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在这漫长的分裂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但是与此同时,旧的思想桎梏解除,思辨哲学发展;佛教传入,带来新的信仰和文化元素;道教不断改造,神仙体系完善;代表当时主要自然知识体系的阴阳五行继续发展,呈现出新的形式;各种知识和信仰交相辉映,互相影响......
-
〓 面对权力、金钱、学术“通吃现象”如何重建高校科研学术秩序
CFP编者按 当几个大牌教授的科研经费腐败问题被披露之后,科研经费使用及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就被端到了公众的面前。其实,科研体制改革早已开始酝酿,一些重大科研计划正在开始调整实施管理方式,科技部已明确其司局不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和实施过程的具体管理工作,教育部开展了对75所直属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工......
-
〓 《〈比丘尼传〉校注》校点商榷
内容摘要:中华书局于200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出版的王孺童先生的《〈比丘尼传〉校注》有某些处校勘、标点尚可有商榷之处。现选择23例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关键词:《比丘尼传》;校勘;标点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是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出家女性——比丘尼事迹的传记,是佛教《大藏经》中唯一一部记载比丘尼的著作。同时也是留存......
-
〓 画像二十四孝——中国最早最成熟的二十四孝
宣化辽金墓壁画中的大舜行孝图 作者提供 “二十四孝”流传甚广,影响极深。一般认为元代后期郭居敬最早订正《二十四孝》,就是汇集唐宋时期以来民间流传的孝子故事,整编为“二十四孝”。事实上,有关文本《二十四孝》成书问题并非传统认识那样简单,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北宋中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二十四孝”。因......
-
〓 国学漫谈:灾异说《春秋》
中国古代的灾异意识,由来已久。自夏商周以来,进一步发展成为深远影响其后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汉唐的一种重要观念。究其原因,除了儒家意识形态化这一大的社会政治背景外,很大程度上是与先秦汉晋的灾异说紧密不可分的。而灾异说《春秋》,质言之,是指《春秋》三传及其汉晋《春秋》学家对《春秋》经中所记灾、异的渐次神学化诠释与神秘......
-
〓 成果选萃·岳麓秦简:秦史研究的新视角
岳麓书院藏秦简(以下简称“岳麓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发现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已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对岳麓秦简的整理与研究,其本身就是对秦代历史研究层面的一种拓展,岳麓秦简所提供的崭新资料,也足以给秦代历史研究提供从未有过的全新视角。 岳麓秦简的内容非常丰富,举......
-
〓 王良五赤五疾之相
铁磨口角,呼为一赤。属膊,呼为二赤。肚带磨破肘下,呼为三赤。磨梁擦背,呼为四赤。磨破尾下,呼为五赤。垂缕不收,肾之疾。气如攒椽,肺之疾。蹇唇爱笑,脾之疾。舌如朱砂,心之疾。两眼不见物,肝之疾。...
-
〓 昌谷山水长吉诗:李贺故里诗作探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四
时下,河南给人们的印象是造假多、骗子多,网上甚至流传这样一句口碑:“河南除了骗子多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以至河南人气愤地写了一本书:《河南人招惹谁了?》。但在历史上尤其是唐代,这里却是经济发达、文明昌盛、人文荟萃之处。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学大家皆生于斯、长于斯,洛阳被称为东都,为天下财富的集散地。洛阳西南、今日显得......
-
〓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永嘉中原移民与中原文化的传播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严重地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机进入中原,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移民开始大规模地南渡江左避难。 在这次北人南迁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是中原士族,史书记载“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河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和当时在都城洛阳任职的其他......
-
〓 《大学》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无名墓碑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无名墓碑大学 在中国传统经典中,《大学》是一本很特别又很有争议的书。其实说它是一本书,似乎不太确切。《大学》原本不是书,只是《礼记》四十九篇文章中的一篇,仅短短一千七百余字。相传《大学》是孔子的遗书,曾子独得师传并加以己意阐发而成。也就是说,《大学》之文成于被认为得孔子衣钵的曾子之手。然而在宋代......
-
〓 《古诗十九首》与党锢之祸
《古诗十九首》论者多谓为东汉末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一类写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失志伤时之感。前一类内容相对单纯,后一类则较为复杂,涉及若干方面。如一般文学史指出的,有仕宦失意,荣名盼早;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知音难觅,世态炎凉等等。在这一类作品中,悲叹人生,谈论死亡是一个突出......
-
〓 天人相参:中国文化的智慧
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
-
〓 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研究:后稷祭典的形成
后稷为周部族的始祖,近年来出土的楚地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子羔篇》以及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尊德义》等文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后稷传说的讨论。生动地体现了后稷传说的多义性。 《上博简二·子羔篇》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子羔的对话,其中谈到禹、契、后稷的感生传说:“禹之母……之女也,观于伊而得之,娠三年而画于......
-
〓 特别关注:说“海昏”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部分金器及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 新华社发西汉至公元5世纪海昏周边形势示意图(注: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转绘。图中“海昏1”为推测西汉海昏县,“海昏2为东汉以后海昏县”)海昏侯墓出土铜鼎 新华社发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大量高品级文物的出土也充分吸引了社会各方......
-
〓 国学漫谈:孤桐意象的嬗变
梧桐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历过多次嬗变。特别是孤桐意象,更是经历了由祥瑞、美好到孤独、悲苦再到怀才不遇、清高、孤直、刚毅的嬗变历程。此外,《禹贡》所载“峄阳孤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作为文学母题,孤桐意象由此延伸到乐声特质领域,由治世之音、清乐之音、怀......
-
〓 “兴味派”:辛亥革命前后的主流小说家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间的主流小说家,其部分或整体曾被冠名为“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黑幕派”、“近现代通俗小说家”等等。究其实,他们并不专注于“鸳鸯蝴蝶”;亦非奉行“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称为“旧派”,显然遮蔽了其不断趋新的一面;其作品追求雅俗共赏,更非全用通俗的白话写成,用“通俗”两字并不......
-
〓 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二)
2014·11——2015·21、台大历史学报第54期时间:2014年12月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内容简介:北宋中后期国子学的发展及其政治意义(朱铭坚)从朝廷到地方──元代去思碑的盛行与应用场域的转移(陈雯怡)「儒、释、道、医」的中日文化交流──从戴笠到独立性易的流转人生(徐兴庆)清代台湾的「港户」及其水......
-
〓 《诗经》《楚辞》修辞特点探析
摘要:《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语言角度分析,《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呈现出简洁精练、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修辞特点。《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取材奇花异草,感情热烈却不乱......
-
〓 侯制与“王气”——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葬的特征
海昏侯墓出土编钟海昏侯墓出土铜鼎海昏侯墓出土玉璧图中分别为: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海昏侯墓主棺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海昏侯墓出土的玉佩,海昏侯墓出土的龟形玉印。 新华社发墓区M2封土近日,随着南昌西汉大墓的揭棺,人们对海昏侯墓的关注度达到了高潮。经过专家论证,墓主很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因为刘贺的身份经历......
-
〓 宋元山水意境“有我之境”
明代王世贞在总结宋元山水画时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松年)、李(唐)、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艺苑厄言》)。大、小李属于唐代,情况不明。荆、关、董、巨和李成、范宽实属同代,即本文所说的第一种意境的北宋山水。刘、李是连接南北宋的,他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