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见唐佚诗再辑录
陈尚君编纂的《全唐诗补编》除收入其本人辑得的四千馀首唐佚诗,还汇集了上个世纪几十年唐诗学界的相关成果,它标志着《全唐诗》的辑佚工程已接近于完成。当然,新发现还有,例如近年来陈尚君等人于日本、韩国汉籍中又发现一定数量的作品,于国内传世典籍中也还有零星发现。本人于此也有所留心,前几年在校理《全唐诗》仙神鬼怪、歌谣谶谚诸卷时......
-
〓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
-
〓 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内容提要:曹山本寂为曹洞宗的创建者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本文对曹山的五位君臣、五相偈、三种堕等理论及其机缘语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对自由的极端追求才是曹洞宗的真精神,而这一精神是建立在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特征与南岳一系十分接近,表明直到曹山时期,曹洞宗仍然未改属青原。关键词......
-
〓 词本求忘机余事自高妙——苏轼“诗之余”词学观念及其词学史意义
词本隋唐宫廷娱乐之歌曲,至宋初仍然沿袭绮艳柔靡体格,以为宴赏游乐之具,而士人创作亦不免此风。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文化风气一变,文人士大夫以独立人格担荷斯文,其于诗文艺术的观念也发生重大变革,具体表现就是道艺分途。“道”成为士人主体精神的内在追求,而诗文艺术则成为其游心其间的悟道之梯。这一思潮对词的影响,就是“......
-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海盐绮园
第二编中国十大名园8、海盐绮园绮园位于海盐县武原镇海滨东路,俗称冯家花园,紧靠冯宅。原系清代富商冯缵斋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绮园是浙江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典私家园林,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无论其规模、完整性、还是艺术水平都较为罕见。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多次考察,赞叹不绝,撰文称“此园浙中数第一......
-
〓 “阳儒阴法”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 多......
-
〓 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因革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云:“方立(按:当为宋葛立方)有《归愚集》,已著录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词名家者惟晏殊晏几道。”可见,晏氏父子之词在宋时已经大有名气。而世人对二晏词的研究,也是精彩纷呈。对于晏几道对晏殊词的因革问题,前贤已有相当精辟之论,如叶嘉莹先生《论晏几道词在词史中的地位》(收入《灵谿词说》)、《大晏词的......
-
〓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
“我只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又曾幸运地参与了儒学文化的最后阶段”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以丰富的史料,对中国文化演进历史、内在规律作实证描述与客观考察,创建独到的文化建设观。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一个“韦伯式的问题”,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因,在学术界发大音响。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主......
-
〓 量子力学与李白诗歌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和文学家。《春夜宴桃李园序》是李白的散文名篇。在春光明媚的夜晚,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李白撰写诗序。该诗序神思灵动,文字优美,句无虚设,全篇仅百余字,请大家共赏。 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
-
〓 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兼对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发掘报告的一点质疑
二千多年来,人们对《易经》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对《易经》六十四卦画、三百八十四卦爻的意义也有多种推测和诠释。众说纷纭之中,就有清代学者章学诚主张的“六经皆史”一说。他认为《易经》“为王者改制之钜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大挠未造甲子以前,羲农即以卦画为历象,所谓天人合于一也”。章学诚承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六经皆史”,......
-
〓 国学漫谈:“几”义发微
“几”这个词,因其“微不足道”而常被当代学人“漏”过。殊不知,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几”亦是一重要概念,亦有其相应的地位。只是,由于该“词”有时并非以“庐山真面目”的本来形式出现,而是改头换面,渐行渐远,以至于现代哲学领域中,很难看到关于“几”的相关研究。就哲学意义来追溯“几”之渊源的话,最早的文本记载似乎应属《周易》。......
-
〓 “用中”和“时中”——儒家实践的辩证原则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中,不仅有大量充满智慧的一般的辩证法命题,更有许多直接指导各种社会生活实践行为的具体的辩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实践理性最为发展。尤其是在儒家哲学中,任何的哲学思考都必须落实到道德实距中去;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原则,又是哲学思考中的第一位问题。这也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九)
2014·2——2014·61、东洋文化研究16号出版时间:2014年3月出版单位:东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内容简介:【论说】明清时代の锢婢にかかわる社会通念(五味知子)北魏后期の爵制とその特质——孝文帝の爵制改革を中心に(大知圣子)董仲舒の天人相关论に关する一考察——天と君主の相互关系の特性について(深川真树)......
-
〓 《〈比丘尼传〉校注》校点商榷
内容摘要:中华书局于200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出版的王孺童先生的《〈比丘尼传〉校注》有某些处校勘、标点尚可有商榷之处。现选择23例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关键词:《比丘尼传》;校勘;标点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是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出家女性——比丘尼事迹的传记,是佛教《大藏经》中唯一一部记载比丘尼的著作。同时也是留存......
-
〓 炎帝、黄帝与中国龙——兼谈中国龙的“龙德”与炎黄文化的和谐精神
内容摘要: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古史传说时代的“五帝”们,不但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所形成的矢志不移地追求精神、诚信厚德、移风易俗和追求社会和谐的“龙德”,既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也是炎黄文化的精髓。关键词:炎帝;黄帝;五帝;华夏民族......
-
〓 文献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以人文科学为例
【内容提要】上个世纪产生的IT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研究概莫能外。即使是像文史哲这样的人文学科,由于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文献的出现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学科和交差学科开始出现。数字化文献的广泛应用,对于人文科学的深入发展、对现代知识体系的......
-
〓 杜甫草堂诗与隐逸思想
【摘要】杜甫于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在众多亲友的支助下,营建了被后人称为文学圣地的“成都草堂”。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对充满了闲适、安定的色彩,在草堂旖旎、清幽的田居生活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暂停下了到处流徙的生活,身心都得到了休憩。寓居成都草堂是杜甫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诗人洞明、恬......
-
〓 书法三昧
金华胡翰曰:楷法虽出于汉、魏,未见于三代,其源要从篆隶而变也。其点画、波、磔、横从、曲直、圆锐、端侧岂徒然哉,其中必有法矣。夫分上而分下,辨左而辨右,宜偏宜中,或藏或露,有起而有止,当向而当背,其俯仰,其收驻,其推让,其回折,先后开合之次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相称相应,然后体始成而少合乎古人变楷初意尔。不然,字势虽可......
-
〓 华氏吟诵调的特点
华调为河南大学已故教授华锺彦先生传承的吟诵调。1982年华先生首倡唐诗吟诵,并于是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吟诵研究机构——唐诗吟咏研究小组,由此开始吟诵研究。华先生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吟诵资料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格律诗吟诵的基本原则。华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始终把吟诵作为一种读书的方式和方法。传统吟诵最重要的价......
-
〓 赵敏俐:“诗教”的发生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诗教的发生,诗教传统的建立与孔子密切相关。《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现存最早关于“诗教”一词的记载。意指经过《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说法被古人继承下来,成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文化传统。 《诗经》是我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