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正逵:完整的语文人
厚厚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一书摆在人们眼前,上面印有“周正逵著”。 “周先生编的教科书,是很有个性的,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教材的多样化的出现,周先生是一个领路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说。语文界对周正逵的熟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分编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问世开始的。 人们大都......
-
〓 重写中华古史——访史式教授和他的台湾合作者黄大受教授
前不久,海内外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两条相关的新闻。一条是:海峡两岸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万年前”;另一条是: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建议重写中华古史。这引起了广大读者关注。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以及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了解事......
-
〓 未名湖畔话两岸,大学堂里说中文——专访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老师
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台湾政府开放交流以来,两岸中文学术界的互动可谓相当频繁。学者专家们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在对话与研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对学术的进步有绝对正面的助益。然而,相较于师长们的紧密接触,两岸年轻学子却一直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对于两岸学界的交流来说,可谓一大憾事。台湾「筑梦基金会」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甄选了来自各......
-
〓 建立慈氏学的人:访韩镜清教授
当前,我国的佛学研究十分繁荣,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但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一位老专家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已经是87岁的高龄,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口述著作不缀,有许多年青人至今仍然跟随他学习佛教,这位老人就是韩镜清先生。在北京五月繁华似锦的日子里,我们在老人的住所对他进行了采访,老先生精神攫烁,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往......
-
〓 翰墨往事:袁克文“鬻书疗饥”
▲袁克文的日记,页眉有“寒云”署款 在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中,袁克文极富艺术才华,也颇具见识,堪称一代清才。与他哥哥袁克定一心鼓动父亲称帝且以太子自居的做派截然相反,他并不赞成父亲称帝,曾于1915年秋借昆明湖泛舟作诗“劝谏”:“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赢得士林一片赞誉。 作为享有盛誉的“民国四公子”......
-
〓 辜鸿铭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事件”始末
●辜鸿铭在世时,以其怪诞的外表和奇异的言行搏尽了世人的眼球,成为一道可以与紫禁城相媲美的“文化景观”,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只有胡适和林语堂两人。1939年,胡适率先获得提名。胡适的提名者为瑞典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瑞典文学院成员斯文赫定。●辜鸿铭的译文和著作在西方......
-
〓 学人小传: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早年求学于金华中学、之江大学。1915年年初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和东京物理学校;1919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当年夏回国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
-
〓 青春之花在大漠绽放——记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群体
近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荣获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甘肃优秀青年集体的最高荣誉。专业、严谨、博学,对莫高窟充满深厚感情——这是游客对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普遍印象,也是对奖章的另一种注解。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现有职工286人,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210人,占73.4%。自......
-
〓 翘楚·阳盛全:笔之魂
本报记者唐湘岳(右二)与轮椅上的阳盛全合影。湖南省醴陵市泉湖路的一条小巷,两棵月桂树守着一户人家。轮椅上的老人,就着黄昏稀薄的日光,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握笔写字。写不动了,老人把毛笔交给家人,总要看着他们在院子里用水把笔洗净,在树上挂好,才肯回房休息。这位老人就是从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退休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阳盛全。无字天书“取笔......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江苏常熟虞山脚下原有王四酒家,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光绪帝师翁同龢,常熟人,戊戌政变被贬还乡,曾在王四酒家品尝过店里酿制的桂花酒,并挥毫题句“带经锄绿草,留露酿黄花”。 ◎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去昆明,汽车途经镇南关,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后来对冯的女儿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
-
〓 《儒藏》编纂在汤一介学术生涯中的意义
汤一介汤一介先生是当代的大儒,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儒学由复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新世纪以还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儒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晚年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生命力量的《儒藏》工程,可以说是当代儒学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其学术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一汤先生之发愿编修《儒藏》,是有一个大的立意......
-
〓 梅花与才子不老——陆文夫先生印象
周末临时起意,想去苏州住一晚,散散心。因为咳嗽刚刚好些,精神不济,几位老朋友只见了陶文瑜一个。和文瑜喝茶聊天,听他说陆文夫老师竟然走了十年了,不由得像杜甫所说,“惊呼热中肠”了。 住在南园,楼下有白梅花,暗色、虬劲的枝干上疏疏绽放出俊俏而轻灵的花朵,清雅自在,气定神闲,那种意态和气质,仿佛能让人瞬间离开尘......
-
〓 安特生笔下的中西关系:中国和欧洲的“纠缠史”
瑞典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于1914年应北洋政府的邀请,来华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在刚刚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与担任所长的地质学家丁文江(1887-1936)一起组织地质调查,特别是寻找铁矿和煤矿。1916年以后,安特生转而专注于古生物化石的收......
-
〓 胡适与辜鸿铭和而不同
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个古怪的人物——辜鸿铭。他身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喜欢摆谱,身边跟随一老一少两个仆人,伺候他喝茶、漱口、吸烟,看上去像个清朝遗老。其实此人出生于南洋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自幼就接受西方教育,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种语言,头顶13个博士学位,知识渊博,学贯东西,著有《中国的......
-
〓 赵元任为什么写“施氏食狮史”
201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的《雅趣》专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漫话绕口文”。其中引述了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编撰的短文:《施氏食狮史》。作者以为,那是一段绕口令。这使我感到,应该写一篇短文,让人们了解赵元任先生之所以要写这篇同音“故事”的真正意图,以免误会和不确切的说法继续连绵。 关......
-
〓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稿》的修订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为我国的语言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5月3日王先生离世,到今年5月3日,已经三十年。写这篇短文就是要表达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我有幸听过先生的两门课——一门是古代汉语,一门是中国语言学史——亲身领略了大专家的风采。参加......
-
〓 无尽的神韵——吴调公的晚期学术写作
吴调公自述我父亲是昔时习称的一位“儒医”,除潜心医学撰著以外,对古代文史涉历较广,藏书较丰。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九岁左右起我就如醉如痴地读了些古典小说。此后更逐步扩大范围,旁及古代散文,特别是古典诗歌,培养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深切爱好。即使我家里要我“克绍箕裘”,以医学传家,而我的一位远房堂叔,上海的一位......
-
〓 一种挑战时间的力量——安特生对中国文明的认识
一百年前的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这一发现成为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持续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
-
〓 “一代棋圣”吴清源走完传奇人生
吴清源 赵和平画 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被日本媒体盛赞为“昭和棋圣”的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医院因衰老去世,享年100岁。 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和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迅速报道了吴清源去世的消息及其详细的生平事迹。吴清源的葬礼将于3日举行。 得知吴清源去世的消息......
-
〓 大家·王水照:鸠杖先生愈少年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已经习惯了黄州贬谪生活的苏轼得到一个好消息,被他牵连的好友王巩离开贬谪之地北归了。他喜不自禁,写了一首七律《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颔联有句“鸠杖先生愈少年”。据汉唐礼制,八十岁以上才赐鸠杖,而这一年王巩其实还不到四十岁。若如此算来,王巩自然称不上“鸠杖先生”,苏轼这句诗似另有所指,送给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