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立雅与中国学人的交往
顾立雅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去世后,其弟子芮效卫(David T.Roy)在讣文中这样评价老师的一生:“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是早期中国文明研究的大师,美国汉学界公认的元老。他将芝加哥大学建设成为东亚研究的重镇。他在早期中......
-
〓 王玉英:一生只为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是流行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它创始于明初,成型于清初,由南词演变而成,“或是从湖州传来者”,文辞雅瞻,曲调柔美,颇受文人阶层追捧。1916年12月,鲁迅为母亲操办六旬寿诞,在日记中留下了“夜唱平湖调”的记载。“曾记梨花细雨天,与郎分手百花潭,依依惜别牵衣袂,泪洒河......
-
〓 雷克昌:学林拾叶
抗战期间,梁实秋主持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务工作,请一位模范小学老师撰写小学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文。文字不长:“来,来,来上学。”印出来后,招致众多批评,认为对于启蒙儿童来说这些字太深奥。后来,梁实秋为商务印书馆主编教科书时,特邀请一位当时批评得最激烈的作家亲自撰写,并预支了稿费。一个月后,作家把稿费退了回来,说实在......
-
〓 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学人小传蔡鸿生(1933—2021),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家。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该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大观园》月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领域。著有《俄......
-
〓 文化传承人·徐艳丰:植根沃土的扎刻大师
题图为徐艳丰作品“圆明园”。许涿 摄徐艳丰(中)在指导儿女研习秸秆扎刻技艺。张玉宇摄河北省永清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低洼,盛产高粱。高粱秆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柴火、饲料或肥料,然而却有一位有心人,却用它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秸秆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徐艳丰出身于木......
-
〓 苏培成: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学问
1951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撰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连载。那一年,16岁的天津中学生苏培成因病在家休学,每周两版的《语法修辞讲话》强烈地吸引着他。从此,苏培成迷上了语文。195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把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为终生的事业。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苏培成都利用一切可......
-
〓 周氏兄弟与《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印行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文康,费莫氏,字铁先,以“雁北闲人”自称,满洲镶红旗人。他的祖父是清代大学士靳保,其“门第之盛,无与伦比”。文康自己也做过官,曾任徽州知府,经丁忧而改任驻藏大臣,以病不果行。后来,由于子孙不肖,败尽家产,其晚境窘迫,除笔墨外竟无长物。于是,他著书自遣,写......
-
〓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蔡美彪先生的治学特点与学术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岁冥寿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①之。掐指算来,已仙逝20多年。人到老年常念旧。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到他,不时讲到他。讲到他对我国宋史研究的特殊贡献,讲到他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想到在他引领下工作的那些日子,想到他留给我的一些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疑问。一我有幸认识程应镠先生,是因为参加编审《中国历史......
-
〓 山西大学教授陈霞村:三十年专注为权威词典考证评校
对于教授陈霞村,过去的2015年有着特别的意义。1935年出生的他,到2015年刚好八十大寿。这一年年末,30年潜心研究的《词典商榷》出版,全书36万字,对《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这三部权威词典进行考证评校。 “找毛病不是为了拆台”“我在大学里开‘词典学’这门课,前后带过七个研究生。”从1994......
-
〓 走近文艺家·全山石:我要继续做美育教育的“铺路石”
年过九旬的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著名艺术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油画的引路人、“油画发源于西方,复兴于东方”的筑梦人、无数杰出艺术家成长的“铺路石”。他一直致力于探索油画本体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力求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他倾力打造艺术中心,搭建公众艺术教育平台,用优秀作品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好画。 2021年......
-
〓 杨建民:与杨绛的一点书缘
读到钱锺书先生《围城》后不久,便知道了亦为作家的杨绛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到自己十分喜爱的柯灵先生的一篇序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最近读到两本好书:钱锺书同志的《旧文四篇》和杨绛同志的《春泥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含蕴了足够的重量。没有几十年铁杵磨针的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书来的。”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柯灵先生是一......
-
〓 日本京都汉学末代宗师清水茂——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五
公元1867年2月13日,大正王朝睦仁天皇即位,第二年1月3日,宣布“王政复古”,令德川幕府长德川庆喜辞官纳地,随后又进行征讨。5月3日,江户投降,10月23日,改元“明治”。历时250多年的江户时代结束,明治时代开始。关于“明治维新”史学上讲述很多,这里只想强调的是:这场深刻的政治制度变革不仅使日本向西方靠拢,而且也......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一)
潘懋元(1920-2022) 2022年12月6日,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潘懋元,1920年8月4日出生,广东揭阳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1951-195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召集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
〓 让中国文学在埃及落地生根——专访埃及知名汉学家穆赫森·法尔加尼
穆赫森·法尔加尼以及他的译作和奖章。一次亲切的会面1月20日晚,穆赫森·法尔加尼穿着宽大的正装西服,略显局促地站在酒店大堂。工作人员引导穆赫森走进酒店会议大厅,他见到了其他9名来自摩洛哥、苏丹、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来宾,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此刻,穆赫森感到心脏已经快要跳到嗓子眼了。终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国家......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
王文采(1926-2022)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文采1926年6月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山东掖县人。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9......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
〓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记沈从文最后的岁月
电影想象 一九八四年十月,凌子风执导的电影《边城》摄制完成。影片开始的镜头,是沈从文在书桌前,这是一九八三年八月在沈从文家里拍摄的。后来凌子风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影片在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荣誉奖。 很难说沈从文会完全满意这部影片,他直到去世也没有看过,张兆和说:“剧本结尾他不同意,说不是他......
-
〓 波兰著名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二十
波兰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1925——),父亲于1906年、1923年两次前往中国,在哈尔滨的工厂里做技术工作。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于1925年出生在哈尔滨,少时在哈尔滨的一所波兰中学读书,那时就对汉学产生兴趣了。据他本人介绍:记得当时有一位波兰工程师卡齐米日·格罗霍夫斯基,他曾在中国30年,在哈尔滨方志学博物馆(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