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早期对话
对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互相冲突、互相否定;另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又被儒家化了。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理由,却并不完全符合当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实际。以社会主义为前进方向,儒学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认同“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汇达到了近代以......
-
〓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
-
〓 孔子的”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陈德述 今天,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的现代管理中,”礼”即”礼”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包括礼貌、礼节、礼仪,还有没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商品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它与以往一切经济形态相比是高一层次上的人类文明,”礼”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这就要求在管理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务......
-
〓 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
[摘 要]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人类有同群的需要和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分别提出了“仁”和“友爱”的概念。“友爱”中所包含的“从属关系的友爱”与“仁”的根本——“孝悌”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根源在于先秦与古希腊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历程的相似性。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思想。[关键词]仁;友爱;孔子;......
-
〓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一 “中”、“和”是中国哲学一对古老的范畴。《尚书·舜典》有如下记载:“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亦有言:“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不过,相较于上......
-
〓 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由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的本质失落,精神衰退以及道德滑坡等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新的世纪特别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构建转型期道德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宝库,其中,古代儒家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美的德育目标,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自......
-
〓 遗编一读想风标——《孟子》臆说
一、仁义和私利 春秋以降,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诸侯僭命,大夫擅权,凌夷至孟子时代,已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战国乱世[1]。由于“德”与“位”的疏离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望之不似人君”的在位者比比皆是,子袭父爵的合法性并不能掩饰君主政治正当性的空缺。更何况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合纵连衡、并大兼小......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 103·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
〓 中国学术从“经学”到“国学”的时代转型
【摘要】中国目前学界可谓:经学热中无经学,国学热中无国学。真正的国学应有以下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就其性质而论,国学既非西方的“汉学”(sinology),也非原教旨的“经学”,而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学术;第二,就其方法而论,国学并非学术史(史学)那样的对象化或“客观”化的“科学研究”,而是经典诠释;第三,就其形式而论,国......
-
〓 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
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由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义利问题与这两个方面均有直接关系。儒家历来非常重视义利问题。程颢认为:“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朱熹也认为:“义利之......
-
〓 论辛亥革命前刘师培的新史学
就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路向而言,经学研究一直处在中心的地位,史学研究则 相对次之。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学术研究的重心发生转移,出现了经 学边缘化与史学中心化的趋势(注: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 向中心》,《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页30......
-
〓 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
-
〓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淄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论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斠论胡治洪 《缁衣》作为《小戴礼记》的一篇(以下简称“传世本”),随着西汉时期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学化而成为牢笼百代的正统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来,其经典地位无人置疑。但是,近年来先后面世的《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以下简称“郭店本”)及《......
-
〓 说到“人文精神”(2)
石勇:人文精神大讨论发端于1993年,那时知识分子经过之前几年的政治挫折已经丧失了理想:或“权贵化”,或“御用化”,或“下海”,或“痞化”,总之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渐渐消蚀掉“知识分子”这一光环,使精神生态恶化,庸俗不堪。社会上的精神生态当然更不用说了,侮辱神圣,亵渎崇高非常流行。“人文精神”就是在这个现实中逻辑地凸显......
-
〓 克隆羊·地球村·孔夫子
——从文化建设的方针与环境保护的理由谈起(张丰乾)-----“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
-
〓 秦汉后“君臣之义”超过“父子之亲”?
本期主讲:四川大学教授 谢谦他们中多数人,哪里想当百姓的父母,不过想子民把他们当父母来孝敬罢了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做人。所谓做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很复杂,孟子概括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排序很耐人寻味:父子第一,君臣第二。 父子一伦,古人叫做“天伦”,......
-
〓 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
【摘要】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
-
〓 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 ——试论《中庸》“诚”说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
-
〓 中国文化中的儒教问题:起源、现状与趋向
这里所谓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其所述指不仅包括儒、墨、道、法等各种思想文化,也包括孕育产生这些思想文化的社会环境结构和历史发展状况。这里所谓的儒教问题,也并不仅仅以二十几年前由任继愈先生提出儒学宗教论所引起的争议为范围,同时也包括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儒家学说的思想性质、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判断上所发生的......
-
〓 《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今河南邓县)任上,应老友滕宗谅之约,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无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还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怀,都足以使此文彪炳文学史册,激励百世人心。如果注意到,此文以“庆历四年”为起始,以“时(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结句,而此期间正是范仲淹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