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用典故不是李白的创举
我国古代文人作诗填词喜欢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引用前朝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如投军报效,曰“请缨”,属于事典,见《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冬至节到,曰“一阳来复”,属于语典,见《易·复》:“七日来复。”孔颖达疏:“五月一阴生,十一月一阳生。”在诗词中运用典故,言简意赅,......
-
〓 讲学社的眼界与胸怀——从一件新发现的梁启超手稿谈起
目睹着梁启超亲笔起草“讲学社简章”的文稿,不禁浮想联翩起来。这是因为,在这片纸上构想起来的讲学社,跟我向来的研究和追求、乃至我眼下正主持的事业,有着很特别的关系。 这件从梁氏后人那里流出的原藏于南长街54号的任公手稿,其文如下: 一、本社因欲将现代高尚精粹之学说随时介绍于国中,使国民思想发扬健实。拟......
-
〓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
【内容摘要】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文化信息蕴含丰富,对小说理论多有涉及,主要表现在:虚构观念上升为对小说本体性的较为普遍的认同,成为无多争议的话题;小说功能在“志于道”和“游于艺”两极中角力,体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和文化观念的进步;立言不朽成为小说价值论述的标识,反映了从比附经史到等量经史的转捩;序跋还对小说写实艺术展开多......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笔者认为,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
-
〓 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一个国家或民族往往都存在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内在于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最久远的思想文化是儒家学说,但不......
-
〓 钱钟书宋诗研究对治学的启示
《宋诗选注》是集中展现钱钟书宋诗研究成就的代表作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问海涵地负,莫究涯涘,有“钱学”之专称。钱先生治学强调“打通”古今中外、新旧雅俗,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体现得最为充分。其中,宋诗研究丰富多彩,展示出“钱氏宋诗学”博通精思的特点。 ......
-
〓 中国路径: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
-
〓 史海钩沉:新教传教士和近代术语的传播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近代术语是中国各学科赖以构建的基石。它既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的产物,又为中国学术从传统四部之学向近代七科之学演进奠定了基础。1807年9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由此揭开以新教传教士为主角的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此后,西方诸国新教传教士相继来华,在近代术语的生成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近......
-
〓 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从军行中国从历史上看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度。在古代广袤的北方草原上,数千年来一直活跃着多个游牧民族政权。他们无论南下还是西迁,都会给中原乃至世界带来震荡,由此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进程。刘迎胜教授认为:“中国南方民族一般只形成分散的、实力有限的地域性集团,很少对中国历史的全局发生影响。而北方草原民族则不同,他们常常形......
-
〓 张剑伟:“不敢为天下先”辨析
“不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其意是,我持有、珍藏三大法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因不敢居前争先所以才能为众人拥戴成为官长。如果一味居前争先而希望获得拥护,......
-
〓 守望传统艺术的古典美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
梅兰芳是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表演艺术家,更是近代以来中国表演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今年恰逢梅兰芳诞生120周年,重新认识与总结梅兰芳的艺术思想与人格精神,努力传承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无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还是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都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梅兰芳的人生与艺术......
-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摘要: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实证性研究,提出三点见解:(一)《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二)《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三)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关键......
-
〓 《七略》“互著”、“别裁”辩正
《七略》“互著”、“别裁”辩正[1]【内容提要】本文从古书流传与刘向、刘歆校书的具体背景出发,通过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反映的《七略》中著录的同名书的情况,认为《七略》中存在的同名书是刘氏有意所为,这些书或因篇数不等而著录,或因内容不同而著录,不是同一书,所以《七略》中没有“互著”;通过综合对比与具体分析《汉书·艺文......
-
〓 中国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研究之可行性初探
内容提要:本论文从跨学科的基本问题切入,首先理清武术与武学的区别与联系,然后结合对中国文学与武学的对照与探究,将武学总结为一门研究武术的学问。然后阐述了武学与文学的相关可比性。并说明武学与文学具有共同的“文心”与“诗心”的跨学科联系,得出文学与武学跨学科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必要的结论。关键词:跨学科;武术;武学;文学;可比......
-
〓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内容摘要: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
-
〓 “风月”原本“两无功”——代“风月”考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版明崇祯年间出版的《西厢记秘密版》(张深之校注) 一“风月”一词,在鲁迅的《准风月谈》看来,“谈风月也终于谈出了乱子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则与男女情事有关。“风月”出于何处,出于何时,寻源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的《辞源》说“风月”典出《红楼梦》第五回“痴男怨女,......
-
〓 任国征:民国小学春游作文的启示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游文章在我国具有悠长的历史,我国很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关于春游的壮丽华章。但阅读民国时期小学生的一些春游的文言作文时,笔者深受震撼,也很受教育和启迪。 这四篇春游文章均出自当时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和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的小学生之手。分别是:1、《春郊游记》(卢焯坡,136字);2、《......
-
〓 中华元典精神——评《子藏》第二批成果发布
2010年3月,我受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之邀,参加了《子藏》工程论证会,由此与《子藏》结缘。作为超大型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子藏》求全求精,旨在搜天下之遗籍,极百家之大观,于诸子学说之衍续、中华经典之传承,功莫大焉。2011年12月16日,《子藏》首批成果《子藏·道家部·庄子卷》在北京人民大会......
-
〓 “治史如断狱”——历史考据学与律学渊源的知识史考察
著名学者杨鸿烈在《袁枚评传》中指出:“数学与法学,可说是有清一代科学方法的总源头。清代最大多数的汉学家不是深懂得勾股开方,就是擅长刑律。数学之为科学方法,可毋庸多说;而法律的本身最是讲究条理的明晰,而在审判案件应用它的时候,又最注重搜集及调查证据”。过去学术界论述乾嘉考据学时往往也会提及这些学者在历算学、音律学......
-
〓 萧放:一年之计在于春
杨柳青年画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从冬至开始描画着梅花消寒图,吟诵着数九的歌谣,经历小寒大寒节气的苦寒之后,终于迎来立春节气。春天是充满神性与灵性的季节,人与万物的生命都离不开“春”的促动。春天一年中习俗信仰与仪式表演最集中。迎春由于立春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时间,中国传统社会一向重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