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谐人格:内方外圆
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既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品格,又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柔顺圆通的处世方式,保持与外在关系上的和合局面。内在刚强对于人的内在德性塑造,孔子首先是要求“直”。“直”包含无隐、无伪、耿直、率性而为。孔子肯定“直道而行”的品格,表白自己“吾无隐乎尔”。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
-
〓 李翔海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
[内容提要]人类文化所具有的习得性或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其一......
-
〓 魏晋郊祀及祭祖礼考
内容提要:魏晋时期的郊祀发生了不同于两汉的变化。在政治分裂,皇权衰微的背景下,郊祀天地、祭祖礼的规模比起两汉要小,但就内容看,受郑玄或王肃说影响的郊天、祭祖礼细节不断精致化。因此虽然整个魏晋时期经学偏枯,皇权不振造成郊天和祭祖礼的俭约,但从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整体发展来看,魏晋的郊天、祭祖礼正是内容趋于精致,理性程度不断......
-
〓 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提要】《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五行》突出“圣”、“智”之论,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前者影响了孟......
-
〓 《仲弓》篇“攼析”試解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之《仲弓》篇[1],陳劍先生有《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2]一文引[20]簡中一段話作: 仲弓曰:“今之君子,孚(愎)過攼析,難以入諫。” 此文[21] 注同時對簡文中“孚(愎)過”一詞作了詳細解釋: “孚”聲字與“复”聲字常通,“孚”讀為“愎”,“愎過”見《呂氏春秋·......
-
〓 成中英 ·〖全面诠释与发展儒学:哲学、经学与国学〗
哲学是自我反思之学,集合经验,从各种角度反思,以认知自我;建立主体,以认识世界,切合环境:以建立价值,使行为有所依,促进生命发展;与他人沟通,确定规范,以维护社群发展;最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以彰显人类生命与宇宙存在的意义。当然我们必须理解哲学的高度自觉追求与体系化的追求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实现,不能强加......
-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6):《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 Schiller(续
【作者按】这里是第二部分。 儒学与人类科学的重建 David认为,现在西方文明内部有一种内在的分裂或紧张,即精神价值传统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分裂与张力,科学、技术的运作逻辑与人的精神成长的逻辑“风马牛不相及”,这造成了现代科技发展与人的精神生活无法同步增长的弊病。基督教是西方文明中最大的精神价值传统,但是从根本上说,基督教......
-
〓 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
【提要】本文认为,郭店一号楚墓中的陪葬竹书是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稷下思孟学派教材,其内容大致包括儒家经典基本知识、子思学派和稷下思孟学派基本观点、性情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和形上学宇宙论等。其中,《大一生水》是具有稷下思孟学派思想特征的作品,既继承了曾参、子思吸收道家老子形上学的传统,又吸收了稷下学者以水为万物......
-
〓 这一次的国学热(2)
石勇:这类论调西方也有。东西方都会出现一些根据某种实质上属于独断论而经不起理性检测的“演变规律”来占卜的巫师。文明当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并不是人的身体,遵循的可不是生物规律。季老先生轻轻一跳,就跳过了范畴不同的“赖尔峡谷”。陈壁生:对于国学方面的谈论,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借用“天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来评价。季老......
-
〓 “有马者借人乘之”辨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邢昺疏:“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者’,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于书字有 疑则阙之,以......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4)
陈壁生:孔子的第一种形象是“教主”。第一个对孔子进行现代改造的是康有为与“孔教会”。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制度化为三纲,而辛亥革命之后,三纲失坠,即便作为日用伦常的五常,也趋于式微。康有为主张成立的孔教会,可以视为他参照西方的宗教形式,为孔教提供一个新的制度化落脚点。就像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最后在政治领域中......
-
〓 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考
《左传》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奠基石,被誉为“百代文章之祖”。而关于《左传》的成书,却是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的一大疑案。两千年来,由于传统经学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汉儒炮制的“孔圣人作《春秋经》”的经学神话,将人们导入了误区,或者说是引入了迷宫,所以人们对此尽管有种种的怀疑和推测,却始终未有根本的突破。对于这一直接涉及史学、文学、......
-
〓 儒家精神的重定:补儒与超儒
李贽及整个泰州学派异端思想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意味着宋明理学的式微,也意味着陆王心学同样无法解救现实社会的危机。然而在没有新的思想资源作凭借的历史条件下,思想家们的思考只能在旧有的范围内打转。于是在晚明思想界所涌现的清流运动,所反对的只能是逐步变质的宋明理学,所呼唤的也只能是儒家的早期精神。他们的表现形式虽与李贽等异......
-
〓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陈强 两千五百年前,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遭遇到第二次“洪水时代”。那人欲的洪流“浩浩怀山襄陵”,吞没了当时的文明世界。在各文明民族中,注重历史与经验的华夏族最先在心智上发育成熟。随着理性的成长,周人所信仰的“临下有赫”的上帝逐渐失去了仲裁万物作福作祸的威权。《诗》上说,“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丞民,其命......
-
〓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并支持的儒家典籍整理工作,对于儒家学术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唐太宗过于看重儒家学说的意识形态功能,因而此次经典的整理主要是为了制造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官方教科书。这样一来,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典整理的工程虽然浩大,成就颇多,但实在说来并无助于恢复传统儒学的真精神,而仅仅实现了儒学在形......
-
〓 哲学之极——论儒学的终极关怀(一)
[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两种使......
-
〓 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
1.关于儒家现代化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已经被反思过许多遍了。但是“中国”好象在反思中变得更加模糊了。其中许多反思是激进主义的社会批判,过度批判和简单化的批判有着危险的副作用,它的刻薄摧毁了中国形象而造成至今存在的心理损伤。过分丑化传统文化是非常可疑的,因为任何一种极端坏的制度都不可能持久,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
-
〓 泰山:秦汉的文化制高点
编者的话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几千年来,泰山以它固有的雄伟壮丽和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1月5日至7日,由泰安市委与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泰山论坛”在泰安举行,全国文化历史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和大中城市的宣传部长等200余人聚集一堂,就泰山文化、中华......
-
〓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农学家心态、农书产生、农书内容以及农学思想等方面的剖析,探讨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农学发展之影响。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儒家对于士人务农的鄙视,阻碍了传统农学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儒家基于立国立身所倡导的重农思想,又使得中国传统农学具有较强烈的劝农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
-
〓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儒、道、释三者彼此激励、交融而共同构成的。虽然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取向,但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客二分的哲学形态而言,它们都主张心与物、人与天的融合。儒家追求的是礼乐诗书、天生人成的人格境界;道家哲学追求的对“性命之情”的归真返璞;而禅宗追求的则是由小乘、中乘、大乘、直到“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