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考察
中国南海疆域是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在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最早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拥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根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海上的航行活动。最晚在汉代,我国人民首先发现了南海诸岛,并对南海有了初步认识。在中国早期史籍中......
-
〓 [明清时期]家庭收支概况——《中国家庭史》第四卷第三章第二节
要细致地讨论明清时期家庭的收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各个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且不论资料是否允许,即便有足够资料,我们也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对_丁^差万别的情况作出一个完整的说明。当然,若有完整的数据,就平均值作一计算和说明,倒是简便可行,但在历史上,毫无疑问,不可能找到这样的数据。所以......
-
〓 纯朴的生态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第二章
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你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垄林”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即使是风吹下来的枯......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导论
一、立项目的水是生物之源,地球没有水,就没有一切生物,也就没有人类本身;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长;森林是天然水库,毁了森林即断了水源。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1]。傣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傣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
-
〓 文艺复兴时期缘何盛行物文化
2月2日,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玛丽·拉文(Mary Laven)在其最新研究“虔诚的物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虔诚的物文化.l400–1600”(Objects of Devotion: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talian Renaissance Piety,1400—1600)中,......
-
〓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最近,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坚持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的......
-
〓 禁欲与放纵:魔鬼信仰与近代早期西欧的资本主义
一魔鬼信仰和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迫害按照一般的定义,巫术(Witchcraft)是指用玄秘的方法导致他人不幸。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西欧扩展了巫术的涵义,指“与魔鬼或精灵的交往”,并发展出了“魔鬼信仰”(Demonology)。当时的魔鬼学专家们认为巫师是“与魔鬼交谈,向魔鬼讨教,或施演魔法的人”;“背弃上帝,沉迷于草药......
-
〓 新中国开发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地区的屯田始于汉代,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更好地发展经济,保卫边疆,党中央决定于1954年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成为巩固边疆重要的基石。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与发展(一)屯垦戍边与西域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在新开辟的边疆地区进行屯垦(......
-
〓 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
一、前言“天下”与“中国”概念是探究东亚王权的两个关键词。其中关于“天下”概念与制度,长期以来就是史学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更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① 天下研究的原因多端,而我个人作为研究者之一,目的在于探讨传统中国的政体为何。今人惯用“国家”、“帝国”一类的概念以定义或称呼传统中国的政体。但古人却自称为“天下”。故我才说“......
-
〓 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及衰弱的原因——《中国北方经济史》第十章
我国古代北方社会经济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曲折历程。我们此时的使命是,探讨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和衰落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方经济衰落的原因,既有直接联系,也有区别,前者主要是唐宋时期的情况,后者则包括元、明、清,说明经济重心南移为什么不可逆转,乃至日趋没落。一、南方经济的崛起经济重心南移不是一个物体由北方滑向东南地区,......
-
〓 略说台湾学术的全球视野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地区与国家,追求学术的国际化不仅是时代的潮流,而且是文化政治的需求。这里,根据我粗浅的了解,谈谈台湾的一些特点。首先台湾的博士生培养肯定要比大陆国际化一些。它没有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发表多少论文,更没有规定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但是它规定研究生必须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而学术会议,具有非常规......
-
〓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八章
「羌」这个字作为一种人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此后,中国先秦文献里关于「羌」或「氐羌」的记载很少,而且含意不明确。到了汉代,河湟地区土著(当时中国人称他们为羌)曾与中国发生长期血腥的冲突。此时中国文献中才对「羌」这个人群有深入而丰富的记载。五世纪史家范瞱所著的《后汉书·西羌传》,主要记载后汉两次荒乱时期的汉羌战......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六章农业渗透与半农半牧
关于游牧民族在各种外在力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主题之一,其中农业对游牧业的影响问题是目前国际人类学界的一个研究重点。这方面研究成果有许多,国际上较为典型的研究有维克多·阿扎亚(Victor Azarya)等人主编的对非洲斐济游牧社会的研究。[1]关于蒙古草原游牧业在农业和商业的压力下变迁的著作也有许多,......
-
〓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尼德兰(Netherlands)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北部一带。16世纪中叶,这个“低地”地区拥有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西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工商业发达。这个海国之民,擅长航海冒险之术,有“海上搬运马车夫”之称[1]。60年代,尼德兰展开摆脱西班牙人统治的独立战争。1609年(......
-
〓 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
【内容摘要】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1650—1936年近三百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表明:18世纪货币量的充足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现代经济的成长准备......
-
〓 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
-
〓 鸦片战争170周年回眸:百年苦难百年抗争(一)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抗美援朝的胜利则确保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年6月29日,本报曾组织了“朝鲜战争:60年后的纪念与反思”特别策划,全面回顾了这场伟大的世纪之战。今天,在重温抗美援朝给中华民......
-
〓 土客冲突、商镇发展与民俗创造——江西上犹营前圩的个案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大量流民进入赣南上犹县的营前圩,营前的土客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虽然清初至清中叶营前的土著仍然维持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但至晚清,客籍人逐渐掌握了商镇的控制权和地方文化话语权。此时,营前的土客矛盾已经不明显,而各宗族之间的争斗却激烈起来。宗族在争斗中逐渐“创造”出了独特的地方民俗:门榜与九狮拜象。可以......
-
〓 中国的亚述学研究现状
1857年亚述学诞生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料搜集、研究方法及研究人员规模方面具有优势,他们的亚述学研究取得了领先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些研究中心,如美国芝加哥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等。亚述学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创立了自己的专业刊物,较权威的有巴黎的《亚述学杂志......
-
〓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牧地区分界编》之一
两周时期历年800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大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畜牧业地区,和农耕地区迥然各异。农耕地区和畜牧业地区之间应该是有一条分界线的。这样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