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
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
-
〓 还忆江南烟雨日——记陶文鹏先生
在壬寅年末的一天,我收到陶公文鹏的微信,陶公在微信中写“祝福只有过一面之缘而终生难忘”的我。收到微信时,天色已经昏暗了,车内只有仪表盘亮着光,看着屏上的文字,我有些感动。我与陶公相识在2004年4月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学术研讨会上,之后再未见面。那次会议在武夷山庄召开,正是春天时节,山间常常云雾缭绕、烟雨绵绵。我印象深刻......
-
〓 汪曾祺的书与画
松鼠葡萄图 汪曾祺作于一九八三年无题 汪曾祺女儿汪朝说画中小鸟很像父亲 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写作余暇,汪先生做什么呢?唱京剧,哼昆曲,韵味十足。兴致好时,也作书画。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他画画,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着画什么,顺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
-
〓 《三国志》中的人物妙语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文学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耐人品读。卞氏智答众人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丕的母亲卞皇后谦恭节俭,曹丕被立为太子的当天,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对她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您府上有那么多宝物,是不是应该赏给我们一些啊?”卞皇后说:“曹丕是因为年长才有这个机......
-
〓 一份谈话记录和半个世纪的演绎
绿色稿纸的谈话记录红色稿纸的谈话记录(首页局部) 本文提要●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对这次谈话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论。肯定的说法和《毛泽东文集》说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凤毛麟角”,“首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他开辟的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否定的评论不一而足,都很少涉及学理上的争论,似乎......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恩师·朱永新:恩师燕国材
朱永新(右)与老师燕国材在一起。资料照片 1980年9月,还是大三学生的我,从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当时,教育科学元气尚未复苏,是“文革”后心理学科首次在该校重新开课。学校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师资队伍,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李伯黍、陈科美、吴福元、陈桂生等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
-
〓 钱锺书在文学研究所点滴
马靖云女士1956年调入文学研究所,一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直到1988年退休。她在文学研究所工作30余年,曾长期协助所长何其芳工作,担任的是学术秘书的角色,虽然不从事学术研究,但对文学所人、事了解极深,掌握了很多学人的一手信息。马靖云最近出版的《文人相重》(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版)汇集了她多年来陆续写就的一些回忆文......
-
〓 2021永远的怀念(八)
袁隆平(1930-2021)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江西九江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
王文采(1926-2022)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文采1926年6月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山东掖县人。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9......
-
〓 名家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孟郊这首《偷诗》写出了偷诗的况味,一语道破唐人偷诗的天机:当诗人“绳床独坐”,搜肠刮肚下笔困难犹如饿犬啃枯骨饥馋难忍婴儿吃甜桃欲罢不能时,只能“默览有所......
-
〓 酒事江湖5·孟繁华:酒坛高谊——看文坛大师们喝酒
我喜欢看写喝酒的文章,尤其是文坛巨匠们写喝酒的文章。喝酒和喝茶不同,喝茶历来是雅致的事情。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饮茶又称作“品茗”,而且有《茶经》名世,可见喝茶的风雅。但喝酒不一样,喝酒也有叫“品酒”的,当然也有《酒经》传世,《酒经》三......
-
〓 大家·苏秉琦:告别一烛独照,看见满天星斗
苏秉琦先生是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1968年我分配到辽宁工作后,仍然经常得到先生的指导,特别是随着辽宁西部山区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向先生请益机会更多。1996年底还有幸陪先生到深圳写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在与苏先生的长期接触中,对他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和从考古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不......
-
〓 波兰著名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二十
波兰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1925——),父亲于1906年、1923年两次前往中国,在哈尔滨的工厂里做技术工作。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于1925年出生在哈尔滨,少时在哈尔滨的一所波兰中学读书,那时就对汉学产生兴趣了。据他本人介绍:记得当时有一位波兰工程师卡齐米日·格罗霍夫斯基,他曾在中国30年,在哈尔滨方志学博物馆(今......
-
〓 中国文化的一泓清溪——记叶嘉莹老师
1971年夏天,我在哈佛学习。我那时在做从晚明到民初的研究,经常去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各种各样的善本。古籍善本书收藏在独立的一间屋里,不过那时候没有特别严格的登记制度,借阅很方便,跟裘开明老先生说一声就行。裘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燕京图书馆做馆长,也是首任馆长。他是一位很温厚的老先生,觉得有人肯用这些书,就是功德一件了......
-
〓 徐冰:不着笔墨画山水
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不用笔墨,如何展现? 干枯的树枝、废弃的麻绳、陈旧的报纸……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破烂”,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磨砂玻璃光箱内,远看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富春山居图》:墨色秀润淡雅,山水起伏有致。日前,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当代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装置作品,创造性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山......
-
〓 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
——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汤一介(1927-2014),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曾荣获北京......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品智生活:清正廉明好家风
读史受益,几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家风故事,犹如一缕缕清风正气,令人心旷神怡。 刘少奇的教诲语。刘维孔——刘少奇的侄孙女,全国刚一解放,她就从湖南乡下转学到北京,一直在叔祖父身边读书。1957年秋,刘维孔高考落榜。当时,一心想上大学的刘维孔,打起了找叔祖父“想办法”的主意。可她转念又想:“爷爷一向遵规守矩,......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师恩·葛剑雄:师者之创新的传承
谭其骧葛剑雄 1978年我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之后成了谭其骧先生的助手,平时除了做研究以外,也会跟他到外面开会、参加活动,老师在中风以后行动不是很方便,所以在生活上我常常要照顾他。印象很深的是那个时候工作条件不太好,特别是冬天家里没有暖气,他年纪又大了想提高工作效率,就找了个宾馆住下来在那里工作,最长住过半年,......
-
〓 让古老不再遥远 敦煌壁画乐器“复活记”
2019年,在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上,琵琶、箜篌、筚篥、胡琴、鼓、琴、瑟等来自敦煌的声音回响在市政大厅礼堂。身着彩裳、手持古乐器的演奏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将敦煌壁画中描绘的音乐盛宴带到了丝绸之路的另一端。这些乐器正是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乐器。据统计,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240个洞窟的壁画绘有乐舞场面,出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