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时代·荀子︱用兵策略“六术”“五权”“三至”指什么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关乎一国存亡。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三大用兵策略,认为这是军队将领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三者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六术”——军队管理的六大策略荀子所说的“六术”,可以理解为军事......
-
〓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
引言:回顾与问题如果以大历史的视野简要回顾一下荀子和以他为中心的荀学在儒学史中的地位,就会发现甚至在那些最核心的问题上人们都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这决非夸大其词,只需跳跃式地查证一下便可清楚。汉初《孟子》受到重视,“孝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又有赵歧为之作注。荀子也受到了司马......
-
〓 儒学史界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
-
〓 全球化与儒家智慧
云南民族学院刘家贵 一、无法回避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进程不自今日始,但只是在20世纪末全球化才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由于人类拥有了高科技的通讯手段和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地球上不同地区居民的交往越来越方便快捷.当今的全球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都远远超过以往已经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国际货币基金......
-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邓立光 香港城市大学 本文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首先说明[传统文化]之所指,续说[现代意义]之所涵,以带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深意。 说文化 《周易.尽心下》言:[物相亲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现象界的种种事情。至于[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出自《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
〓 儒学的玄学化
东汉末年,如果仅就儒学学术的内部情况而言,可以说是郑玄学术的天下。但是到了魏晋,政治统治者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已不再使用经术取士,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做官的必须是门阀士族。因此,这时在学术上继续罗嗦西汉儒生始终没有讲请楚的今古文,在政治上已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当然,门阀制度最讲究的是礼,而郑玄对礼素有研究,他所注的“......
-
〓 中庸之道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徐儒宗 儒学是一个开放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以“仁”为道之本原,提倡以“如天之无不持载,无不覆畴”的弘大气象来涵容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故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并强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促进万物的生生不已和互相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所以维持和促进万物协调发展的方法和准则乃在于中庸之道。 中华......
-
〓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邓晓芒 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
-
〓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
内容提要: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虽然孔子和孟子既试图确立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又极力实现社会性的仁爱理想,但由于他们把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不仅赋予它以本原根据的意义、而且赋予它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应该依附并从属于血亲团体性,甚至认为在三者出现对立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否定个体性和社......
-
〓 第五章 礼学的功能
孔子的仁学主要是讨论道德的主体性问题,其学理意义在于为规范之所以可能寻找内在有根据与基础。但是,道德的主体性并不能等同于伦理的规范性,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在行为上合符道德规范要求的人。而一个人若不能通过社会所认同的方式、方法去爱人,其爱人之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异化的情感因素而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仁如......
-
〓 王阳明的格物实践及其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的儒家哲学体系中相互依赖,相互成就,构成一个以成就圣人品格为最高目的的包括宇宙论、生存论及方法论在内的有机的理论整体。圣人之道是指人的终极存在和终极意义问题,其中包含有宇宙本体问题,格物问题是为圣之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圣成贤的方法论问题......
-
〓 晚清理学狭小范阈的丰富和拓展
摘要 在儒学义理、考据、训诂和经济四个学术面向中,曾国藩承继程朱之道统,把义理推到儒学学术的首位,成为理学在清代的继承人。他主张气生成论,认为禀气之不同造成了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的差别;面对世俗生活中日益微略的常人之性,圣人应担当起教化、“复性”的天职;圣人教化的途径有二:一是格物,二是诚意。在汉宋不同学术理路的学术争执......
-
〓 南宋永康学派与近代经世实学
内容提要 近代“经世实学”远绍先秦诸子之学术传统,近取南宋事功之法。至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便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因此,越是社会腐败、政治黑暗、人生艰难,经世致用的精神越是在开明、正直的士人胸中鼓荡高扬。南宋事功学派中陈亮的永康之学,便是南宋内忧外患时代的产物。陈亮事功学派为学以读书......
-
〓 试析荀悦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摘要 荀悦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总体上属于儒家,但体现了多家学术合流的趋势。其哲学思想体系从观念形态到现实的政治实施存在着天、性、道、人四个层面,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是其方法论。关键词 儒学 荀悦 政治思想荀悦在东汉末年任秘书监恃中,“侍讲禁中,旦夕谈论”[1],“从匡救时弊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申鉴》五篇和《汉纪》三......
-
〓 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
【内容提要】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互相冲突融合的和合体。佛学精华那些被理学所汲取?理学如何融合佛学?本文通过对朱熹与陆九渊、湛甘泉与王守仁两次儒佛之辩的考察,以彰显这个长期困惑宋明理学研究的问题。理学的基本内涵是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居敬、明诚为存养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的的道德形上学。探索......
-
〓 "煮酒论史"儒家的道德观
儒家的道德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及其魂魄儒家精神。在时间、现实、历史的潮流中,历经沉浮跌荡,屡次跌入谷底深渊,被万般洗炼,在新世纪的今天终于洗尽一切污垢耻辱,而大浪淘沙的传承给自己民族的是金子般的荣耀和精华。 何以见得,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及其魂魄儒家精神已经洗净污垢耻辱呢? 事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国耻--太监、......
-
〓 郭店楚简与《中庸》
《中庸》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宋代列入四书以来,其影响更为深远。但对其成书与真伪,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成为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公案。争论集中在两点:(一)《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二)《中庸》是否为一个整体,是否有后人增饰的成分。围绕着这两个问题,人们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笔墨官司打了近一千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
〓 腐败还是苛求?
内容提要:刘清平先生将《孟子》中舜的两个案例判为腐败,引起学界震惊。本文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批评。本文认为,刘先生这种作法是以对西方法律思想误解为基础的对儒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苛求。关键词:孟子;腐败;西化自从刘清平先生发表《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判定《孟子》中舜的两个案例为腐败之后,学界骤起波澜。先是郭齐勇先生发表了反......
-
〓 儒家的发展:《礼记》和《易传》(下)
五、八卦和大衍之数《易传》的渊源也始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传《易》于弟子鲁人商瞿。《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世传孔子作《易十翼......
-
〓 “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摘要: “徒善不能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林桂榛先生撰文对该句被误读为论述“德法并治”的重要性,予以辨证,并进而认为此句强调的是人的“推行”的重要性。笔者则以为,孟子在此处更强调的是“先王之道”作为标的、依据的重要性。而对“行”的强调,则体现在《梁惠王上》对“不能”与“不行”的辨析中。在此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