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颜李学派的实学精神
在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潮中,颜元、李塨开创的实学学派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颜李学派反对“心口悬空之道,纸墨虚华之学”(《习斋记余》卷三),注重“实用”“实事”“实政”“实征”“实功”“实得”“实践”和“实学”,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风貌和思想特质。在这一长串冠以“实”字的流行语汇中,“实学”一词最具概括力,在他们的著述中......
-
〓 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对外国佛教研究综述
佛教产生于印度,于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就引起了士大夫和佛教僧人的兴趣,于是译经注疏,探究义理一直不绝,开邕了中国人对外国佛教研究的事业,经两晋南北朝诸家的努力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僧人和佛教徒为了寻求真谛,西行印度,朝圣求法,他们将沿途所见,缀以成书,撰成《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等著名......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七
南朝乐府·吴声歌子夜四时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后人依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集的晋、宋、齐三个时代的《子夜四时歌》辞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求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
-
〓 昌谷山水长吉诗:李贺故里诗作探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四
时下,河南给人们的印象是造假多、骗子多,网上甚至流传这样一句口碑:“河南除了骗子多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以至河南人气愤地写了一本书:《河南人招惹谁了?》。但在历史上尤其是唐代,这里却是经济发达、文明昌盛、人文荟萃之处。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学大家皆生于斯、长于斯,洛阳被称为东都,为天下财富的集散地。洛阳西南、今日显得......
-
〓 《古诗十九首》与党锢之祸
《古诗十九首》论者多谓为东汉末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一类写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失志伤时之感。前一类内容相对单纯,后一类则较为复杂,涉及若干方面。如一般文学史指出的,有仕宦失意,荣名盼早;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知音难觅,世态炎凉等等。在这一类作品中,悲叹人生,谈论死亡是一个突出......
-
〓 中华文明独立完整影响深远——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藏族白瓷茶瓶 唐代茶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蔡伦造纸(漫画)我国传统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已经为许多西方学者所重视。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视我国传统文化。❶ 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即......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
1、《蔡中郎集》东汉蔡邕著。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性至孝、好辞章、数术、天文,工书画,善鼓琴。灵帝建宁四年(171),征辟司徒乔玄府,出任河平长,诏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经”。后因上书论......
-
〓 中国近代文化的哲学解读
道咸以降,虎踞东亚大陆近两个世纪,人口占世界总数四分之一的大清帝国,怎么也无法维系其作为天朝上国的封闭格局,已经由全盛、衰落开始转向全面解体的蹒跚岁月。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已发出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末世哀吟。1893年,一个由旧文化孕育出来的新思想家出版了一本名叫《盛世危言》的醒世之作。“盛世”之言不过是虚饰之词......
-
〓 读史札记:徽商的教子与嫁女
教子、嫁女,人之常事。但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不同,教子与嫁女的做法就会千差万别。近来检阅有关史籍,发现几条徽商教子嫁女的材料,很有意思,读来也颇能发人深思。 清代嘉庆年间的许仁,字静夫,号耕余,徽州歙县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因家境贫苦,只得弃儒经商。许仁贾而好儒,经商之余,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夜执卷吟哦,每......
-
〓 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
-
〓 唐代诗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卞山(今浙江长兴)人,中唐著名诗僧。著作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今不见传,另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等传世。其为学也,兼于内外;其为文也,融贯情性;其为道也,达于禅律。堪为有唐诗僧之翘楚,一代之伟才。皎然的生卒之年,向称难考。近人李壮鹰先生别开蹊径,从......
-
〓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元代地名误例”条的分析
一、元代基本行政区划与《元典章》蒙古至元八年(1271年),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之始。至元十三年灭南宋,三年后奄有全宋之地,完成了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在同一过程中,因军事政治行动的需要,而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并渐渐变为相对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表明地方性的加强。元代中期,渐渐将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调整为一中书省和十行......
-
〓 国学漫谈:灾异说《春秋》
中国古代的灾异意识,由来已久。自夏商周以来,进一步发展成为深远影响其后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汉唐的一种重要观念。究其原因,除了儒家意识形态化这一大的社会政治背景外,很大程度上是与先秦汉晋的灾异说紧密不可分的。而灾异说《春秋》,质言之,是指《春秋》三传及其汉晋《春秋》学家对《春秋》经中所记灾、异的渐次神学化诠释与神秘......
-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
内容摘要:金源之际的元好问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进行诗歌评论,其《论诗三十首》,一方面强调以“诚”为本,弘扬风雅传统,推崇刚健质朴,慷慨悲壮诗风;另一方面又很好地处理了议论的抽象性与诗艺的形象性的矛盾关系,实现了“论”与“诗”的完美融合,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键字:元好问;诗论;绝句;影响金元之际的......
-
〓 王良五赤五疾之相
铁磨口角,呼为一赤。属膊,呼为二赤。肚带磨破肘下,呼为三赤。磨梁擦背,呼为四赤。磨破尾下,呼为五赤。垂缕不收,肾之疾。气如攒椽,肺之疾。蹇唇爱笑,脾之疾。舌如朱砂,心之疾。两眼不见物,肝之疾。...
-
〓 读史札记:说“风土”
“风土”一词,屡见于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如:《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后汉书·卫飒传》:“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后汉书·西域传》:......
-
〓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永嘉中原移民与中原文化的传播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严重地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机进入中原,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移民开始大规模地南渡江左避难。 在这次北人南迁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是中原士族,史书记载“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河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和当时在都城洛阳任职的其他......
-
〓 国学漫谈:《大清会典》的形成
清朝享国268年,其行政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高峰,而这些制度也进一步对其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其中《大清会典》的编纂,就是清朝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清代官方事务,无论案件审理还是行政处置,均讲究于法有据。其中前者以大清律例及各类地区律例为基准,而后者则以会典与部院则例为准绳。关于会典,目前存世有康熙、雍正......
-
〓 国学漫谈:偃虹堤与《偃虹堤记》
偃虹堤,在“巴陵县西,洞庭湖侧。《方舆纪要》:府西城下瞰洞庭,毎至夏秋,昼夜微啮。宋庆历间知府军滕宗谅筑此堤捍之,有欧阳修记”(《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九)。且有以“欧阳修记”为批评对象的“文评”:“若夫假经术以文其奸,取令名以熇其势,若似乎所欲利者国与民,而非有他,虽拨本害枝,而千载而下,论其人犹将疑信参半者,是最大......
-
〓 孝与廉
一 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从中国道德德目的演变发展来看,孝出现地比较早,最初在周代,孝作为一种观念与美德已经大行于天下。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