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谢保成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诗人和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早年赴日学医,不久弃医从文,出版新诗集《女神》,将尚在尝试的白话诗推向新高峰。1928年―1937年流亡日本,以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研究为突破点,运用“新兴科学的观点”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推出三......
-
〓 《论语》礼乐思想新探
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
-
〓 新儒学的返本开新论
在港台新儒家中,唐君毅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他不仅曾经协助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和新亚研究所,而且个人在儒家思想的阐释方面也作过相当重要的贡献。 1926年,十七岁的唐君毅考上北京大学,在那里,他听过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等学者大家的演讲或课程。对于胡适推崇西方文化的态度,唐君毅几乎从一开始就表示反感,而对梁漱溟所宣扬的......
-
〓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
摘要: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意义上的宗教,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性。其中蕴涵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在明代的阳明学中趋......
-
〓 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俞吾金(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我们正在迈向廿一世纪。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深入反思人类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其积极的意义。谁也不会否认,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然而,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当代文明所包含的消极因素上,满足于“头痛医头,......
-
〓 宋儒“天理”论的建构与其经典诠释的理学化特征
宋儒所开创的儒学发展路数及其思想成果,之所以被论者称为“新儒学”,乃是因其以“天理”论为核心。“天理”论的建构确乎是宋儒的一大创获。程颢说: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1)按:“天理”二字仅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出现过一次,汉唐诸儒对之似不甚重视,但二程却拈出此二字来建构其以“天理”论为核心的理学......
-
〓 论儒家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更加理性地分析儒家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正确认识和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中以"中庸"为基础的和谐人生理想、以"仁"为核心的和谐社会关系构建、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看人......
-
〓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傅佩荣做客“新杏坛”讲孔子
傅佩荣先生近影8月7日,在山东电视台400平方米演播室里,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做客“新杏坛”栏目,以“孔子的为官之道”开讲“孔子九讲”。谈到孔子,傅教授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从知之、好之到乐之,长期教学和写作,我研究孔子的书加起来超过10本”。这次傅教授作为“新杏坛”首任主讲人,主讲“孔子九讲”中的六讲,从孔子的为......
-
〓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问题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者对此似缺少关注。惜其常弃而不论,本文就孔子与老子的消费观试作阐述,以期拾遗补缺。同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儒道消费观的异同。 一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孔子是其代表人物......
-
〓 南北朝皇帝宗庙礼制考述
摘要] 南北朝皇帝宗庙礼制既对两汉、魏晋制度有所借鉴、沿袭,又依据现实需要而有所损益、变革。南朝皇帝庙制与两晋制度既有相同之处:以近帝庙为宗庙始祖庙,亲庙由在位皇帝六世祖以下六庙组成;也有相异之处:除梁外,南朝宋、齐、陈三代在立五庙、七庙时,皆将为开国皇帝已经故世的配偶所立之庙列入皇帝宗庙系统中。从刘宋时开始,宗庙殷祭......
-
〓 崔大华 ·〖儒家道德观念系统的内在结构〗
摘要:儒家道德观念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观念系统,其表现为儒家经典中的德目,或者说道德范畴十分众多,有所谓“三德”、“四德”、“五德”、“六德”、“九德”、“十德”等不同的归纳;且因缺乏明确的界定,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或歧义。本文根据这些德目的原初涵义,和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诠释,将它们区分为、归属于德性、德行——伦理......
-
〓 浅谈汉唐法律儒家化
一、 封建法律史中的儒家思想之起源(汉律儒家化之封建思想史背景)(一) 浅谈汉律之儒家化1、汉律儒家化之开端(1)汉律儒家化之历史背景(2)汉律儒家化之思想背景2、汉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1)立法指导思想之表现(2)律法方面之表现 (3)司法方面之表现(浅谈春秋决狱)3、汉律儒家化之历史影响(二)浅谈唐律之儒家化1、唐初......
-
〓 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
随着儒学研究不断深入,儒家道德的宗教性问题近些年来再次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除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之外,大部分学者(包括我自己)取居间态度,认为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① 儒学既然不是宗教,其宗教作用源自何方呢?为此学者多借鉴康德的观点应答,认为儒家的天与康德道德宗教中的上帝有近似......
-
〓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摘要】郑玄以来人们对慎独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误解的原因可能同今本《中庸》是两个部分有关,根据《五行》等的内容,慎独应理解为内心的专一、真实状态,理解为内心的诚。【关键词】慎独 《五行》 诚 专一 简帛《五行》出土后,其中有关“慎独”的内容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考虑到《大学》、《中庸》中也存在着一个慎独,它便成为思孟学......
-
〓 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
内容提要:近年来,牟门弟子李明辉先生以“理性事实”和“隐默之知”为基础诠释康德与孟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谨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我的基本观点是:我承认在康德和孟子学理中都存在着“理性事实”和“隐默之知”,但这不仅不能消弭反而更加彰显了康德与孟子之间的不同。关 键 词:理性事实 隐默之知 康德 孟子 牟宗三牟......
-
〓 儒家伦理与郑家栋“缺德”、中国式腐败的关系
著名儒学学人,郑家栋竟因连贩“6妻”而被捕。拍案惊奇之余,人们纷纷著文,探讨郑家栋何以犯案,郑案与儒学的关系,郑家栋究竟缺什么?一时间,刑案变成文案,私案变成公案,学界煞是热闹。笔者被《价值学》砖著所压,无暇专文评析,便将旧文摘出一段,算是也来凑一热闹。 我的观点,说来很简单。郑家栋缺什么?“缺德”!但这“德”是现代社......
-
〓 孔子的“生存叙事”与“生活儒学”的敞开
虽然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激烈地批判着以孔子为象征符号的儒学传统,但是,有关当时的新锐学人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是否彻头彻尾、是否也承认孔子的“为人”和儒学之“真”,我们则不妨从胡适的一首新诗说起。 “‘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1P155 正如胡适本人的提示,题为《孔丘......
-
〓 儒学走向复兴之路
1976年,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切被颠倒了的历史自然要重新恢复过来,孔子与儒学的重新评价与重新考察也自然要进入学术界的议事日程。不久,随着匡亚明、庞朴等人评价孔子与儒学的文章的相继发表,中国大陆新一轮孔子与儒学研究热潮开始了。紧接着......
-
〓 儒道天人坐标体系
一、以天人关系为最大范畴的中国哲学体系 如果说西方哲学最大的一组范畴是主观与客观,那么中国哲学最大的一组范畴就是天和人。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和人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精神和物质(本体论的角度)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论的角度)的概念不同。先秦儒、道各家都是把自己的学说基础维系在天与人上面,现代学者也屡屡论及天人之际、天人合一......
-
〓 文学略说
文学略说章太炎 文学分三项论之:一论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二论骈体、散体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三论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 一、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著作之文云者,一书首尾各篇互有关系者也;独行之文云者,一书每篇各自独立,不生关系者也。准是论文,则《周易》、《春秋》、《周官》、《仪礼》、诸子,著作之文也(《仪礼》虽分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