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礼记》中的服饰史料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儒家经典著作,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相当于《仪礼》的“易传”,据说为西汉戴圣所编纂。戴圣,字次君,礼学博士,生平不详,曾任九江太守。《礼记》有《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经解》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内容......
-
〓 书法纶贯
自题事无大小,以粗心浮气当之,未有得者。故必先澄神,神定矣,方究执笔与用腕。执笔用腕,人工也,五指之间,布置各异,作用不同,必人与器相习,腕乃可用,用腕惯,字法得三四矣。然后论正锋藏锋,此器与事交时也。事事之始,必先临摹。临摹者,听命古人者也。临摹既久,试之结构。结构者,听命我者也,方圆疏密,结构中大端也,结构佳,字法......
-
〓 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李商隐诗歌的用典艺术
摘要: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典故的运用使得其部分作品语义晦涩,寄意曲折,甚至成为诗谜。历来有不少人考证义山诗中典故的年代、事件、人物,试图强解诗谜,其中不少颇有穿凿附会之弊。本文立足于典故,试从典故本身艺术面貌挖掘义山诗的艺术特点,希望能找到它们传诵千古的原因。主题词:李商隐;用典;隐幽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
-
〓 溪山琴况
【简介】《溪山琴况》,明徐上瀛撰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之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深于“气候”,臻至于美,深于“游神”,得于弦外......
-
〓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知识普及中,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从历史教材到大多数戊戌维新的研究成果、工具书,都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维新派即康、梁一派。和维新派一样,立宪派在近代史读物和人们的常识中,亦专指梁启超一派,包括张謇、郑孝......
-
〓 上古历史文献的宝库——《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集。因为它广泛记叙了我国当时的政治历史与社会情况,所以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发轫之作。在先秦时代,《尚书》只称为《书》,有时也加上时代名称,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到了汉代才称为《尚书》,表示它是上古时代的书。相传孔子曾经对于《书》的各篇加以删定,“上断于尧,下......
-
〓 卢明玉:晚清救国语境下的妇女解放言论
《绘图女学修身教科书》 书影女学报 内忧外患频仍的晚清,救国强国成为时代主题,官僚政客、仁人志士乃至来华西人,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种种见仁见智的方法和观点。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逐渐走向高涨的阶段。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值得关注的现象,人们似乎总喜欢将中西方女子地位、女俗、女学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女子问题的关......
-
〓 以史为鉴:学者的良知与担当
(一)我在《孔子学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发表一篇长文《古文尚书真伪与病态学术——与房德邻、姜广辉、钱宗武三位先生商榷》(后文简称《古文尚书真伪》)。收到刊物后,我发现其中存在一处疏漏。于是给主编杨朝明先生发邮件告知此事。杨先生建议我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孔子研究院网站上),一是介绍这篇长文的写作大意,二是向......
-
〓 学者论坛:论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
-
〓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
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但自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它深厚植根的社会土壤开始发生变化,及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中华传统文化遂进入了一段曲折坎坷、命运多舛的艰难尴尬境地。其间,无论是推崇厚爱、传承努力、转型奋争,还是贬损否定、恨怨斥责、弃如敝履,都已转化......
-
〓 文津阁《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80年代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在内地印行。文渊阁《四库全书》印出后,确为教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四库全书》中保存的300多种《永乐大典》辑佚本,能面于世,就更有用。现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这确是新世纪一件浩大的出版工程。......
-
〓 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七)
2014·1——2014·81、古今论衡第26期出版时间:2014年8月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容简介:【研究专论】实验考古——中国青铜时代透空青铜器泥范铸造工艺求实(王金潮、王玮)典范的复制与挪用——初探北周「文王碑」与唐叱干公三教道场之融摄(曹德启)校定本《元典章》序(洪金富)【文献辑存】十九、二......
-
〓 沮漳河流域飞出的“爱情鸟”——再论《诗经》首篇《关雎》系出沮漳
作者简介:郭汉闵(1963—),男,湖北当阳人,当阳市政府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李云贵(1962—),男,湖北枝江人,宜昌市城建档案馆研究馆员,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汉语史、训诂学和《诗经》学研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
-
〓 出世之教与治世之道——试论儒佛两家的根本分际
儒、释、道三家并称三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虽然佛教是外来的,两汉之际始传中土,但经过长期的融合与消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三教并立不仅是汉魏以来的历代国策,也是一种实在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光讲儒道互补,儒道主从,儒释的对立与互补同样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
-
〓 《琵琶行》:“瑟瑟”还是“索索”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为其贬谪江州后所作,该诗写人写己,道出宦海浮沉的悲凉,可以说是千古名篇。收入中学课本后,更是被现代人传诵。其中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古来大多训为萧瑟。明代杨慎始有新解,他在《丹铅总录》中举出白居易其他诗中用“瑟瑟”的句子,如《莫江曲》“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 国学争鸣: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对话嘉宾: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 徐志啸(复旦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飞天学者) 主持人: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 特邀主持: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教授 时间:2015年8月14日上午 地点:山西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主办: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
-
〓 王夫之与张载重民学说的异同
【内容摘要】王夫之的学说对张载继承处较多,然而从重民这个角度来看,他对张载视民心为天理、天命的观点持审慎态度,认为《尚书》中的“天视听自民视听”必须与“民视听自天视听”结合起来“展转绎之”,他对由于民权畸重导致的民志不宁非常警惕,认为不能听随一时一方的民意,而要推本到天来对民意加以审度。如此则以启蒙、民主甚或民本的基调......
-
〓 国学系列公开课·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
战国时代,齐国统治者在都城临淄创设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促进各派融合、发展,培育、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博士制度的先声,学术大师的摇篮;它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前空往劫 ......
-
〓 敦煌学翻译: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
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独特文化魅力,还取决于发达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重要媒介,是国际文化互动、交融的直接推动力。质言之,语言交换或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效度。而敦煌学所特有的“国际身份”,使得相关文献、著述的翻译工作在这一环节尤显重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
-
〓 史海钩沉:“僮”在宋时就是民族称谓
早在五十年代,壮族学者黄现璠教授就指出:“僮”(壮族旧称)是南宋时的民族称谓。后来,他在1988年出版的《壮族通史》中说明“壮(僮)旧史书作‘僮’或‘撞’”时,曾引用“(南宋)淳祐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一说。该史料源自南宋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淳祐年间所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