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永远的怀念(十一)
潘懋元(1920-2022) 2022年12月6日,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潘懋元,1920年8月4日出生,广东揭阳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1951-195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召集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
〓 一帘凉月夜横琴——斫琴师丁志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多自爱,今人多不弹。1000多年前,唐人刘长卿即在诗作《弹琴》中道明:盛唐时琴乐就已为“古调”而“多不弹”,面临曲高和寡的落寞与悲凉。千载以后,因为重拾传统回溯根源,古琴文化开始复苏,但一时难改其“小众”文化的属性。弹琴者,固然知音寥落;斫琴者,则更极为罕见。在我市,却有一位痴于斫琴者丁志标......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
〓 走近文艺家·贺敬之:为人民写诗 为时代放歌
97岁的他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20岁时与丁毅合作执笔写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并通过《南泥湾》《回延安》《雷锋之歌》等经典作品,实现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强音,而不去咏唱那些与时代大潮无关的小悲伤、小欢喜。 近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
-
〓 胡适日记的特色
我看胡适日记,有历史了。最早看的是台湾远流版的,不叫《胡适日记》,叫《胡适的日记》。1997年写《徐志摩传》,在外文书店订购了远流版的《胡适的日记》,一时到不了,便从山西大学图书馆借了一套,影印的,十八册。等我看完,外文书店的货还没有到,就退掉了。过后我就知道自己做了蠢事,该买下的,记得是三千六百元,还是小气了。现在两......
-
〓 追忆·李一氓与列藏本《石头记》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20世纪80年代,李一氓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在他主持古籍小组工作的十年(1981—1990)间,主抓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制定、重大古籍整理项目的出版等工作,开创了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新局面。 在海外古籍的复制回归方面,李一氓在三十多年前即认识到,把国内已失传但流散在海外的中国......
-
〓 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
——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汤一介(1927-2014),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曾荣获北京......
-
〓 夫妻携手传皮影
“吱呀!”推开郭宝皮影传承馆的大门,我们看到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皮影、剪纸的成品和书籍,房间左侧的案几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未完成的皮影作品和制作工具。拿起案几上的一幅皮影作品,郭宝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前几年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联合设计的皮影画,是一个Q版的穆桂英,和墙上挂着的这幅是一个人,别看它小,做起来更费工,尤其是......
-
〓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记《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
〓 翰墨往事:“北华南吴”各擅胜场
吴昌硕一生活动范围基本上在南方,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但也数次北上,且每次北上都必到天津,“问字”于杨光仪。据记载,吴昌硕40岁至67岁的27年间,曾六莅津门。杨光仪,字香吟,晚号庸叟,举人出身。祖籍浙江义乌,在天津设塾授徒,曾主讲辅仁书院,门下多才俊,出类拔萃者,北为华世奎,南为吴昌硕。一南一北,极负盛名,人称“北......
-
〓 撒马尔罕的中国诗人
离开撒马尔罕许多年后,耶律楚材还不能自已地回忆起那十年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座中亚城市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诗人饶有趣味孜孜不倦地把这些生活中诗意的点滴和微妙的感受都细致地描画在诗里。让我们耐心,慢慢翻动诗页,唤醒诗句,让它自己讲述八百年前的流光溢彩。 撒马尔罕,当时叫寻思干城。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说:“寻思......
-
〓 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曾巩,后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和诸多同时代巨星相比,姜夔(号白石道人)并不出众。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学、识,开创宋词“清空”一派,影响文坛数百年;且其才艺跨文学、音乐、书法三界,并均有所建树,实属难得。成就背后是艰辛。姜夔从布衣词......
-
〓 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
一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学术界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近些年来,闻先生论述过的好几个问题,差不多都有争论;有的虽然没有提到闻先生的著作,但是很明显,其基本论点与闻先生是不一致的。如初唐诗,是否就是类书的堆砌与宫体的延续;唐太宗对唐初的文学发展,是否就只起消极作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
-
〓 博通文史 考论并擅——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先生学术贡献述论
在二十世纪后期众多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傅璇琮先生无疑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位。这首先是因为他文史兼善,考论并擅,成果卓著,堪称学界典型;其次是他热心学术事务,善于整合资源,尤喜提携后进,被众多年轻学者目为宗师;而且傅先生学术生命力极其旺盛,五十年来笔耕不辍,老当益壮,近年著述弥丰,境界大开。一傅璇琮先生的学术研究始于二十世......
-
〓 学人小传:林冠夫
林冠夫,1936年生,2016年去世,浙江永嘉人。 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同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刘大杰、朱东润、蒋天枢、鲍正鹄、王运熙等,1965年毕业。曾在中国影协、国务院文化组工作,1975年始任职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红......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据说,有一次,外国文学专家施咸荣对钱锺书先生说,他读不懂乔伊斯《尤利西斯》。钱先生大笑着对杨绛说:“又一个承认读不懂的老实人!”◎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从1914年到1980年,从未间断,200多册本子,400万言。◎上世纪30年代,蔡尚思曾在南京龙蟠里的国立图书馆翻阅了数万卷书。柳诒徵馆长对蔡说:“你把那些书虫都赶走了......
-
〓 学养涵厚襟怀远大的一代学术大家——痛悼傅璇琮先生
首次得晤先生,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先生已誉满海内。《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河岳英灵集研究》等一本本的开创性的或奠基性的唐诗学论著,使我对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有了较多的了解,也产生更多的仰慕之情。九十年代中,我应邀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
-
〓 如果重新选择,我仍首选编辑
——访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7月29日,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会在京举行。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新闻出版领域的这一最高奖项,梁光玉觉得是给自己颁发了一张编辑“合格证”,是对自己近四十年编辑工作的认可和勉励。仅此而已。实际上,远非“仅此而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
-
〓 古稀老人的花灯情
不久前,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祥霖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定做两盏鲤鱼花灯的雏形。订单的主人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姑娘。这位姑娘从事文创行业,她打听到福州有位花灯大师,可以把花灯制作得非常精巧,惟妙惟肖,于是不远千里,慕名赶来。姑娘简单说了制作意图后,郑祥霖很快搭出一个简单的骨架。姑娘一看,大呼精巧......
-
〓 追思:著名出版家、学者傅璇琮逝世 “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 资料照片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璇琮1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被学界认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