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纪念民间经史学者戴维
戴维2011年12月23日,父亲打电话告诉我47岁的堂兄戴维因患肝癌经多方治疗无效离世的消息。戴维1965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山田枫林,1981年考入浏阳一中,那时他就开始偏爱古文,搜求古代典籍,广泛阅读,开始钻研先秦诸子,宗教哲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写在丝帛上的《德》和《道》两篇文章,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
-
〓 文创人物志·单霁翔: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单霁翔,1954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在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期间,曾先后主持过故宫筒子河保护整治、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项目,取得了良好实施效果。2012年1月,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14年9月,单霁翔获得国际文物修复学会颁发的......
-
〓 山川之子 运河之忆——谈陈桥驿先生运河研究的学术贡献
陈桥驿先生 资料图片 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以对《水经注》的研究而被誉为当代“郦学”泰斗。陈先生在历史地理学、郦学、历史地图学、地方志和地名学研究、古都研究等方面均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陈先生的一生与大运河有着难解之缘,他一生勤勉,笔耕不辍,饱含着对大运河及该......
-
〓 吕福克的苦吟与推敲:以翻译为径展示诗意中国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吕福克是当代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唐诗德译者之一。在笔者对他进行的一次访谈中,吕福克称自己与唐诗的结缘纯属“偶然”。在大学期间,他学的是日耳曼语言文学、英国语言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本打算毕业后去中学任教,却因在西班牙学习时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留学生对他进行的汉字启蒙而开始学习现代汉语。后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
〓 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
内容提要:由于种种原因,禅宗北宗自普寂之后的历史便不太清楚。本文依据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李华《故左溪大师碑》、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历代法宝记》、敦煌《第七祖大照和尚寂灭日斋文》等资料对禅宗第八代弘正的影响与贡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五方便”为弘正......
-
〓 任凭风浪大 稳坐钓鱼台——吴玉章一篇诗稿
春日即事有感 浩气充天地,静观事变来; 任凭风浪大,稳坐钓鱼台。 昨晚读北京晚报见朱德同志登叠綵山赠徐老诗及徐老、谢老和诗。言为心声,诗以言志。今晨醒时兴致盎然。自从去年九月九日我国击落美帝U—2飞机以来,世界风云极大,我国进退裕如,无往不利。这更证明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正确伟大,毛泽东同志的思......
-
〓 开学了,先生走了——追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史学家张静如
张静如 赵朝峰摄/光明图片“还是有些突然。”得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8月29日晚逝世的消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难以自抑。张静如被称为“李大钊研究第一人”,是中共党史学史研究的首倡者,以率先建构党史学科体系享誉学界。“有人说,学问有两种,一种是把谁都不懂的东西讲得谁都懂,另一种是把谁都懂的东西讲得......
-
〓 郑克晟:治史五十年
1947年4月在卢沟桥小学前合影,由向达先生所摄。从左至右:郑克晟、郑晏、郑天挺、郑克扬求学 “人弃我取”成为一生座右铭1931年9月,我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长乐。祖父郑叔忱为清末科举时代的士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出身,任职于翰林院,后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做过短时间的教务提调(教务长),1905年42岁......
-
〓 走近文艺家·孙萍:让京剧走向世界,我愿是一座桥
她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京剧专业大学生,后来成为前辈眼中的“知识型京剧演员”。几十年中,她足迹遍布欧、美、日诸国,广收“洋弟子”,为外国政要上京剧课,排演了100多部大量吸收利用中国京剧元素的外国戏剧,成为“让京剧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一个冬日的午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和丈夫叶金森重新打开一个个旧信封。两位老人捧......
-
〓 亦庄亦谐话东坡
苏东坡像 王震/作苏东坡是豪放词的代表,他的许多词一改之前婉约绮靡之风,抒豪情,言壮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东坡又是旷达人生的典型,他的一生熔儒、释、道思想于一炉,宠辱皆忘,处变不惊,唱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隽永之叹。这是苏东坡......
-
〓 大家·“大道行健”黄会林
黄会林(左)向大家展示曹禺给北国剧社的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1956年,黄会林(左)与绍武的结婚照。2015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的会客厅高朋满座,贤者云集,安乐哲、顾彬、罗多弼、杜伯妮、陈杨国生、齐鸣秋、曹卫东、秦伯益、丘进、曾庆瑞、黄式宪、贾磊磊、高峰、郎昆、于丹、俞虹、苏浩等诸多蜚......
-
〓 被历史烟尘遮蔽的魏建功
1962年任北大副校长前摄于北大西燕东园寓所在海安乡贤中,最为吾辈景仰的无疑是魏先生,魏建功。他的名字,不仅海安人不该忘记,每一个习汉字的中国人,都不该忘记。魏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无疑占有无人可替代的地位。他是中国现当代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如果你对魏先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对《新华字典》不会陌生吧?自这......
-
〓 我的导师洪谦先生
作为洪谦先生在人生暮年招收的唯一的博士生,我对导师充满了感激。 我1982年秋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活跃,急切渴望了解当代西方哲学。洪谦先生积极与国际上的学者联系,邀请他们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学,努力为国人引进最新的学术潮流。在大学学习期间,我参加了由洪谦先生主持的外国哲学研......
-
〓 温德先生:出生入死保卫清华
温德在北大朗润园在西南联大,温德和他的猴子他是清华北大的一个传奇。他叫温德,1923年来到中国就再也没有离开过,1987年在北大承泽园走完了漫长的百岁一生。他是中国北伐、抗日、内战和“文革”激荡六十年的亲历者;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最传奇的洋教授。与历史大事件共沉浮,希望渐次熄灭,这是温德的命运。他置身......
-
〓 朱自清的“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逝世。一年后的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用掷地有声的语言赞扬了朱自清的铮铮硬骨:“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
-
〓 大家·谭元寿:高调门唱戏 低调门做人
2012年,85岁的谭元寿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定军山》。光明图片2010年10月,京剧老生流派经典演唱专场在京举行,“谭门三代”谭元寿(中)、谭孝曾(右)、谭正岩(左)同时亮相舞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谭元寿在京剧电影《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光明图片在戏曲界,谭家是绝无仅有的传奇。谭元寿的高祖谭志道,是谭家入京剧行的第一代......
-
〓 安维智:让书香像芦苇花一样飘荡
安维智从未因家贫辍学而停止对读书的热爱。他一边放牧牛羊,一边省吃俭用买书阅读。为了带动地处沙漠边缘条件艰苦的家乡后辈们共同读书,他到乡里、县里跑单位,找熟人,四处募捐图书推广阅读。常年的奔波呼吁感动了许多人。2015年,老人利用自家房屋开设了牧民书屋。他给书屋取名为“尕牧什拉芜尔书屋”。其含义是希望书籍像家乡的芦苇花一......
-
〓 书生意气到潇湘——记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京华
张京华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这是一个特别的决定——12年前,北京大学副教授张京华自愿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湖南永州,成为湖南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永州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我了解它的历史,但不了解它的现状。另外,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写书、教书。”张京华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淡泊名利 一路南下到潇湘 ......
-
〓 偶然入了王元化门下的吴琦幸
吴琦幸和王元化在一起 知青、编辑、记者、作家、学者,比起大部分人来,吴琦幸的身份更显多元和复杂。但对于他而言,之前的都是人生经历,最后的“学者”才是他的身份。1970年,17岁的吴琦幸下放到江西农村当知青,三年后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上海师大中文系。1976年毕业,被安排在上海农业展览馆担任编辑。1979年被调往......
-
〓 胡念修与晚清骈文学建构
清代骈文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骈文之大成。王文濡《南北朝文评注读本》云:“骈文虽权舆六朝,而集其大成,允推清代。”嘉庆、道光以来,骈文选本、骈文序跋、骈文话等不断推动骈文学的发展,胡念修便是晚清有代表性的一位骈文家和骈文批评家。胡念修(1873—1915),谱名胡念奎,字耀庭,更名念修,字右阶,号幼嘉、盾盦、壶盦。清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