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霍松林韩文二篇译文管窥
内容提要:霍松林先生的古文今译,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往往与原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本文探析的是其中的两篇,即《祭十二郎文》和《祭鳄鱼文》。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古文今译的一般原理,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为《祭十二郎文》的惊叹号、疑问号,分段与重点词句,第五部分为《祭鳄鱼文》的分段及重点字句。为了更清楚地显示霍译的......
-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三):其它名园之番禺余荫山房
第三编其它名园五、番禺余荫山房国学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原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年历史。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任邢部主事,员外郎衔。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说。后来园主以母亲年迈为由,......
-
〓 国学漫谈:杨朱“哭衢涂”
《荀子·王霸》:“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淮南子·说林训》:“阳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涂”通“途”,衢涂、逵路,均指四通八达的路口。可南可北,可东可西,错走半步,等到觉悟后已经差之千里了,这不禁让杨朱黯然神伤而涕零哀哭。许多人都有徘徊彷徨在岔路口的体验,为何惟......
-
〓 仁宗朝宋夏战争的人事安排
北宋与西夏的防御带基本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直线上。中间是环庆路(中心城市庆州,今庆阳),往左是泾原路(谓州,今平凉),再往左是秦凤路(秦州,今天水);往右是鄜延路(延州,今延安),再往右是河东路的麟州(今神木)和府州(今府谷)。其中,西线泾原路和东线鄜延路最重要。仁宗朝三大战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
-
〓 忠贞智慧,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怎么能成为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耗费笔墨最多的艺术形象。从“水镜先生”司马......
-
〓 试析滇西高原青铜文化中的鸡、马信仰————兼论“金马碧鸡”的起源
一、绪言云南青铜文化是我国青铜文化体系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时代从商周到西汉末或东汉初,其中春秋战国至西汉为其鼎盛时期。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云南青铜文化可以划分若干文化区,其中的滇西高原文化区( 亦称洱海地区) 以洱海为中心,大致包括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东部,楚雄自治州的中、西部和丽江市南部部分区域。该文......
-
〓 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化融合在经典之中,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变化,首先表现在对于经典的重新阐释之中。王弼的玄学,并不是通过自创得以建立的,而是经过对于经典的阐释得以建成。在这种阐释过程中,化入了他卓著的思想智慧。王弼善于寻找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点,加以调和,同时,也大胆地进行重解。通过其思想与智慧的运用,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
-
〓 浅论礼法传统的社会历史根基——中国古代社会的二元政治格局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古代社会综合治理结构和礼法二元法律传统进行剖析,进而论述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根基,即中国古代社会二元政治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引发对法律的本质和内涵的中国和历史维度的思考。关键词:礼法;二元论;法律文化;政治格局引言目前社会和学界掀起的一股NGO(非政府组织)、ADR......
-
〓 顾农:《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
一般都说吴敬梓(1701~1754)在他的《儒林外史》一书中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无情地批判八股文,是伟大的写实主义巨著。而认真阅读原书,却不难看到作者并不反对科举制度,只是指出这个制度在实行中有许多弊端。他看出了当时儒林(知识界)中有相当一批人太不像话,非但不成其为社会精英,其素质更已低落到一般水平线之下,所以要......
-
〓 李约瑟在李庄——摘自岳南《南渡北归》三部曲
帐篷内炊烟(油画) □ 汪泽成 选自《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画册《南渡北归》三部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
-
〓 国学漫谈:诗用方言俗语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一字之工,未足庇其全首;一字之病,便足累其通篇。”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存真,切合语境。方言俗......
-
〓 匠思巧构的七宝楼台——说吴文英词
以叙事上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感性修辞上背弃惯见习知的传统理性,而注重一己之见的现代观,分析梦窗词,并缘此拆碎七宝楼台“不成片断”(1)的定论,自是叶嘉莹先生的慧眼独识。它犹如一缕清新的和风,拂进古老的词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没有叶先生的启迪,也不会有我的那篇以现代眼光辨析清真词的拙作(2)。沿叶先生所指引,步入乍读来......
-
〓 赵敏俐:“诗教”的发生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诗教的发生,诗教传统的建立与孔子密切相关。《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现存最早关于“诗教”一词的记载。意指经过《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说法被古人继承下来,成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文化传统。 《诗经》是我国......
-
〓 故事与经典
历史故事与经典对举对证,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文章形态。《韩非子·喻老》《韩诗外传》《淮南子·道应训》分别代表了历史故事与经典对举的三种形态:《韩非子·喻老》代表的是“为我所用”型,其中的故事叙述甚至所引经典都被有意改造和引导,用以暗证和呈现自家学说;《韩诗外传》代表的是“以故事解释经典”型,所引用的历史故事是为了阐释经......
-
〓 杜甫与李贺的“咏马诗”比较
内容摘要:和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意象一样,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也经常腾跃马的姿影,但由于两人的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同。诗人的美学取向受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人处在盛唐和中唐两个不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美学取向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二人都有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因......
-
〓 当前中国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如今佛教学术研究事业方兴未艾,佛教研究组织、人才和刊物不断增多壮大,已经出版有关佛教书籍数千册,论文之多,难以统计。佛教研究的成果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佛教史、佛教哲学、教义、经典、宗派、寺院建筑和以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佛教研究有了实质性和突破性进展,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其成果也受......
-
〓 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略
内容概述:国学概念及名词发微于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分流于马一浮、邓实等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在第28次院士会议主题演讲中提出:国学的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梦溪研究员对余说则予以否认,他在百家百科讲坛之学者论坛开讲《国学和〈六艺之学〉》提出质疑说,如果“’国学&......
-
〓 被遗忘的政治理想——儒家“生民”政治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生民”作为先秦时期众多“民”之概念的一种,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内涵,“生民”政治所展示出来的政治构想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理想,其中的众多论述在今天都有合理性。也正因这种独特性,使得“生民”与日渐走向君主专制社会的趋势格格不入而只能被遗忘,与专制君主相对的只能是“臣民”。不过,在专制体制中,“生民”中的“重民......
-
〓 《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辨误
【内容提要】新近出版的《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存在不少资料引用和文字表述等方面的讹误。本文条列其中十余例,以“按”语形式逐一辨之,兼抒己见,企望能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关 键 词】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辨误【作者简介】黎石生,男,1967年1月生,湖南宁远县人,中国古代史硕士,以湖南秦汉考古与简牍......
-
〓 国学漫谈:黄帝祭祀的历史回顾
《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这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已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在黄帝之后,中原有许多部落先后交替,各有自己的始祖。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都追溯各自的族源,构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历史观念,但不管哪一部族主导中原,都没有否定黄帝是华夏族的先驱。汉代曾经为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