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纪60年代美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
——对美国情报委员会最新解密档案的分析
【内容摘要】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策程序必要了解的不足,重视苏联动向的习惯,以及文革造成的中国国内局势的动乱,使得报告......
-
〓 “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6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桦皮文化、怒日格勒、赞达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三少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但随着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三少民族”与各自的传统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如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三少民族”研究者和社会学家们共同......
-
〓 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二)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二、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现在全世界稻属(Oryza)的“种”(Species)数经过定名并得到认可的约有20~25个。其中栽培稻只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其余都是野生稻种。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公认的是“普通野生稻......
-
〓 大唐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六章
第六章大唐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宪宗元和年间以后,运河对于南北的连系又渐渐由密切变为松懈,其后更完全失却它的作用。在唐末运河不能把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连系起来的形势下,大唐帝国遂跟着本身力量的丧失而整个崩溃下来。宪宗死,穆宗立。穆宗长庆二年(822—823),久已停止的汴州军乱又再死灰复燃[1];在过去不像汴州那样常常叛变......
-
〓 翁家烈:厘清源流推进夜郎研究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0期4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关于历史上的夜郎一直存在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就夜郎研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翁家烈。在翁家烈的研究中,他肯定了贵州的仡佬族是夜郎人的后裔。作为一个对夜郎的民族、文化等多有研究的民族学学者,翁家烈对记者说:“必须承认,......
-
〓 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
南海疆域是在中国人民对南海认识以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历代文献中所记录的南海地名,对我们考察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一、从“涨海”、“珊瑚洲”看唐代之前中国人民对南海的认识和活动范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随着航海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导论
一、立项目的水是生物之源,地球没有水,就没有一切生物,也就没有人类本身;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长;森林是天然水库,毁了森林即断了水源。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1]。傣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傣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目录
绪论……………………………………………………………………………………………………………(1)第一节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1)一、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经济…………………………………………………………………………(1)二、蒙古族游牧经济……………………………………......
-
〓 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及衰弱的原因——《中国北方经济史》第十章
我国古代北方社会经济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曲折历程。我们此时的使命是,探讨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和衰落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方经济衰落的原因,既有直接联系,也有区别,前者主要是唐宋时期的情况,后者则包括元、明、清,说明经济重心南移为什么不可逆转,乃至日趋没落。一、南方经济的崛起经济重心南移不是一个物体由北方滑向东南地区,......
-
〓 20世纪30—40年代保定11个村地权分配的再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以“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基尼系数的计算和比较,探讨了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主要指耕地)占有关系在1930—1946年间的变化。我们发现:保定11个村的土地不平等程度还是较大的,尽管从1930年到1946年基尼系数都是降低的,即土地占有呈现了“分散化”趋势。而且,从时间上看,这种“分散化......
-
〓 准确认识农民主体:实现农民自我组织——《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第二章
不管是毛泽东当年领导农民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还是我们今天带领农民破解中国严峻的“三农”问题,领导者都必须相信与依靠农民。然而要真正相信和依靠农民并不是那么容易,还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排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长期形成的农民观,纠正对农民群体认识的误解。在众所周知的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毁于流民造反之手,而这种流民推翻王朝的......
-
〓 汉字拼义理论提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
汉字在华夏文明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对汉字本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学新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独特性的论证,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学新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了一个中文阅读独有的脑电波。他在2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汉字是独一......
-
〓 古典时代阿提卡农民形象演变初探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古典时代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的时候,大都强调由农民和工商业者共同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平民”的作用,而往往容易忽视处于城邦民主政治转型时期农民川的特殊性,因此也较少围绕着诸如农民形象演变等反映城乡关系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2]。然而,只要考察这一时期的各类文学、史学、哲学文本,以及众多艺术作品的考古材料,......
-
〓 “天人合一”的生成性解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和谐观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和谐”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和谐问题,一般都会论及“天人合一”,而对“天人合一”的解读,一般又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开始。“天”之涵义在中国哲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界”,而应在中国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来考察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人”之涵义也不能简单地......
-
〓 “永恒的罗马”: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帝国的命运及走向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呈现出内忧外患并存的局面。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但危机始终没有消除。除了连绵的内战之外,罗马人还要应付不断渗入帝国境内的蛮族,尤其是日耳曼人。随着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境内,罗马的政治等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军队的蛮族化,蛮族将领不......
-
〓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资源与经济形态研究
内容提要:峡江地区地质环境恶劣,但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夏商周时期,凭借天然的资源优势,该地的社会经济亦呈现出多种经济模式协调发展的特点。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更加重视收集整理反映经济形态的出土资料,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本文即综合运用考古出土资料、古文献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峡江地区的资源与经济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角度出......
-
〓 鸦片战争170周年回眸:百年苦难百年抗争(一)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抗美援朝的胜利则确保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年6月29日,本报曾组织了“朝鲜战争:60年后的纪念与反思”特别策划,全面回顾了这场伟大的世纪之战。今天,在重温抗美援朝给中华民......
-
〓 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蝗害与政府应对机制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批准号:10YJC770122)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苏北农业发展与农业灾害史研究”(编号:苏教社政[201012号)阶段性成果。南京农业大学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明清时......
-
〓 “近代的超克”与“脱亚入欧”:关于东亚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代日本,在旧有的世界霸权结构分崩离析而国际政治秩序发生重大重组的20世纪30年代,作为帝国主义的一极深深介入到称霸世界的进程中。与此相呼应,日本知识精英就现代性问题,发表了极具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特殊经验的见解。1942年召开的“近代的超克”座谈会,其议题不仅传达出二战前日本人对现代性的矛盾体验,还在战后一再......
-
〓 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
在哲学家和文人看来,农业是让人高尚的职业,农村则像是芳草萋萋的伊甸园。当他们飘然而至,在乡村住上几日,又带着轻灵闲适和心灵的满足悠然而去,这便是一种优美的心绪、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古老价值的现代发微,或许也暗示着人道的初原和终极。但是,当我们从思想的世界降到现实的世界,就会发现外来客体虚空的感验,不过是浪漫主义的浅斟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