581)的创作中,辞赋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长篇的《哀江南赋》,较短的篇章则以《小园》《枯树》二赋特别是后者最为读者爱重。唐人张说《过庾信宅》诗云:“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独有东阳守,来嗟古树春。”尾联二句正是指《枯树......
-
〓 在“学案体”的背后
《宋元学案》。资料图片黄宗羲像。资料图片清初黄宗羲纂《明儒学案》,标志着“学案体”的成熟与正式定型。黄氏又草创《宋元学案》,未毕而逝,经黄百家、全祖望的续补以及王梓材、冯云濠的校定,最终刊刻成书。此后,“学案体”著作风靡一时。嘉道之际,唐鉴撰《学案小识》,姚椿、沈曰富等人欲撰《国朝学案》。民国时期,徐世昌又主编《清儒学......
-
〓 求情责实、原心定罪:宋代《春秋》经解的内在依据
【作者简介】孙旭红,1982年生,男,安徽庐江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学术史在经学学术史上,大凡有创见的学者多能抛开传统陈说,善于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以重新解读经典。宋代学者对《春秋》的阐发同样遵循了这一路径,宋人治《春秋》重义理,四库馆臣曾说:“孙复、刘敞之流,名为弃传从经,所......
-
〓 “鸡黍之交”源流考辨及思想艺术变迁
“鸡黍之交”一词多用以形容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极致感情。一般认为此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所编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卷十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喻世明言》现存最早的版本题为《全像古今小说》,是经由冯梦龙编修的宋元明三代话本与拟话本作品集。正是因为如此,“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成文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同时,若细究“鸡黍之......
-
〓 《新唐书》中的服饰史料
《新唐书》为北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修撰,是关于唐代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 ,帝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新书诸志大多比旧志详细。《新唐书》增写《兵志》、《选举志》和《仪卫志》,在正史中是第一次,为《宋史》以后诸史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