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校训是大学针对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制定的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语汇,是大学培养专业人才、探索高深知识、进行社会服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一所大学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价值认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实事求是”……这些承载着办学理想与价值追求的经典校训,不仅为一代代高......
-
〓 《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
秦汉时的安陆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县,其辖区十倍于今安陆市。《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称:“汉之安陆,包括: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东汉孝子黄香是古安陆县人,人们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更没有人要改变“黄香安陆人的历史结论”。但今安陆与古安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
-
〓 国学漫谈:张之洞的国学观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所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有过争议。中国因为拥有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这方面的论争就更加激烈。戊戌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就在学习西方现代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做了非常系统的论述,今天看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张之洞认为只有走现代化之路才能保存中国......
-
〓 张世英:万有相通的哲学
当今之世,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几乎人生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互联网,它似乎已经浸透到人们脑海的深处。但互联网的思想根源在哪里?有何本体论、认识论的根据?对我中华思想文化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我近些年来所提倡的万有相通的哲学,实际上是从哲学和中西哲学史的角度,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一点探讨。一中国人有......
-
〓 中国的蛇文化
引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蛇这种动物老是进入梦境,所以一直有一种动力要研究一下这种瘆人的动物。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
-
〓 唐代经济研究三题
内容摘要:本文由“越人娶织妇”辨、唐后期苏州城市人口考和唐代南粮北调考三部分组成。作者对原始材料和传统观点作了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已的见解。关键词:越人娶织妇;苏州城市人口;南粮北调一、“越人娶织妇”辨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越人娶织妇》条载:初,越人不工机杼,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
-
〓 深化接受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编者按接受美学东传以来,中国学界步趋者众,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类文学接受学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开拓,特别是缺乏独特的理论建树,不少研究出现套路化、同质化、简单化的流弊。为此,我们特约请几位在接受学领域探索多年的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高见。陈文忠教授是国内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先行者......
-
〓 国学漫谈: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越文化作为一支典型的地域文化,包括先越文化、越国文化及越地文化三个阶段。先越文化阶段包括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其后则有马桥文化和考古学意义上的越国文化,相当于历史上的越国时期;秦汉之后,越地经历了急剧的文化转型,进入了越地文化阶段。《国语·越语上》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
-
〓 影视史学:亲近公众的史学新领域
从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大体可以分为“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自古以来,“精英史学”一般为当权者所驾驭,如传统史学着力要表现的是政治事件和显要人物,传统的书写史学正是为这一宗旨服务的;“大众史学”多以口舌相传的形式流行于坊间,以中国古代的大众史学而论,那些视觉感极强的画像、碑铭、壁画、服饰,那些声情并茂的......
-
〓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
摘要:拾遗和补阙是唐代谏官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官职。唐代诗人担任拾遗和补阙之职者甚多,他们接受这一官职时的心态通过诗歌或其他文章表现出来。拾遗、补阙是品级较低但又极有前途的清望之官职,所以,诗人受此官时基本表现为感激;但也有辞而不受的。无论是感激还是辞让,都生动地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政治心态。关键词:唐代诗人;唐代谏官;拾遗;......
-
〓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
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但自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它深厚植根的社会土壤开始发生变化,及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中华传统文化遂进入了一段曲折坎坷、命运多舛的艰难尴尬境地。其间,无论是推崇厚爱、传承努力、转型奋争,还是贬损否定、恨怨斥责、弃如敝履,都已转化......
-
〓 左右天子为大忠——兼论寇准在澶渊之盟前后的作为
简介:本文为作者的君臣关系系列研究之三,之一的《“圣相”李沆》已刊于《文史》第52辑,之二的《“平世之良相”王旦》已刊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研讨会论文集》。包括本文在内,以上文章的日文版,均收录于《宋代的皇帝权力与士大夫政治》(东京汲古书院2001年版)。另外,本文亦为2004年“澶渊之盟一......
-
〓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
摘要:本文就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明确指出:(1)谋略固然是《演义》极具光彩的重要特色,但《演义》的主要精髓,应该是“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的主题。(2)“桃园结义”的核心价值,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哥们义气;而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奋斗目标,应予基本肯......
-
〓 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四)
2015·3—2015·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1分時間:2015年3月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容簡介:從去思碑到言行錄——元代士人的政績頌揚、交游文化與身分形塑(陳雯怡)再造強權——準噶爾琿台吉策妄阿喇布坦崛起史新探(張建)香港領土型幣制的演進——以清末民初港、粵的銀輔幣角力為中心......
-
〓 陈虎:倒影回声话屈原
又到端午节。看罢杨雨新著《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清癯飘逸的风雨夜行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永恒而坚定地走着。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屈原是一个常说常新、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无数的读者和学者,被屈原那神奇瑰丽的文字所征服,被他深厚而浪漫的内心情感所感动,试图深......
-
〓 “阳儒阴法”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 多......
-
〓 研究心得:管窥中国古代符瑞文化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符瑞文化生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符瑞文化产生后,经历了先秦滥觞、秦汉繁荣、魏晋嬗变、六朝整合、唐宋复兴和元明清衰落几个主要阶......
-
〓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代表了古代散文最高的成就。《史记》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偶然。司马迁之所以“忍辱求生”,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和心血来创作《史记》是深受:源远流长的“世典周史”的光荣世系;其父司马谈的临终遗言;大汉强盛帝国的历史背景;......
-
〓 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
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本文所说的“另一个汉高祖”也姓刘,常被称为“后汉高祖”,名叫刘知远。不过,此“后汉”不是《后汉书》所称的东汉,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后汉是史家的称呼,当初刘知远改的国号就叫“汉”,其庙号为“高祖”,所以他是不折不扣的另一位“汉高祖”。 据史书记载,刘的先祖是沙......
-
〓 论二十世纪西方小说人物的自我形态
寻找自我是一个极为古老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以“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类探索知识的最高境界。然而,人们曾经在神性的光环中迷失了自我,在英雄的庇护下舍弃了自我。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尼采的一声呐喊“上帝死了”,西方人在强烈的阵痛中体验到了“被抛弃到自身之上”以后的自由和苦恼。在这个神性趋于失落、英雄时代走向完结的不幸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