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心一意向着灯光走上去”——恽代英与他五四时期的朋友
【大家·同心同行】学人小传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入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大学期间,在《新青年》《东方杂志》《青年进步》《妇女时报》《光华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919年,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
-
〓 学人小传:吴玉章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大学校长、华北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国历史教程绪论》《文字改革文集》等。...
-
〓 翘楚·阳盛全:笔之魂
本报记者唐湘岳(右二)与轮椅上的阳盛全合影。湖南省醴陵市泉湖路的一条小巷,两棵月桂树守着一户人家。轮椅上的老人,就着黄昏稀薄的日光,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握笔写字。写不动了,老人把毛笔交给家人,总要看着他们在院子里用水把笔洗净,在树上挂好,才肯回房休息。这位老人就是从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退休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阳盛全。无字天书“取笔......
-
〓 《儒藏》编纂在汤一介学术生涯中的意义
汤一介汤一介先生是当代的大儒,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儒学由复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新世纪以还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儒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晚年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生命力量的《儒藏》工程,可以说是当代儒学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其学术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一汤先生之发愿编修《儒藏》,是有一个大的立意......
-
〓 我眼中的名人·乐黛云:人生八十仍本色
乐黛云 1931年生,苗族,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近日,“涅槃与再生——乐黛云先生作品联合读书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会议现场,84岁的乐先生语速轻快,思维活跃,侃侃而谈,一如年轻时充满激情。 ......
-
〓 汪子嵩与老师冯友兰
2013年1月的几天,阳光不错,客厅里很是明亮,我就坐在汪子嵩先生的对面,不时地问一些问题,汪先生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但在回忆往事时常常能感到他似乎突然年轻起来,时光好像流转回去,让我了解到汪先生的很多往事。 抗战时期,汪子嵩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学生,受教于汤用彤、贺麟、金岳霖、冯友兰、陈康等名师。然而,汪子......
-
〓 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从一通信札谈起
魏隐儒(1916—1993)是有名的古籍版本学家,在古籍版本鉴定与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原名魏文庄,曾用名魏文潜,河北辛集(原束鹿县)人,早年供职于中华书局,1949年以后转入中国图书公司、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后来供职于北京市文物局,从事古籍版本研究、鉴定。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古籍版本鉴定、印刷史研究方面,魏隐儒称得上......
-
〓 走近文艺家·马萧林: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
他曾参与《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制作,开发“考古盲盒”。作为河南博物院院长,他对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群众对考古和文物始终保持“神秘仰望”的姿态肯定不行,必须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让文物“说话”,多些人间烟火气。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相继出圈,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
〓 钱冠连:硬功夫、活脑筋、新句子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每天傍晚,常有一位老者,一身布衣,一双布鞋,慈眉善目,若有所思地在白云山麓漫步。偶有学生趁机走来,向他求教请益。这是很多学生“在广外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老者曾在中学从教多年,51岁才入广外,治学却博大精深,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便是钱冠连教授。思考着,思想着 钱老散步,爱低头寻思......
-
〓 从“斯文正脉”到“斯文一脉”——记古徽州文化学者汪世清先生
一汪世清先生生于1916年,安徽徽州歙县潜口镇人,幼孤家贫。1929年春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今之百年名校安徽休宁中学),以其天资聪颖、好学苦读,深为时任校长、著名新安画派画家汪采白器重,资助其求学费用。1934年采白先生就聘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兼主任,汪世清亦随之转至南京安徽中学。1935年汪高中毕业后,为北京大......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黄侃父亲黄云鹄,清光绪二甲进士。黄侃天资高,乡里人呼黄侃为圣童。黄云鹄即作书诫之曰:“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读经之外,或借诗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 ◎鲁迅的孩子海婴已经会说话时,有一次郁达夫到鲁迅的书斋去,海婴正在那里捣乱,翻看书里的插图。鲁迅一见郁达夫,就......
-
〓 速写两会人物·樊锦诗委员:谈起敦煌就来精神
见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委员时,她稍显疲惫,白发也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些。 “最近身体不太好,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但一谈起敦煌莫高窟,谈起文物保护,樊锦诗又来了精神头。 最近,有几件事让樊锦诗深有感触。 第一件,今年年初,媒体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
〓 学人小传:夏承焘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词学家、诗人、词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曾在多所小学、中学及西北大学任教。1930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等;有《夏承焘......
-
〓 鲁迅的名片
鲁迅随教育部到北京后,于1912年10月6日下午前往留黎厂购笺纸并订印名片。四天之后的双十节即国庆日,名刺就做成了:“上午同许铭伯、季市、诗荃、诗苓至留黎厂观共和经念会,但有数彩坊,而人多如蚁子,不可久驻,遂出。予取名刺,并以二元《前后汉纪》一部而归。”后来也委托孙伏园代印过名刺:“下午得伏园信并代印名刺百枚”(192......
-
〓 学人小传: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出生,1968年去世,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等,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
〓 史海钩沉:卢作孚与北碚试验
20世纪40年代北碚全景 卢作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而且是一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由卢作孚倾注大量心血开创的北碚试验,从乡村建设开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具有借鉴价值的历史经验。 北碚地处嘉陵江江畔。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
-
〓 走近文艺家·刘守华:深潜于民间故事,沉醉于泥土芬芳
87岁的他,深耕民间文学60余载,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近日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他认为,民间文艺的无限风光在乡村,创造和传播民间文艺的主要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理解民间文艺的内涵和特点。 暖春时节,桂子山上,万物竞发。今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8......
-
〓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
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
-
〓 真学者 好老师——追记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
刘浦江教授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中,他身着一件浅蓝色西服。北京大学历史系供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辽金史名家刘浦江教授1月6日23点57分在他的家乡重庆因病去世,享年54岁。北大师生得知此消息后,或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为正当学术盛年的他而惋惜,为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真学者,如此过早地离开人世而痛惜。......
-
〓 学人小传:王泗原
王泗原(1911—1999),江西安福人。语文专家、楚辞专家,编辑家。1934年武昌中华大学肄业,在中学教国文,曾任《日新日报》和《前方日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编审处、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兼办《语文学习》月刊。编有新中国首部工农速成中学国文课本,参编第一部以“语文”为字样的语文课本及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