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
一我的史学研究,有三个领域:一是中国社会史(周到隋唐),二是汉唐佛教寺院经济,三是汉唐兵制。用力最多的是中国社会史。寺院经济是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围;我研究兵制,也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1995年12月我去台湾,在台湾清华大学应人文社会学院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之邀为研究生作了几次中国文化的演讲,讲后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化六讲》......
-
〓 偶入红尘里,诗戏结为盟——郭汉城的戏曲情缘
学人小传 郭汉城(1917—2021),浙江萧山人,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193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杭州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敌后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省文化局副局长兼察哈尔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中......
-
〓 忆出版家杨德炎先生
现代中国出版业重镇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我国著名出版家杨德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但这位聪慧睿智、风趣儒雅、善解人意、温良谦和饱学之士生前的音容笑貌却常在我的心头浮现,犹如昨日。德炎和我是上海老乡,他大我六岁,我和他交往四十多年,近半个世纪,可谓亲如兄弟,亦师亦友亦学长。记得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交,大学毕业刚被分......
-
〓 唐德刚走了,历史仍在“三峡”中
一2009年10月26日,一代史家唐德刚先生走了。对于1920年出生的他来说,无疑是生逢乱世,历史在他不只是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且包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不仅身历军阀争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大历史,而且与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胡适等许多历史的创造者有近距离的接触,他笔下的历史是活的,里面有他自......
-
〓 放翁最后的立秋
宋庆宗嘉定二年(1209年),大诗人陆游85岁,在老家绍兴,迎来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秋天。这年的秋天,和往常没有太大的不同,“从来泽国秋常晚”,秋虽来了,但暑气未退,草木未凋。所不同的是这年刚一立秋,我们的诗人就病了。这年立秋,是在夏历七月初六至九日。立秋为秋季的起点,意味着阳气衰退,阴气渐长,植物由枝叶自由舒张,欣欣向荣......
-
〓 历史钩沉:记载一段鲜活历史
柴德赓手札书奉陈援庵(1948年) 《青峰草堂师友墨缘》选录了柴德赓一首诗的手札,书法当然无可挑剔,美不胜收。但细读其诗的意境,深解其历史的背景,更使后人折服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 癸未年三月二十一日(1943年4月25日),正直暮春,是北平赏牡丹花卉季节。崇效寺牡丹时为京城重要景致,柴德赓邀约友人陈君善、牟......
-
〓 君子爱人以德——朱自清与叶石荪的交谊
叶石荪(1893-1977),原名叶麐,字石荪,以字行,四川古宋人,是文学史上一位久已湮没的学者、心理学家。其事迹不彰,鲜有文章名世,以致人们只能从他人口中零星地获得些材料。然而,笔者近来发现,朱自清的日记中有五十余处关于叶石荪的叙述,故特将二人交往的相关史实钩沉如下。 人生初相见,历久成故交。朱自清与叶石荪相识......
-
〓 翰墨往事:张大千拜师曾熙
曾熙像 曾熙为张大千所绘册页题词 “南曾北李”对张大千一生的影响很大。 曾熙,字农髯,1861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家庭贫困,早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他天性聪颖,弱冠便考取秀才。进士及第,进入仕途。辛亥革命后,先期到上海鬻书的好友李瑞清邀请他也去上海,他遂于1915年到上海开始了他的鬻字卖文生涯。曾熙书法主南宗......
-
〓 走近文艺家·郎咸芬:永远的“李二嫂”
85岁的她,曾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戏剧明星,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她主演的《李二嫂改嫁》是吕剧里程碑式作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她说,只要活着,就要唱下去,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小郎,我看过你的演出,我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好的剧种。你们的演出非常好,希望你们......
-
〓 花台才子——柳永
一座萎靡华丽的城池,一位放荡不羁的词人,一段段纠葛不清的情史,一首首婉约感伤的词曲:柳永,这个备受争议的花台才子,一直昂首走着自己的路。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因家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这位词史上璀璨的明星,一出生便大方流光溢彩,以他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他一生的传奇:据传,三变出生之时,柳家祖上的......
-
〓 一个学术拓荒者的足迹——感怀史学大家朱杰勤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近世史林可谓风情激荡,蔚为大观。陈寅恪、王国维、陈垣、傅斯年、顾颉刚、钱穆、梁启超等以其旧学之功,新学之识而领引史林,塑造了一座座民族的文化丰碑,留守了传统而亦革新着学术。对于暨南而言,史家亦是层出不穷,陈序经、李长傅、谭琪骧、朱杰勤等先哲撑开了暨南这方净土。恰逢今年朱杰勤先生学术记念二十周年,笔者做为一名后继学习者,......
-
〓 品北宋名臣之包拯
包拯,一位影响了千年的,在百姓心目中是断案如神,秉公办理,不畏权贵的大宋清官,更有人将之神话成冥间的“阎罗王”。除此之外,如《宋史·包拯传》中评价包拯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四大名著《水浒传》在开回中将包拯进行神话,并称作是“文曲星”化身;明末著名小说集《龙图公案》将包拯断案进行明细化,将之推崇至与忠义之神关羽并列......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捍卫者与无私奉献者——潘梓年哲学思想研究
潘梓年又名宰木、定思、弱水、任庵,189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38年负责创办《新华日报》,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第一任学部副主任(主持学部常务工作),也是哲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筹备创办了学术杂志《哲学研究》。潘梓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是我......
-
〓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王蒙:我要用全部心力歌唱大地和人民
开栏的话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很多文艺家身上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世人喜爱尊崇;有不少文艺工作者,还是青少年仰慕效仿的公众人物。 近一段时间以来,文娱领域乱象频出,部分从业者德不配位、名不符实,违法失德,引发民愤,有关部门迅速出台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
-
〓 依旧雨打风吹絮满头——也谈柳敬亭
偶然间翻阅旧文《柳敬亭传》,不由心生慕想来。柳敬亭,明末清初人。本姓曹,名逢春。十五岁时,因犯法而亡命盱眙。逃亡途中,休憩在柳树下,“攀条泫然”而对同行人说:“噫,吾今氏柳矣”。(啊,我从今天起开始姓柳了)又因为他生相丑陋,明代大文学家张岱说他是“黧黑,满面疤?”,故有柳麻子之称。十八岁开始学说书,未得师传居然能够“倾......
-
〓 重视“人的历史”之鲁迅
编者按在中国,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小说、散文、杂文,是几代读者自小就读过的。读鲁迅,既是读他的书,又是读他的人。鲁迅的书是大海,浩瀚无边;鲁迅的人是高山,雄伟壮丽。他的书和他的人,都是读不完、说不尽的。“须仰视才见”,是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中的一句话。这些年,我们读鲁迅的书,愈读愈感觉鲁迅同样拥有小说中人力车夫......
-
〓 艺境观象·苏扇:怀袖雅物 光阴馈赠
苏州市姑苏区平四路53号,王健扇艺工作室,门面低调寻常,如果不定睛细看,很可能会错过。门前的路正在整修,压路机轰鸣。进得店来,双层玻璃门合上,世界顿时静谧,眼前是两整面“扇子墙”——展示的是王健收藏的清代以来的精品折扇,以及他自己的得意之作。平时的王健,并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传承人的架势,他就像在苏州弄......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者
——夏甄陶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识论研究热潮,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夏甄陶(1931.4—2014.12)作为这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不仅在认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实践唯物主义、人学以及中国哲学多个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
-
〓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拓荒者——李达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⑤】李达(1890—1966),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出生于湖南零陵县一个佃农家庭,1920年从日本留学归国,随即与陈独秀等人组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和主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秘密机关刊物《共产党》,筹备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不久后创办人......
-
〓 钱钟书的法学功底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学术昆仑”,也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其实,他对文史哲以外的学问,也有广泛涉猎。比如法学,仅从《围城》一书,就可看出,钱钟书对法学知识的了解并不肤浅。钱钟书的岳父杨荫杭还是著名法学家。 钱钟书对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小说所写时代的法治概况都很熟悉。他对一些法律事实和术语信手拈来,他在《围城》中写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