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技艺(techne)、实践智慧(phronesis)这两种揭示真理的方式同海德格尔的um-zu,um-willen指引关联的对应,并展示了制作(poiesis)和实践行动(praxis)同此在生存的密切关系,这些都表明海德格尔思想有着深刻的亚里士多德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
-
〓 由“一心开二门”到“存有三态论——儒学之一个新的发展向度
【内容摘要】牟宗三借用佛教“一心开二门”之“公共模型”建构了其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为儒学的现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一理论也暴露出一些理论上的限制:其一,忽视生活世界和社会历史总体;其二,具有主体主义倾向。为了克服牟宗三之理论限制,林安梧提出了“存有三态论”的理论框架:“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和“存有的执定”......
-
〓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内容提要: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笔者在此提出了“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并且认为,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当然,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
-
〓 试论金庸小说中的书法武功
书法和武功博大宏富、源远流长,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两支奇葩。书法和武功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由此形成了精深博大的理论体系——书学和武学,书法和武功虽然有各自的内涵、规律,但是有着熔融相通的联系。书法和武功在内外兼修、技道并重,以及动作、力感、美感等多方面的共同点,为书法武功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书法武功是金庸......
-
〓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学的系统理论,对于嵇康与其兄弟朋友间的赠答诗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这些赠答诗开拓了自东汉以来赠答诗的社交特色、儒家传统礼法的要求,和社会系统间相互沟通的特殊关系。同时,也为太康年间赠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行文范式。可以说,嵇康的赠答诗在中古诗歌史上,尤其是在赠答诗歌的历史上,具有着承前启后的重......
-
〓 卢明玉:晚清救国语境下的妇女解放言论
《绘图女学修身教科书》 书影女学报 内忧外患频仍的晚清,救国强国成为时代主题,官僚政客、仁人志士乃至来华西人,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种种见仁见智的方法和观点。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逐渐走向高涨的阶段。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值得关注的现象,人们似乎总喜欢将中西方女子地位、女俗、女学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女子问题的关......
-
〓 学者论坛:论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
-
〓 “足本”《浮生六记》的作者问题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17年1月2日第5版发表的关于《浮生六记》的专题文章,对“足本”后“二记”的作者问题有所涉及,本文借此再作申论。杨引传在苏州护龙街旧书肆中发现沈复《浮生六记》手稿的时间,最晚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此时就已经是“六记已缺其二”了。然而此后不久,杨引传的妹夫王韬从地方文献中发现此前有人见过......
-
〓 鲍照美文 殊以动俗——纪念中古大诗人鲍照逝世1550周年
鲍照这种眼光向下、虚心学习的态度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当时就有一位曾经当过一阵子和尚的诗人汤惠休(休上人)同鲍照一起努力学习民歌,大写通俗的抒情诗,产生过很大影响,这就是《诗品·下》里说的“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以动俗。”这样的“美文”在齐梁时代大行其道,终于发展为风靡全国的宫......
-
〓 法国汉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戴仁(Jean-pierre Drege)法国高等实验研究学院教授、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兼该院与国家科研中心合辨的中国写本、金石图像研究组主任法国汉学研究所IHEC创立于1920年3月,当时由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总统最高层赞助。它于1921年被承认为”公益”性组织之前,曾获得过......
-
〓 《周易》与和合
《周易》堪称中华文化思想的瑰宝,其中的和合思想更是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诚如张立文教授所指出,《周易》蕴涵的和实生物的生命理念、多元和合的价值理念,其阐发的太极思维、变通思维、道器思维等等,凝练了民族精神的大智慧。“和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灵魂。一 《周......
-
〓 唐代琴意象中的古琴审美——以《全唐诗》中的古琴诗为例
【内容摘要】以《全唐诗》中所存关于古琴描写的诗歌以及琴曲歌辞来看,唐人的古琴审美主要包括:择幽静处而鼓琴,以简静指法聆听“琴心”,不仅关注琴艺,还注重欣赏琴德以及味外疏淡意趣的特点——“无弦琴”意象是最好的诠释。另外,由于唐代昂扬壮大的时代风气,在士人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影响下,此时的古琴音乐又呈现出一种慷慨悲音的美......
-
〓 重读杜甫的《又呈吴郎》
“十一”长假期间,友人来串门聊天,提起40多年前,我们一起游成都杜甫草堂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记得在《诗史堂》前,友人最欣赏郭沫若先生撰写的那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说:“杜甫是最关心民生的诗人。”当时,我摇晃着脑袋,流畅地背诵出杜甫的七律《又呈吴郎》,以示赞同。友人走后,我几次尝试......
-
〓 余派生行艺术的意蕴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余叔岩京剧表演艺术三个层面的剖析,指出了余派艺术的文化品格,点明了它在中国京剧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一篇戏曲美学的论文,不是一般的艺术评论。关键词:京剧;余派;层面;意蕴京剧老生名家余叔岩先生(1890—1943)辞世已经六十三年了,可是他开创的余派艺术却泽惠后学,绵延不绝,并且近年来人们对于余......
-
〓 史海钩沉:“僮”在宋时就是民族称谓
早在五十年代,壮族学者黄现璠教授就指出:“僮”(壮族旧称)是南宋时的民族称谓。后来,他在1988年出版的《壮族通史》中说明“壮(僮)旧史书作‘僮’或‘撞’”时,曾引用“(南宋)淳祐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一说。该史料源自南宋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淳祐年间所上......
-
〓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路
内容摘要: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种是“......
-
〓 官书和私记:尤应重视的文字史料
历史一去不返,今人要了解过去,只能依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实物遗迹以及口头传说等,这些可统称为史料。可以说,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各类史料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尤应高度重视。这里专就文字史料略加阐述。随着历史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由政治史拓展到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文字史料的......
-
〓 中国历史分期新论
【摘要】五形态说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作为大陆史学指导思想长达60多年,至今其问题逐渐显现:一是分期标准的简单化、公式化和绝对化;二是集中于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对历史缺乏深入具体的分析和全面系统的概括,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范式与现代社会观念相差较远,不符合......
-
〓 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
内容摘要:广陵词人群体是开启清词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但迄今为止学界对它尚缺乏基本的研究和准确的文学史定位.广陵词人群体是清代顺治末至康熙初年特定地域(扬州)词学活动引来的一次词人群体聚合,其领袖人物是短期到扬州任推官的文坛盟主王渔洋,引来大批文人在扬州聚集的是这样两项词学活动:社集酬唱与合操选政.这两项活动聚集......
-
〓 墨子智慧与当代人心灵成长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对墨子的思想进行现代转换,以发现并发挥其当代价值,不能只是从概念名词、思想结论上去探究,那样难免死板和单调,还要注重墨子独特而鲜活的个性、传奇的经历,用他的性格基因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那将更有利于当代人的心灵成长。本文从多方面解读墨子独特的智慧特点,指出墨子具有中国人罕见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他的身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