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伴随着网络自创语言走红的,还有各种爆款方言。近年来,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早年“触电”的广东话以及四川话、陕西话、东北话这四大天王终于不再孤单。各类“方言梗”乍一听再怎么艰涩奇怪,在循环播放一两......
-
〓 光明论坛: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对于高校而言,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在青年一代中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
〓 光明论坛·温故: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古人说:‘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我们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
-
〓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其中提出,在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开展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综合性文物保护工程,打造数字化精品展示项目。同时还要求到2035年,建立完善的石窟寺保护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石窟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
-
〓 牛与中国文化
十二生肖轮流转,今年是农历辛丑年,牛年。生肖属牛。中国人对牛有着特别的好感,视其为吉祥之物。《周易》曰:“畜牝牛,吉。”又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中国人的姓氏与牛马羊鸡猪狗等六畜称谓同字者,唯有牛、马,其余皆以同音字取代,此足见牛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史载隋朝吏部尚书牛弘,本姓裛,为官北朝时,魏帝曾赐其牛姓,他颇为......
-
〓 光明论坛·温故: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广大院士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善学者尽其理,善行......
-
〓 新闻随笔:越过枯燥才能获得愉悦
近来,读学者刘擎的一篇文章,其中在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时指出,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沉的素质,也是与平庸......
-
〓 新闻随笔:一篇博士论文致谢何以万千和声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众多网友。据报道,论文作者黄国平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
-
〓 用满满的爱,对待生命里所有的遇见—摘自季羡林著《我爱天下一切狗》
《我爱天下一切狗》精选了季羡林散文中最深情的42篇文章,一篇篇触动人心的文字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多情且深情的季羡林。他一生满怀悲悯,无论对人、对动物,还是对花木,哪怕对待无端的孤独寂寞都注入了无限的深情。一条横亘在他心中七十年挥之不去的老狗的身影,让他的心满盈着悔痛的泪。又有谁曾望见,这位闻名遐迩的大学者对着朗润园临湖石......
-
〓 光明论坛·温故:法度者,正之至也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文中指出:“‘法度者,正之至也。’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由此系统回顾了我们党推进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度者,正之至也”出自《黄帝四经·经法·君正》,原文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
-
〓 “博物馆进中小学”教育效果值得期待
日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我国博物馆虽然日益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但一些博物馆还缺少能够......
-
〓 光明论坛·温故:不私,而天下自公
2022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题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不私,而天下自公。’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因为无私无畏,所以我们党才能摆脱一切利益集团、权......
-
〓 宋代士人阶层女性都读什么书
司马光《家范》云:“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一些士人在强调女性应该知书达理的同时,也主张女性以不彰显自己的才华为美德。那么,宋代士人阶层女性是否按照儒家理想的模式去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籍呢?从宋人文集中抽样出的206例士人阶层女......
-
〓 专家视角:美育如何成为“面向人人”的必修课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势必将为教育事业带来新风尚。坚持立德树人,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大中小学的美育工作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育的核心是育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美育必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
-
〓 光明论坛·温故: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喻,强调“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
-
〓 自“写”而入 从“意”而出——重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学人谈】 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壮大写意绘画的创作队伍,是中国写意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下美术院校人才培养所应致力的重要方向。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和艺术生态中,重提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极为必要。将诗书画印相融合、重视笔墨意趣的写意风格是我国画坛自古以来的重要表达途径,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
-
〓 画中话节气:霜降,霜花满枝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结束、冬天到来的交界点。“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此时,天气渐寒,万物收敛,桂落地,香入土,柿燃枝,阴气始凝。一夜寒霜,绿意渐隐。霜降时节,黄河流域出现白霜,枯黄的树叶片片凋落。千里沃野上,叶片凝露成霜,银色......
-
〓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千百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奠定了中国文化丰厚的节俭传统。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中,在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训中,这种节俭传统代代传承,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由勤俭破由奢”《群书治要·汉书》云:“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
-
〓 “数字藏经洞”:一键“云”游莫高窟
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以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开启超时空沉浸式文博之旅”,不仅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博大,还可以深度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妙与璀璨。 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敦煌”官网......
-
〓 汉字书写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造型感的文字,而软笔书写,又使汉字呈现出变幻无穷的线条之美。中国人写字,不只是为了传递信息,也是一种美的表达,于是在书写中,产生了“书法”。书法透射书写者的情感、精神,线条不仅是线条,更是世界。只有中国人,让“书”上升为“法”“书法”,原本是指“书之法”,即书写的方法——唐代书学家张怀瓘把它归结为三个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