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伏羲女娲壁画敦煌写卷《诗经》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 一 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可以发现每一......
-
〓 宋人绝句鉴赏之六
江上王安石江上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城东门与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咏物摹景的即兴小诗,往往诗意清新,构思新颍,字句洗练,艺术上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后人称为半山体(安石晚年自称半山老人,号其居室为半山堂),颇受两宋一些诗人......
-
〓 陇头流水流离四下——从《陇头水》看古代羌汉文学关系
《陇头水》,又叫《陇头》或《陇头歌》,汉乐府民歌横吹曲之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曰:“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已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二曰《陇头》。”陇头,也就是陇山,在汉天水郡,又名陇坻、陇山,也即汉陇关,是古羌人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区域。《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献公时,由于秦国势力的西进,羌人向西......
-
〓 元好问忻州故园及诗作考述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四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金代诗人元好问不仅为一代文宗,集金代文学之大成,而且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为优秀的古典诗人和学者。他一生不仅存诗一千三百八十多首,给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学遗产,而且编纂了《中州集》、《壬辰杂编》和《金源君臣言行录》等金代诗歌总集和史学资料,为后人了解金代文学创作和编写《金史》提供了原始资料。他还着......
-
〓 中國文學在臺灣
一、前言:赴一場「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神仙會走過文革,重新看見「國學」興起,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這麼多年來的中國大陸,除了邀集海內外學者專家舉辦弘揚傳統文化的學術會議,多媒體也紛紛設置了有關國學的講壇、頻道與版面,形成了浩然沛然的「國學熱」。為了培育人才,「國學」更走入大學體制,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國學學院。如何延續......
-
〓 由汉画看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简介:刘辉,男,1965年生于安徽萧县农村,初中文化。自2004年起,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画》、《中华文化画报》、《人民政协报》、《四川文物》、《徐州工程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寻根》、《收藏参考》等报刊,先后发表了20余篇长、短汉画研究文章。2006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由国学大师冯其......
-
〓 《诗经》与清华简之“雠”命
前辈学者如高亨等人早已指出,《周易》卦爻辞中存在着与《诗经》相类的语词及句式。简帛文献所见其他《易》类文献亦多本《诗》语设占。清华简《筮法》中就有这样的例证。 《筮法》将“常见的占问事项分作十七类,称为‘十七命’”①,其中“雠”命筮辞二则,其第一则云: 凡雠,三男同女,女在悔上,妻夫相见,雠。 ......
-
〓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
-
〓 论元代道教与文人画审美精神
一元代道教盛行,文人们多受其影响,有的还加入了道教。元代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文人画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终于确立了在画坛上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表明文人画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开创了元代以文人画革新院体画风气的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
-
〓 林黛玉不喜“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其根本原因在于陆游部分诗作中表露出平滑浅易,语句重复、有句无篇,模仿明显、议论矛盾等弊端,这与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表达自己的诗词创作观,即力主典雅蕴藉之美,“不以词害意”,推崇盛唐诗歌的思想倾向,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曹雪芹诗词创作观的......
-
〓 用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毋庸讳言在一些学生中也存在着所谓“人生理想实际化、价值标准实用化、个人追求实在化、行为选择实惠化”的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受自己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所限,面对身边急剧变化转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缺乏适应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缺乏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前瞻......
-
〓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
“我只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又曾幸运地参与了儒学文化的最后阶段”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以丰富的史料,对中国文化演进历史、内在规律作实证描述与客观考察,创建独到的文化建设观。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一个“韦伯式的问题”,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因,在学术界发大音响。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主......
-
〓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里的“九·一八”
《初中本国史》,何祖泽编写,上海新亚书店1932年版《初中本国史》内文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
-
〓 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著名将门。北宋时期,普遍存在皇室与“将......
-
〓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关键词:科举;元代;士人;胥吏;地域社会;士大夫政治;唐宋变革论;宋元变革论绪言距离1905年这个科举被彻底废除的年分大约600年前,经历了极盛之后的科举曾被一度取消。说是一度,是因为后来又被恢复。但从取消到恢复,这中间,北方间隔了近80年,南方也间隔了有近40年。几十年的时间,对于节奏变化很快的现代人来说,也许并不算......
-
〓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值战乱频仍,国是蹇难,而致力于“本国学术之独立”的一代中国学人却创造了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辉煌实绩。国学大师们留下的著作,其恢弘的精神气象和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构,堪为后学楷模。马一浮(1883—196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以张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治学宗旨......
-
〓 探佚《红楼梦》时间点:梦里寻他——贾宝玉生辰考(上)
《清实录》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二十九日,负责国家天文工作的钦天监,推算出了二月初二早晨有“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联珠而共贯”的罕见天象,向雍正皇帝上书作了预报,并奏请雍正帝下旨将此事载入史册。 雍正当天的批示是: 朕惟日月五星,运行于天,本有常度,是以从古历元可坐算而得。然古称高阳时,五星......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七):文论、诗话、词曲话
一、文论1、《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魏文帝集》《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
-
〓 唐代长江下游大地产的发展
一、土地兼并与地主田庄的形成唐代前期,推行了对农民计口、对官吏按品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旨在通过占田限额、口分还授和限制土地买卖来抑制兼并,稳定小农地产。不过这种限制大地产发展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的稳定性是暂时的、相对的。因为均田制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不仅数额很高,而且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对土地买卖限制的规定也比较松......
-
〓 《史记》中五帝及禹的世系考辨
内容提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禹的世系,司马迁的主要根据就是《五帝德》和《帝系姓》,这两篇今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但是这两篇中关于五帝和禹的世系问题很大,漏洞很多。其中黄帝、帝喾、帝舜实际上是一人的分化,其所记五帝已经不可靠;另外的一些人名如蟜极、敬康、句芒、穷蝉等,多是从古籍中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