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为教科书编辑大家——从编辑家朱文叔说开去
朱文叔(1896-1965),浙江桐乡人,名毓魁,字文叔,号如一,著名的编辑出版家、语文学者,也是中小学教材专家。叶圣陶曾以“旧学蜂成蜜,新知鲸吸川”的诗句,赞扬他的知识渊博和勤奋好学。吕叔湘则对其关于汉语词汇的文章十分欣赏,并广为推荐。新中国成立前后,朱文叔在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长达40多年,并把主要......
-
〓 戴逸与清史纂修
倾力推动清史纂修 世纪之交,中国史坛再一次发出纂修《清史》的倡议。2000年12月,戴逸教授在接受《瞭望》杂志社记者采访时率先提出“纂修《清史》,此其时也”,倡议把大型《清史》的编写任务提到日程上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五次动议纂修清史。 从定鼎北京始,清朝历史达268年之久,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同今天的......
-
〓 陶渊明的民族属性
伟大的田园诗人、《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365-427)是哪个民族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寅恪(1890-1969)在194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始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92页)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就是由这篇论文产生的。......
-
〓 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
一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学术界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近些年来,闻先生论述过的好几个问题,差不多都有争论;有的虽然没有提到闻先生的著作,但是很明显,其基本论点与闻先生是不一致的。如初唐诗,是否就是类书的堆砌与宫体的延续;唐太宗对唐初的文学发展,是否就只起消极作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师恩·郑敏:恩师冯至
冯至郑敏 1939年,我在西南联大哲学系攻读的是西方古典哲学,选修了冯至先生关于歌德的课,并读了冯至先生翻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这些都对我影响非常大。冯至先生研究歌德、里尔克,我也学德文,与他的路子很接近,都看重哲学,觉得德文诗比英文诗更直接。 那时冯先生刚步入中年,虽然按照当时的习惯穿着......
-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唐圭璋先生的学问与人品
唐圭璋先生(1901-1990)是我所敬佩的一位词学前辈,他和我的导师夏承焘先生,都在庚子年出生。夏先生出生于1900年2月 10日(夏历庚子正月十一日),唐先生出生于1901年1月23日(夏历庚子十二月初四),依夏历计,都在庚子年。一个年头,一个年尾。另外,龙榆生、詹安泰,出生于1902年,比夏、唐二人少两岁。夏承焘......
-
〓 史铁生:温厚的人格形象长留人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史铁生诞辰70周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史铁生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似乎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为何有那么多人一直倾心于阅读史铁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一贯坚持自由、真诚、纯粹的心魂写作。“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把生存这件事......
-
〓 陈独秀的书法
陈独秀不仅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还是著名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书法家。他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造诣精深。中共早期机关刊物《向导》周报,报名即出自陈氏之手,外秀内刚,颇有时誉。陈独秀家学渊源,嗣父陈衍庶雅好金石书画,崇尚邓石如、刘石庵、王石谷、沈石田,将居室命名为“四石师斋”。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回忆:......
-
〓 “文化国宝”守护人
【新春走基层】 从福建武夷山市区向南出发,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路上驱车约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汉城遗址。 春节前夕,在城村汉城遗址西城墙外侧,考古人员正对这里的杉树下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在四五米深的壕沟底部,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正小心翼翼地对沟内的一片炭化竹编遗......
-
〓 学人小传:林冠夫
林冠夫,1936年生,2016年去世,浙江永嘉人。 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同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刘大杰、朱东润、蒋天枢、鲍正鹄、王运熙等,1965年毕业。曾在中国影协、国务院文化组工作,1975年始任职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红......
-
〓 姜白石与他的自度曲
一提到“艺术歌曲”,乐坛人士立即会想到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他们创作的,被称为Lied歌曲作品,以及法国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作曲家创作的,被称为Melodie作品。这些作品20世纪初流传到我国,萧友梅先生将它译为“艺术歌曲”。现在讲到“艺术歌曲”,不少专业人士言必称西方。其实,有资料......
-
〓 学养涵厚襟怀远大的一代学术大家——痛悼傅璇琮先生
首次得晤先生,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先生已誉满海内。《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河岳英灵集研究》等一本本的开创性的或奠基性的唐诗学论著,使我对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有了较多的了解,也产生更多的仰慕之情。九十年代中,我应邀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
-
〓 学人小传:于沛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1986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提出加强中外......
-
〓 追思:著名出版家、学者傅璇琮逝世 “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 资料照片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璇琮1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被学界认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
-
〓 大家·同心同行·梁思成林徽因:赤子之心,并肩而行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1928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终其一生,梁思成在现代建筑教育、古建筑研究、城市规划、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和组织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
-
〓 许渊冲——中国古代文化翻译的探索者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上,如果我们选择人物的话,中国的许渊冲先生,无疑是一个绕不过的丰碑,无论是将其放在国际汉学的范围内,还是放在中国近百年的中译外的历史上来看,许渊冲都是一个典范,他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丰硕的翻译作品,也写了大量的关于翻译理论的文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
-
〓 老舍语言的魅力
20世纪90年代,我曾组织过一次“文学语言规范化”讨论,引起文学评论家和语言学家非常有趣的争论。一位知名文学评论家说:“文学语言本质上是反规范的”,文学语言追求的目标就是“扭断语法的脖子”。此话一出,立即受到语言学家的激烈反驳:这话并没有“扭断语法的脖子”,要想“扭断语法的脖子”,就得“把这句话说成‘脖子的语法扭断......
-
〓 大家·“职业革命”和“革命文学”——百年双栖马识途
资料图片马识途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资料图片马识途书法作品。 资料图片图为根据马识途作品《盗官记》改编而成的电影《响马县长》海报和海报。 资料图片图为根据马识途作品《盗官记》改编而成的电影《让子弹飞》海报。 资料图片 2014年1月3日,四川省博物馆一楼大厅,“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开展。马识途昔日的文朋书友、103岁......
-
〓 偶入红尘里,诗戏结为盟——郭汉城的戏曲情缘
学人小传 郭汉城(1917—2021),浙江萧山人,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193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杭州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敌后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省文化局副局长兼察哈尔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中......
-
〓 大陆时期的殷海光
思想家殷海光的文集,在内地已经出版过规模大小不一的五六个版本了,他对真理的热情追求,对自由、民主、理性、仁爱的执着,已经为读者熟知,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认识上的自我反省也启导人们加深思考。也许可以说,世间对于殷海光思想的了解,更胜于对于殷海光人生的了解。殷海光知命之年离逝,前30年在大陆生活,后20年在台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