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30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出现却是在20世纪,而以往30年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学科发展概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
-
〓 宋人绝句清赏之十九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1167-1248),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江湖派诗人。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
-
〓 姓氏用字:“戴”非“代”,“蓝”非“兰”
2010年的6月29日,我的题为《姓氏:“萧”非“肖”,“傅”非“付”》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引起许多读者关注。甚至有被户籍部门“肖”(音“xio”,无“xio”之音)过了的“萧”姓读者来信,对于户口和身份证姓氏用字的误书给他带来的麻烦等表示忧虑,并诉求解决的办法。 但是,综观至今,不但“萧......
-
〓 从文史分野看裴松之《三国志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裴注产生以来就有学者对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或阐释,主要涉及裴注的具体史事内容考证,裴注所引史料、体例、种类考辨,注史体例评价,裴松之及其思想综合研究等,可谓硕果累累,但多属于静态性描述或评价。实际上......
-
〓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
一薛宝钗之美不仅在于她美丽姿容的“艳冠群芳”[1],更在于“珍重芳姿昼掩门”[2]的持重;不仅在于“淡极始知花更艳”[3]的清雅,更在于“不语婷婷日又昏”[4]的坦然。薛宝钗的大美在于她的超凡脱俗与处世圆融,这美是回归人性本真的大美,这是强有力生命的再现,她是人类精神和灵魂孤独的探索者,她向我们展示了超凡入圣的高妙人生......
-
〓 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这种认识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或文明属性的误判,影响了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多元性、丰富性的认知。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在传统中国,城市不仅是国......
-
〓 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余嘉锡先生语),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的古籍整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孔子删诗、刘向校书,到清人编定《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持续不断,影响深远。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华书局......
-
〓 秦人追梦900年
从被周武王流放到秦帝国成立,秦人经历了长达900年的追求强国梦的历史。秦人的强国梦,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烈、最成功的强国梦,对当今我们奋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强国梦的征程,最具深省和现实的启迪。“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秦史是一部最佳教材。撰写好、讲析好这部追梦史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界的重大任务。一当代考古的大量新......
-
〓 续画品
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聘远之别。凡斯缅邈,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熟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至如长康之美,......
-
〓 从先秦儒家思想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内容摘要】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在今几十年争论颇多,先秦儒家思想展现了中国哲学之精华,也充分证实了中国哲学存在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本文主要从哲学的确切定义、先秦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思想证实中国哲学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论证。【关键词】中国哲学;合法性;先秦儒家思想“哲学”一词最早出自于古希腊,其拉丁语为......
-
〓 荆培运:典史寻幽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为政》因循渐进、只有量变没有质变,这种史观当然不对;同时也应该纠正这样一种观点:它以为人类历史进程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例如奴隶社会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它的前两种形态。这种划线法当然很省事,但至少不符合资本......
-
〓 视觉性的古典镜像——新世纪诗歌的传统文化意蕴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国当代诗人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遗留下众多经典化的意象原型和“托物言志”的抒情经验,这些直接启发了当代诗人回眸传统、重铸诗魂的艺术灵感。新世纪以降,诗人自觉回归民族文化的诗学殿堂,从古典文化体系中“借火”,频繁地遣用、调配古意盎然的物象入诗,勾连起现......
-
〓 认识与应对“汉字危机”
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入电子时代,伴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在纸上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导致人们书写能力的退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等现象。书写能力退化只是“汉字危机”之表层,更深层次的危机则是汉字灵魂的丧失,汉字躯壳化现象值得警惕。加强汉......
-
〓 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
图1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地区分布(人数)图2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年龄分布图3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私塾学习情况(人数)图4 吟诵影音的文体分布情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古读书皆吟诵,以前所谓“读书声”,今天称为“吟诵”。千年以来,吟诵在学堂里和文人之间代代相传。而近百年来随着教育......
-
〓 直面现实:变单一化为多语种并重
CFP “不管英语对个人是否确实必要,人们都不得不在英语学习上付出巨大代价,耗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几乎超过任何其他课程的学习。” 我国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当前应高度重视这种单一化倾向。■英语是公共外语教育唯一语种,几十年没变 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生......
-
〓 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晋末宋初的某年,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了。他揭开坛盖,是空的,逸出的残香让他难以消受。他叹口气,摇摇头,踱出门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篱边,一簇簇地,开得正盛,黄灿灿地喷张如盖,散出阵阵馨香,惬人心意。陶渊明摘了一大把,不时凑到鼻间,又想到了酒。此刻,有酒人家......
-
〓 国学漫谈:“慎终追远”新思考
《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追远”意味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慎终追远”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当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对地看作为文化生命的延续的话,那么,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
-
〓 元宵节怎一个“闹”字了得
晋中社火表演 赵洪波摄元夜观灯漫画 CFP 如果说除夕和大年重于家庭团圆、家族亲友的团聚;那么,元宵节则是社会性的大活动,群众性的大狂欢。火树银花点燃狂欢之夜 据传汉文帝就起意正月十五要“与民同乐”,让家家张灯结彩,以后成为传统。 唐代城市实行坊巷制度,入夜由金吾(掌管京城戒备防务的官——作者注)夜禁......
-
〓 学苑论衡:中国美学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作为在西方美学直接影响下而启幕的中国现代美学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主要以西方美学的样态作为自己建设的标准。我国现代美学的西化之路,几乎全方位覆盖了范畴概念、观点学说、思维形态、方法立场等。我国美学发展的这种状况,不仅使民族美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话语,也大大偏离了人文学科的多元化要求。事实上,形成世界范围内一套统一的标准......
-
〓 《木兰辞》与《木兰歌》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七
宋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有两首咏歌木兰从军的诗章。一首是北朝乐府《木兰辞》,另一首是唐代韦元甫的《木兰歌》。前者是民歌,后者是模仿前者的一首文人诗,作者是中唐诗人韦元甫。历任尚书右丞、苏州刺史等职,大历六年八月卒于淮南节度使任上,《旧唐书》有传。郭茂倩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合题为《木兰诗二首》。《木兰歌》四十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