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
内容摘要:“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大讨论十年来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这些努力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文论的“失语”状态,因此需要重新检讨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重建中国文论要调整方向,就要回到“失语”的根源——中国文论话语规则上来。中国古代文论固有的两个话语规则:一是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二是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
-
〓 相马无疾
无疾者,精神加倍,料草增进,皮毛光润,呼吸平顺,四肢轻健,尿清粪润,头尾不动,轮歇后蹄,无疾之相。欲定骅骝脏腑宁,尿清粪洞口中红。皮毛光彩精神倍,鼻气温和来往通。四肢轻健行无涩,两目清辉无眵朦。头尾不动后蹄歇,此为无病脉神功。...
-
〓 “商山四皓”与“南山四皓”:沈从文别解“悠然见南山”献疑
最近,《中华读书报》刊登杨建民教授的文章(2013年5月8日第15版)盛赞沈从文先生依据出土文物对陶诗“悠然见南山”所作的“别解”,笔者研陶有年,而在过去又非常迷恋沈先生早期的小说,更是其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忠实读者。所以,对沈先生的以文物解陶正像对赵紫宸神父用基督教思想解陶一样感到新奇。那是在2010年的秋......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
-
〓 铜鎏金嵌宝石天鸡摆件
清乾隆,铜鎏金嵌宝石天鸡摆件 (一对),高19.5cm据《周礼》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其就作为重要礼器用于祭祀,但这类器型经过宋代的复古,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发展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故宫所藏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天鸡尊”,器型为一天鸡作立身翘首状,背负螭耳尊,足登镂空双轮,长尾下垂,内侧立一铜镀金小天鸡。天鸡是瑞兽,天鸡负尊......
-
〓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 ,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论水平,文学史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本文结合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字词句入手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
-
〓 “记取好亭子名”——扬之水谈名物研究
扬之水摄于五七初读扬之水新作:《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三联书店2012年1月版;《物中看画》,金城出版社2012年5月版;《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读书〉十年》(3册),中华书局2011~2012年版 编者按:扬之水先生粉丝之多是人所共知的。这多少有些奇怪......
-
〓 中国路径·文明与国家起源(上):“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对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
-
〓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内容提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黄宗羲与卢梭常常相提并论。本文以卢梭的思想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两个维度解读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尽管有与卢梭相似的话语,但它并不具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诉求,它不是民主思想,它仍是传统的儒学民本思想;但它并不是民本思想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它在很多......
-
〓 冯天瑜:孝廉溯源
本文就“孝”“廉”二德目的来源、演化,及两者的相关性略作考论,以就教诸贤达。一 在中华文化系统里,作为“合族之道”的基本观念,一是“尊天”,二是“法祖”,如《礼记》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敬祖、法祖是殷商即已确立的一种传统。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祭祀祖先的多达15000多条,其中关于上甲的110......
-
〓 老庄语言观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有关老庄思想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老庄思想中所蕴藏的传播理念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字面意义来看,老庄思想所崇尚的虚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念似与传播学并无什么关联,而庄子对名家的批评更是公开挑衅语言传播的价值,但深入研究,老庄思想尤其是老庄语言观,对加强传播效果、重塑传播意念还是多有裨益。老庄思想对传播宗旨、语言......
-
〓 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
东亚各国部分汉籍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复旦大学葛兆光和南京大学张伯伟等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就是葛先生所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与张先生所提倡的“异域之眼”。葛先生重史学,张先生重文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的视角由西方转向东亚,研究资料则是域外汉籍,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这是新世纪的......
-
〓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董妖娆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请教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这是一首......
-
〓 《西游记》寓言的解读
内容提要:神话小说以寓言为自己的生命力,而非所谓奇思妙想可以取代。《封神演义》不可谓不奇妙,但远不如《西游记》深入人心,其理不言而喻。精神与肉欲的协调似乎是人类长久热门的话题,《西游记》把如此沉重的话题变得如此诙谐有趣,并由此演绎出心性修持的寓言,没有理由不认真看待。在分析小说寓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历史老人的教诲,自作......
-
〓 传统儒家伦理对现行法治的影响——也议“亲亲相隐”的是与非
内容提要:以渔业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阐述了“亲亲相隐”等儒家伦理对现行法治的影响。在公平、公正的法律条件下,“亲亲相隐”决非美德,而如果面对的是有待完善的“不良法律”,“亲亲相隐”也未必就是腐败,而属权变。我国目前法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有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负面影响有关。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智慧......
-
〓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内容提要:本文由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而引发出对禅宗南宗顿悟法门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如禅宗顿悟法门与经典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在五家禅分门以前,禅宗大师们都是很重视以经典来证释顿悟法门的,虽不必说“藉教悟宗”,但“藉教明宗”是不辩的事实。又如,自宗密以后,一般都比较注意马祖道一洪州宗与神会荷泽宗之间的差异,然......
-
〓 国学漫谈:三次遣使中国的印度戒日王
印度古代著名君王戒日王(Harsavardhana或'sīlāditya,590—647)是中印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曾三次派遣使臣到达中国,与唐太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戒日王还是一位杰出的梵语剧作家,有《龙喜记》《妙容传》《璎珞传》传世。这三部梵剧既有独特的文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戒日王属刹帝利种姓......
-
〓 从《论语》看孔子和仁学
楔子庄子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我读《论语》,是为了解孔子其人和他的仁学系统,读法不同,于是便有了我的“《论语》心得”。一、“子不语乱力怪神”“子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有学生问他怎样事奉鬼神,他说:“人的事尚且没有处理好,哪里谈得上鬼神?人生前的事都没弄明白,哪能知道死后怎么样?”(《论语·先进》)......
-
〓 一家之言:“礼仪之邦”抑或“礼义之邦”考论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仅绵延流长,而且博大深厚,从而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论其底蕴,礼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涵,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或表征。钱穆先生认为,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柳诒徵先生在《国史要义》中也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