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升质量,什么措施最有效?
今天,我国大学完成扩规模、建校区、盖新楼、买“大件”、上项目等外延性准备后,全面提高质量成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大学教师是深化大学改革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大学教师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大学教师发展指教师个体或群体力图改变自身的态度、技能和行为,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服务院校宗旨使命的政策、组织、......
-
〓 “狸猫换太子”传说里藏着的历史秘密
一、“狸猫换太子”传说由来有关北宋仁宗皇帝身世的“狸猫换太子”传说在元杂剧中已略见雏形,由于富有戏剧性,后来便被演绎成为京剧、越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遂众所周知。近年,又有了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大宋奇案狸猫换太子传奇》,更家喻户晓。传说在宋真宗的皇后去世后,刘妃和李妃都怀上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串通太监和......
-
〓 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讨论了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问题。特别指出今天中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将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输送出去,以有利于人类社会之发展、进步。今日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而在这漫长......
-
〓 影响历史走向的无形之手
毛泽东当年抒发“环球同此凉热”的浪漫情怀时,可能不会想到,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使环球真的“同此凉热”。2012年11月1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与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气候文明之旅》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这部纪录片用十二集的篇幅,通过镜头向人们展示了古往今来气候变化对......
-
〓 仓颉新论
作者简介:赵守祥,潍坊市政协委员,寿光市政协常委、原寿光市委党史委主任。题记:蒙李学森老(仓颉研究会)多所告约,爰作之。一 中国历史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被确定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代王朝。在商之前的夏朝,现在还未发现有当时的系统文字。然从商朝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也是传说中的王朝,甲骨文发现之后所记载的商王朝帝王世系均......
-
〓 《论语》别解七则
“学而时习之” 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这个说......
-
〓 儒家政治学说的逻辑定位
关于儒家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界讨论甚多。学者们普遍注意到,儒家主张承天命存鬼神,讲人性重教育,重仁义讲礼仪,崇圣人尚贤能。学者们还指出,儒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但是,对于儒家政治学说的根本属性或特质,儒家政治学说在诸子学说中的逻辑定位,目前讨论不多。弄清这一问题,不但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第一,儒家政治学说的逻......
-
〓 超越“以史证诗”
陈寅恪有“以史证诗”之法,其门人王永兴归纳此法云:“以宋贤治史之法治诗。”即注意“时间、空间、人事相结合之法”。而用此法证诗的典范之作是《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曾直呼白居易之诗“诚足当诗史”,此笺证稿充分地展示了以史证诗的具体操作过程,及作者对“诗史”的认识。 王永兴说:“古今史家以时间、空间之法考证史实......
-
〓 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绘图百家姓》书影(局部)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而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姓氏。中国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妫、姚、好等,皆从“女”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按照现今......
-
〓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
中国近代佛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受西方文化猛烈冲击,以及欧洲学术界对佛教研究相当热门的环境下展开和振兴起来的。它在清末民初思想界中曾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情况,是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全貌及其......
-
〓 端午溯源:从“天人相应”到龙舟竞渡
缘起“四时合序” 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
-
〓 一部古史探新知——清华简《系年》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有重视历史记载与总结历史经验的文化传统。但在早期图书分类中,史类文献并不独立,而是放在了经书位置上,关注的重点多是经验教训,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资治戒乱,对历史事实本身反而多有忽略,甚至一到历史事实,则很多记载彼此矛盾,以致真相扑朔迷离。由于自然淘汰、秦火焚烧、战乱散亡等原因,先秦古书到了汉代,世人所能看到的也就所剩......
-
〓 鸿沟·汴水·运河
清代摹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资料图片鸿沟是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古运河名,今人以《竹书纪年》为依据,认为鸿沟开挖于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史记·河渠书》云:“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九川既......
-
〓 蔡琰《悲愤诗》——“文姬别子”缘由的再商榷
一、前言众所周知,“班昭(曹大家)(?)、蔡琰(文姬)(?)、李清照(易安居士)(1084–1155?)”三者均为中国历史上才华富艳冠绝一时的独特女子。三人俱因特殊的生命实践与时势主客观条件的造就,融冶焠炼其不足为外人道却哀乐入心的深刻体验。而其中血泪交织动人尤甚者,笔者以为非蔡文姬莫属。蔡文姬与曹大家,二者虽皆识见深......
-
〓 国学漫谈:礼仪非儿戏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将中国称为“一个如神圣礼仪般存在的人类社群”。年复年,日复日,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和谐大邦世代传承。《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
-
〓 《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古“今文经”的评述
一、古“今文经”的典籍这里要说的古“今文经”,也就是儒家主要景点在先秦乃至秦汉之交前后不断涌现,西汉学者为其整理,钻研并形成今文经学学派时期的今文经主要典籍。所谓今文经,是相对两汉后出的古文经而言的。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明确指出:“案今古文经皆述圣经,尊孔教,不过文字说解不同而已;而其后古文家之横决,则有不可训者。”因......
-
〓 国学争鸣: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回应陈民镇先生
拙文《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发表以后,引起学界不少人的关注。其中有对拙文提出批评者,如陈民镇先生。他认为我的论证是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与古史传说轻易挂钩,说这种做法“是危险的”。他承认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在龙山晚期,但却以同时代的襄汾陶寺古城与尧舜有关为由,提出尧舜以前的黄帝不会居住在石峁。按照《路史·发挥》......
-
〓 百年佛学刊物回顾
百年来,关于佛教出版物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在这些众多的佛教出版物中,除了大德讲经说法和古籍再印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研究性的佛学刊物,其具体数字是多少,至今还不能完全统计出来。台湾著名学者释东初法师曾在其著的《中国佛教近代史》中谈到本世纪上半叶佛教出版物情况:“我国佛教发行各种刊物,首推民国元年之《佛学丛......
-
〓 李白的访道人生及其死因诌议
内容摘要:李白因其一生的诗歌成就而使世人往往忽略了其道学身份。实质上,正是李白一生的道学追求、道学信仰和道学思想才造就了李白的诗歌成就。本文避开了富有学术争议的话题,如李白生卒系年、地理位置、确切的游踪、死亡原因等问题,而从另一个维度探讨了李白,大致勾勒出其一生与道学的因缘关系,以及炼丹对其晚年健康状况的影响等方面的内......
-
〓 《木兰诗》关键存疑再探
上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学界就《木兰诗》的产生年代,有过不少深入的讨论,对权威的辞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是就解决问题的终究方向有所清晰,而是各执一端的争论不下,在一种结论或可暂付阙如的原则上,真正学术的争论趋于停息的状态。进入新世纪,这个问题并无新的进展,目前为止,《木兰诗》的关键存疑,还是它的产生年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