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当方言不再“土味”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
-
〓 我与商务印书馆的非商务往来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上回去北京参加商务印书馆120周年庆典已经五年。那年我正好60岁,和商务印书馆差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时间。因为自小喜爱读书,虽说在中学时代和下乡的两三年内要读到一本好书非常困难,常常是借到手的书第二天就要归还,但商务印书馆的大名在心中却一直神圣异常。后来,“文革”结束,考上了大学,尤其是1980年代在......
-
〓 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孕育诗与思——怀念恩师郑敏先生
西方当代思潮与中国古老哲学发生汇通,这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是一个质的转变,而中国的古老哲学在与西方当代思潮发生碰撞时,也被激发出生命的火花。这是先生中西文化和思想汇通的观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核心点。郑敏先生走了,1月3日,在那个清冷的冬天的早晨,九叶诗人中最后的一片叶子,带着她对诗与思的追寻,对中西文化的渴求......
-
〓 小雪大雪
雪落黄河静无声,雪落故乡却有情。 在小雪大雪的日子里,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有的似鹅毛,有的似梨花,密集如柳絮,霎时就让山岭、田坝、石头、树林、竹林、房舍失去了轮廓,一片银白世界,朴素、恬静、洁白无瑕。 岁月悠悠,我想念故乡的下雪天,我怀念故乡的雪景。 故乡在大巴山深处高山上,冬天常下大雪,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雪天是......
-
〓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 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也是虎年。回眸悠久历史,披阅史料典籍,年深日久的虎文化扑面而来。布老虎:孩童的守护神 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变为家畜,成为食......
-
〓 数典忘祖的“大帅币”必须凉
近日,沈阳市文博中心发布消息:当地将推出张作霖“大帅币”交通卡,称“可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地铁和公交车上通用”。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媒体报道,当晚,沈阳市文旅局就此事致歉,称“交通卡文创产品设计中策划不当,上级主管单位把关不严”,对相关负责人停职,并将进一步处理。 白天大张旗鼓地宣传文创新品,深夜又灰头土脸地公......
-
〓 千年诗魂伴大江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最后卒于安徽当涂,生前身后都与长江密切联系在一起。 李白将他的青春,将他的诗情,将他的文学创造力,乃至自己的生命都慷慨赋予了长江,创造了“山水与文学”的一个千古典范。大江的“画师” 长江是自然之河,也是人文的大江,更是一道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历朝历代许多诗人和辞赋大家......
-
〓 以考古书写命运共同体新篇
近日,三星堆考古、霸陵发现、泉州成功申遗等事件成为年度考古盘点的重大新闻。这些考古新闻基本囊括了过去一年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重点与热点。2021年正值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这些考古发现也在这个特殊年份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使人们更深刻全面认识了源......
-
〓 文化遗产传播:从“出圈”到“出棚”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占全球167个国家1100多项世界遗产总数的约5%,还拥有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亿件套国有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如果再加上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国有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的文物藏品,中国的文化遗产总量更是惊人的。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中国,......
-
〓 文化评析: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的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承载和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作用及功能。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作为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
-
〓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究竟何意
诗无达诂,象有多义。文学家鲁迅在平面设计方面颇有建树,如国徽、校徽、书刊封面和房屋改造图等。因为并非专门设计师,除国徽在呈报上级机关时有一份说明外,其余或者没有撰写说明,或者撰写而没有留存,因而,其设计意图和象征意义,就给后人留下了解释的空间和争论的余地。北京大学校徽即其一例。最近一个时期,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引发了学界和......
-
〓 用功深,穷理熟,而后融会贯通——追忆白化文先生
白化文,北京大学教授。曾兼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敦煌学大辞典》编委、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委员会委员等职。“不能不佩服李清照。李清......
-
〓 走进历史的历史学家——怀念张传玺先生
2月27日临近正午时分,汝富师从上海发来短信,告知张先生走了。随后又接冠梓老师电话,获知先生临终前思维一直清晰,并未受到多少苦痛。同时得知,当天恰是老人94岁生日。虽然人固有一死,张先生作为历史学家,早已把生死看得通透,且以年近期颐离开人世,并不能算作十分悲伤之事,但由于疫情影响,一年多来始终未能登门拜谒,竟于久久悬系......
-
〓 文化评析: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为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683年,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
-
〓 北大保安上热搜 我们看到什么
从北京大学西门的一名保安,到面向农村孩子的民办中职学校校长,张俊成频上热搜。他的经历不仅告诉人们,读书有用,人生不晚,也告诉人们,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北大不仅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常常上演着保安“学霸天团”“扫地僧”的传奇。这些故事让一流高等教育的意义丰盈——......
-
〓 尝春
在陕南,惯于把立春称作开春。节气到了,乡间百姓就开门开窗,把春风迎进屋,把春雨迎到草木身旁,把好春光径直迎进心房。草木的关节开始痒痒,积雪消融的泥土开始发酵,黄土地有了新的肤色,油绿的小麦、豌豆和油菜,身子骨活泛起来,拽着春天的衣袖在田野上奔跑。老农蹲在田坎上,用手中的烟斗叩响春天的大门,直到花草从地缝里冒出毛茸茸的嫩......
-
〓 “碧虚美学”的风物诗——从《掬水月在手》看叶嘉莹先生的诗与美
提升美学素养,我认为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王国维先生曾提出,教育之宗旨乃是给予学生“真、善、美”的引导,这三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其中,美育兼具“娱己”的非功利性和巨大的社会效益,是让人成为“有用之物”的一大要求。他说:“审美之情……叔本华所谓‘无欲之我’,希尔列尔所谓‘美丽之心’者非欤?此时之境界:无......
-
〓 《掬水月在手》:弱德之美与心灵史诗
传记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讲述了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表现了她在诗词长河中探寻存在意义的轨迹,也彰显了中国一代古典诗词大师的幽美与光华。《掬水月在手》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取景拍摄,导演陈传兴十七次深度拍摄叶嘉莹,又采访了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四十多位受访者,拍摄制作历时三年,之前先后在上海国际......
-
〓 去无所逐来无恋——苏轼的“变”与“不变”
人们为什么爱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永恒命题,激发着千差万别、绵延不绝的回答。笔者的回答,要从一件《献蚝帖》说起。这件书法作品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蚝的两种烹调法,即酒煮和火烤,至今仍是我们享用海鲜的常见方式;二是苏轼的调侃与幽默。很多人爱苏轼,可能出发点都是这两个方面:新鲜的知识,活泼的乐趣。这篇小文写于海南。另一篇......
-
〓 画中话节气:立冬,迎接惬意慢时光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当凛冽寒风吹落半树黄叶丹枫,大地一显肃穆萧瑟之景时,冬天的脚步已悄然而至。立冬是秋冬节气之交,也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代表冬季由此开始;冬,终也,有万物收藏之意。人们完成秋季果实的收晒储藏,动物们也准备进入休眠,迎接惬意的冬日慢时光。从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