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客家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内容提要:笔者在庞朴的“物质-制度-心理”文化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 “物质-制度心理-精神”的文化层次结构,对客家精神进行文化结构层面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精神才是文化的最深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超越时空与阶级局限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只有高扬不灭的客家精神,才有助于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从而实现客家地区社......
-
〓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掀起的疑古思潮,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徐旭生先生指出:“近三十余年(大约自1917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起至1949年全国解放时止)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可是他的大本营却在《古史辨》及其周围。”自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古史层......
-
〓 《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
内容提要:《玉台新咏》是六朝时传下来的一部十分重要的诗歌选集。至迟于宋代已有人说此书为徐陵所编,元明以来,此说遂被人们所公认。本文通过对徐陵《玉台新咏序》的细致解读,认为徐陵在《序》中实已指出此书是一个很受皇帝宠爱和很有才气的美丽妃子所编,并论证了徐陵此说不可能出于假托;再根据梁、陈二代的后妃情况,考证此书为陈后主妃子......
-
〓 略论先秦诸子治理哲学的完整体系
【提要】中国传统哲学与古代西方哲学、古代印度哲学鼎足而立,其主流则是以诸子百家治理思想为基本内容和框架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治理哲学。“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主题。儒家的“仁政”思想,脱胎于西周时期的“德(政)”的意识;墨家的“义政”主张,继承了儒家“仁”的宗旨,加进了平等的精神;道家则有鉴于儒、墨纯从主......
-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观灯的盛况,在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里,留下了众多令人神往的记载。它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大放异彩,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
-
〓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
-
〓 吴应箕与桐城派关系考论
内容提要:吴应箕不仅是上江社团的领袖,也是复社领袖,与桐城派的先辈有广泛的交往。作为选文名家,他对当时的桐城诸子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再进一步看,他的文学思想也通过桐城诸子和自身的传播惠及戴名世、方苞所开创的桐城派。因为桐城派在学术祈向、对待古今文的态度和理论体系三个方面以惊人的相似性表现出对吴应箕思想的继承。关键词:吴......
-
〓 《文心雕龙·事类》辨疑
摘要:“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
-
〓 国学博士论坛:诸葛亮的暂隐选择及影响
蒋波,男,湘潭大学历史系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博士导师:西北大学教授 余华青 通讯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邓瑞全 “仕”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种主要人生选择,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他......
-
〓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内容提要: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例,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
-
〓 洞山良价与曹洞宗源
洞山良价(807-869)为药山惟俨(751-834)之法孙,云岩昙晟(782-841)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共同创立了曹洞宗,药山一系至此大盛。一般认为,曹洞宗属于青原石头一系,根据是药山惟俨为石头弟子,青原法孙,然拙作《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已力辨其伪,以为药山虽问学于马祖、石头两家,却终归心于......
-
〓 国学争鸣: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回应陈民镇先生
拙文《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发表以后,引起学界不少人的关注。其中有对拙文提出批评者,如陈民镇先生。他认为我的论证是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与古史传说轻易挂钩,说这种做法“是危险的”。他承认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在龙山晚期,但却以同时代的襄汾陶寺古城与尧舜有关为由,提出尧舜以前的黄帝不会居住在石峁。按照《路史·发挥》......
-
〓 三篇《六国论》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二
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 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
-
〓 千年科举的世纪反思
CFP 编者按 1905年9月2日,运行了1300多年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宣告废止。尽管科举制的列车走到了终点,但科学选材的讨论却并没有停下。110年过去了,我们对于科举制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2015年9月2日,是中国科举制废止整整110周年,随着科举制渐行渐远,我们比过去对科举制越来越能有一个更客观......
-
〓 热点研究:中华文化的“传统”与“自信”
无论是否按照“轴心文明”的观点看,古典的华夏文明都是一种自足的文明形态。在现代世界,今日的中华文明仍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仅从主流的哲学形上思维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明显特征: 其一,与基督教的一神论文化传统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元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找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在人的世界里寻找解决人......
-
〓 三家会通纵横论
历史渊源南朝傅大士最早倡导三教合一,《傅大士录》曰:“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儒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傅大士以道上、佛中、儒下的表相,明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学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
-
〓 大家手笔: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五千年连绵发展,是中华文明独有的优长与特色。无论民族范畴的中华民族,还是作为文化综合体的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中叶到近代四大发展时期,呈现四次民族大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大一统的进程。夏商......
-
〓 美的历史意蕴
华夏民族拓殖东亚揭开了五帝三王时代的历史序幕。“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些外来殖民者的政治组织力远在蒙昧的土著居民之上,故能反客为主君临四夷,施行种族隔离之贵族专政长达两千年之久。彼时之贵族身著裳裙,长袖翩翩,依类象形之文字也和其服饰一样婀娜多姿。他们言辞简约,谈吐委婉,而书体之笔画亦朴拙婉转有如其人。上流社......
-
〓 历史真相不容歪曲七七事变是日本有预谋发动的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80年来历史的真相早已揭晓,但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却提出七七事变是日本没有预谋的“偶发事件说”、是中方挑动的“中方责任说”等。这些奇谈怪论,目的是为了掩饰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历史真相是:七七事变是日本法西斯有计划有预谋扩大侵华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灭亡中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日本自1......
-
〓 成果选登:汉唐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与国家认同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主要有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墓地、洋海墓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察吾乎墓地、群巴克墓地、库车友谊路砖石墓,西部天山的下坂地墓地、香宝宝墓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滚鲁克墓群、尼雅汉晋墓群、山普拉墓地、伊玛目·木沙·喀孜木麻扎墓群,塔里木盆地东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