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之南都时势英雄——“历史名人与南阳”座谈纪要
范 蠡张 衡张仲景诸葛亮时间:2013年4月20日下午 地点:南阳宾馆四号楼会议室 主持人(《光明日报》国学版梁枢):南阳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厚重,几千年龙脉未断,以强劲的生命韧性,产生了以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为代表的众多的历史名人,为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阳的名人文化......
-
〓 沈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四个美学命题
摘要: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曰“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曰“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曰“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曰“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
-
〓 《论语·公冶长篇》“无所取材”本义考论
【内容提要】《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对于最后一句“无所取材”四字注解分歧颇大,故解释也五花八门。本文在对前人解说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运用训诂学、文字学知识以及将其放在前后章之间进行推论,对这句话进行全面的阐释。【关键词】孔子;子路;无所取材;哉;剪裁;桴材《论语》是国学中之精髓,是经典中之经典,其......
-
〓 敦煌遗书中禅宗北宗文献的学术价值
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中,禅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禅宗在唐末五代迅速兴起,进入宋代以后影响不断增大,逐渐成为融合型的中国佛教的主体。在宋以后盛行的禅宗是以慧能为开创者的南宗,禅宗史书文献也多是南宗的著述,人们对曾在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北宗已经淡忘。然而从禅宗的真实发展历史来看,在慧能(6......
-
〓 中国古代雕塑之一
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的一种视觉和触觉艺术。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
-
〓 《封神演义》对儒家五伦的消解与重构
【内容摘要】五伦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根本,明清时代的五伦观念越来越突出等级意识和单向性的绝对要求,日趋异化和不合理,背离了了早期的交互性原则。在这一话语背景下,明后期的《封神演义》出现了对五伦的消解,反映了作者对秦汉以来德性伦理异化为政治伦理的不满和反思,表达了对双向性和交互性人伦关系的渴望与价值诉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小说......
-
〓 《贾奉雉》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中具有科举批判意义的名篇《贾奉雉》沿袭了“遇仙-游仙-返回人间”这样的情节模式,属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仙传”情节模式形成于西晋葛洪的《神仙传》,在唐人传奇和明代拟话本小说创作中多有沿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学传统,《贾奉雉》属于这一传统中杰出的作品。它打破了以往追求长生和幸福的世俗化原则,具......
-
〓 阎若璩《疏证》伪证考
——清代考据学存在多大问题的一次检验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一、引论(一)为什么选择阎若璩阎若璩(1636~1704)在“疑古派”学术传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孔传《古文尚书》是历来“证伪”对象中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经阎氏《尚书古文疏证》(以下简称《疏证》)“定案”为“伪书”。这是“疑古派”传统中头等大事,是最成功的“证伪案例”。他被公认为清代考据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
〓 区域社会史:光业寺碑题记与唐代村落史研究
光业寺碑左侧拓片(局部) 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论隋唐两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和“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的颠覆性论断在唐史学界几乎无人不晓。陈寅恪据以作出这一判断的关键性资料是当时“河北省隆平县”尚存的光业寺碑文。《光业寺碑》记载了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李熙建......
-
〓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
《剑桥中国史》主编Denis Twitchett在该通史第一辑——《秦汉史》的序言中说明:《剑桥中国史》之所以从秦汉时开始而略掉先秦时代,是因为在60年代当他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开始筹备这一项目时,中国先秦史学正处在一种过渡阶段当中。经过四十年的考古学发展之后,学术界已经承认,先秦时代的传统史学观念需要基本的改正。可是,据......
-
〓 学科走向:探讨考古学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公共考古学推动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是文理兼容、魅力独具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复原人类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起源、发展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考古学与公众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它是人类了解过去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人们天然地会对自己的过去和埋在地下的“宝藏”充满好奇。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根据在美索不达米亚乌尔......
-
〓 妙在若即若离之间——惠崇《春江晚景图》与苏轼的题画诗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四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图》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而作的题画诗。惠崇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僧人,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一说淮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北宋初。惠崇工诗,宗贾岛、姚合,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与生活琐事,其诗收......
-
〓 宋人绝句清赏之十七
题八咏楼 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鲁迅在谈论陶渊明说的诗歌风格时曾说: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有《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萧散之作,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饮酒》)之类“金刚怒目”之作。如果从此来形容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也是再恰当不过。李清照的......
-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论李斯的政治失意与文学得意
内容提要:李斯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个悲剧人物。千载之下,有人关注他的“仓鼠哲学”,认为那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有人说他是经天纬地的治国能臣,堪比管仲,周公旦;他屈从赵高,参与“谋逆篡位”,成为万劫不复的罪臣,自己最后却逃脱不了“具五型,夷三族”的悲惨下场。他人性的丑恶,却不能掩盖他惊世文学才华,《谏逐客疏》“一言以兴......
-
〓 论辩之先秦儒家流程考辨
内容提要:说服是先秦儒家推行王道政治主张的一致策略,对语言论辩功用的践行体现了儒学思想体系相对的连续性:从孔子的话语论辩性,到孟子的夫子好辩,再到荀子的君子必辩;有着清晰的线性流程。关键词:线性流程;论辩质性;好辩;必辩作者简介:刘卫东,男,吉林德惠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论辩之于先秦儒家之意义,彰显了先秦儒家一......
-
〓 韩国研究中国词学论著索引(1958—2004)
一、专著(含译著)中国词文学论考/车柱环著,汉城大学校出版1982年中国女词人叙录/陆完贞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唐宋词选注/金钟培著,学研社,1988年淮海词译注/宋龙准译注,岭南大学出版部,1988年秦观词研究/宋龙准著,岭南大学出版部,1989年苏轼词研究/柳种睦著,中文出版社,1993年唐宋词风格论/......
-
〓 “三沈”与陕南渊源考
内容提要:人的一生,成年以前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对其一生的影响,无疑是源头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 汉阴时期孕育了 “三沈”的整个思想文化基底。 考量“三沈”年少时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不仅对探寻“三沈”何以续写我国“一门数杰”的成才佳话有着特殊意义,对弘扬“三沈”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和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享......
-
〓 论廖燕《金圣叹先生传》的“寓意”特征
【内容摘要】廖燕《金圣叹先生传》对于金圣叹生平性格的刻画,具有“传”体文共有的“寓意”特征。其中所述金圣叹行事性格,多处隐现出廖燕的影子。虽然具有“寓意”特征,但由于两人共有的“晚明”精神气质,以及廖燕对评点之学的深刻理解,这篇传记并没有偏离真实性,反而恰切地展示了作为晚明小说评点家的金圣叹的人格与历史价值。【关 键 ......
-
〓 荀子的“礼”论与“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提纲)
一在中国历史上,制订或修订“礼”是每个新兴王朝取得政权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而维护“礼”和推行全民的“礼”教育,又是治国安民的头等要务。因此,关于“礼”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内容十分丰富。“礼”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其核心内容,经过近代以来从思想理论到革命实践对封建“礼教”的激烈批......
-
〓 敦煌本《刘萨诃因缘记》解读
高僧刘萨诃[1]主要活动在四世纪下半叶到五世纪初。他在出家以前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稽胡族下级军吏,三十岁时巡游地狱的偶发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一个杀生为业的罪人变成了一个精勤福业的游方僧人。他去江东寻觅礼拜阿育王塔、阿育王像的传说给江南佛教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一个普通僧人而名列宝唱的《名僧传》和慧皎的《高僧传》。同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