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书手墨迹特征初探
摘要:传统书法史对唐代书法的研究,大都尊奉庙堂书法、推崇名家书迹,对名不见经传的书手则关注不够。大量的敦煌写经证明书手作为以实用书写为职事的社会群体,承担了有唐一代繁重的书写任务,其墨迹在当时及后世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书法价值。因此探析其墨迹的特征对于跨出名家书法文化的局限,全面认识唐代书法发展的总体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
〓 国学争鸣: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四):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2〕,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宜未雨而绸缪〔4〕,毋临渴而掘井。自奉〔5〕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6〕。器具质〔7〕而洁,瓦缶〔8〕胜金玉。饮食约〔9〕而精,园蔬愈珍馐〔10〕。勿营华屋,勿谋良......
-
〓 国学博士论坛:隋代巡狩五岳礼钩沉
牛敬飞,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2012年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五岳祭祀演变考论》。 博士导师:清华大学教授 秦 晖 通讯评委:清华大学教授 张国刚 中华书局编审 陈 虎 开皇九年(589年),隋平南朝,朝野请封禅,文帝弗许。六年后,以晋王杨广为代表,朝廷再起封......
-
〓 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不输儒者,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
-
〓 《聊斋志异》仿书发展流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第一次系统梳理研究了《聊斋》仿书的发展流变历程,首次界定了仿书的概念以及《聊斋》仿书的主要书目,并根据仿书的流变特点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高潮期、低谷期、重振期和蜕变期,对于每个阶段的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力求勾勒出《聊斋》仿书发展历程的概貌。关键词:《聊斋志异》;仿书;流变作者简介:崔美荣,1971年1月出生......
-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勘正
《论语·微子》第七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
〓 《五帝本纪》的文化功能
《五帝本纪》是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约前86年)撰写的《史记》的第一篇(卷),在我国政治史、民族史与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司马迁面对当时百家称“黄帝”而文辞不雅驯,通过实地考察,对传闻“五帝”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反映了卓著的史学眼光与时代意识。《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
-
〓 “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长期以来,这样一种历史叙述占领着我们的思想市场: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而中国走向现......
-
〓 《木兰诗》关键存疑再探
上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学界就《木兰诗》的产生年代,有过不少深入的讨论,对权威的辞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是就解决问题的终究方向有所清晰,而是各执一端的争论不下,在一种结论或可暂付阙如的原则上,真正学术的争论趋于停息的状态。进入新世纪,这个问题并无新的进展,目前为止,《木兰诗》的关键存疑,还是它的产生年代......
-
〓 黑水城契约:我国古代契约的重要组成
我国契约传统源远流长。从进入阶级社会之初到民国时期,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的契约不计其数,绝大部分毁于社会动荡、人口迁徙和自然灾害,有专家曾估计,保留下来的只有十万件左右。但从近年对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宁波文书、福建文书以及太行山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来看,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些契约文书的产生时间以明清和民国居......
-
〓 从巅峰跌入深渊的拐点——唐德宗三分成德方案辨析
内容提要●三分成德方案是在唐廷河北用兵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唐德宗对河北战场形势判断过于乐观的心态。●三分成德方案的政治蕴涵体现了唐德宗战后安排的政治意图和解决河朔藩镇问题的处理原则:第一,彻底肢解成德镇;第二,竭力防制幽州镇;第三,尽量牵制新藩镇。●三分成德方案无疑反映了唐廷尤其是唐德宗强烈的抑藩削藩的......
-
〓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930年上海杨树浦电厂资料图片近代中国某工厂地带远望资料图片在近代中国,烟囱冒烟成了工业生产的标志资料图片 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近期许多城市持续的雾霾天气更引起国人对此高度关注。考察我国历史,明清时期在一些大城市中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但主要属于生活废气产生的污染,到近代又加上工业生产的废......
-
〓 张承凤:小议黄庭坚“诗之美”说
在中国诗学史上关于诗歌的本质之说曾经有过言志、缘情、性情、兴趣、神韵、性灵、格调和境界说,它们均有助于我们认识诗的本质问题。我们却忽略了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晚年从诗的审美效应而提出的“诗之美”说。它见于《山谷集》卷二十七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诤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
〓 关于《大学》《中庸》
时至今日,要弘扬传统文化,与其去重复一些古老的套话已陈之刍狗,不如像朱熹那样深入挖掘传统典籍中可以为今天所用的思想资源,做出新的阐述和发挥。照着讲一通适用于教学与普及,顺流而下接着往今天来讲的理论创新则可能更有益于学术和社会。 一《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不详,宋代理学家程、朱给予高度重视,指定为曾子(孔......
-
〓 顾农:汉乐府的雅、郑之争
武帝时乐府工作人员采诗不仅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广大地区,还很注意吸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调,可考者有鼓吹曲和横吹曲,鼓吹曲配器用箫、笳,横吹曲用鼓、角。歌辞现存者仅有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其中有些大约是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些可能是汉族文人的依声填词之作。据说李延年曾经“用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古今注·音......
-
〓 《范进中举》:笑的三重奏
鲁迅说,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儒林外史》的突出成就在于对现实作喜剧性的讽刺揭示,表现假恶丑的可笑可鄙可悲。《儒林外史》是一部喜剧交响乐,只要我们仔细品味、细心聆听,就可以听出“笑的多重奏”。第三回《范进中举》大家都很熟悉了,中学课本里有,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音调的笑,组成了笑的三重奏。 第一重奏明朗......
-
〓 从周礼到汉礼
——以《白虎通义》为中心看儒学意识形态的因与果
学界一般认为,《白虎通义》一书是统一今文经学的成果,也是汉代具有宪章性质的文献。其实,《白虎通》不仅重新树立和整合了西周以降混乱的政治秩序,更为以后近两千年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明确了合法的意识形态阐释,确保了传统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因而是中国思想史和制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一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西周中期以后,随着西周......
-
〓 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说略
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之)。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其间交错勾连,发展嬗变,承续更替,可以“三环链”喻指。本文就其“环链关系”略呈浅见。 就三者的形成而言,“湘”“......
-
〓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是由许多的民族(或称为种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历史来看,不能不承认,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汉族文化曾经对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也汲取过各兄弟民族的文化成就。汉族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