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漫谈
显然,作为画家的冯骥才是敏锐的。这从他的散文可以见出。一般而言,20世纪后的作家对于自然风物已经稍显迟钝,更不用说在文字中加以强调和刻画。难道那个“自然”真就叠印进了史籍之中,成为19世纪的旧物? 如同对这“旧物”的缅怀,《逼来的春天》中湖上的冰层,雪与风,绿意与春光,以及破土而出的苇芽,虽然它们是年年靠近我们的......
-
〓 文化评析:“活态”传承地方戏 有立法也要有方法
2022年,是中国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一年。新年伊始,多部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开始施行,从法律层面给予地方戏曲明确地位,使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6月1日起施行的《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的地方性法规,为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探索。 地方戏曲是地域艺术生态中最......
-
〓 刘道玉校长:慧眼识珠,惜才如金
八十八岁的刘道玉先生是武汉大学的第21任校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大学校长,曾是全国重点大学最年轻的校长。他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营造了1980年代武汉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主副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学术假制和贷学金制,使这所老牌大学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其命维新》是他的第二部......
-
〓 文化评析:什么样的观众会看戏曲电影
近日,一篇题为《豆瓣8.1,票房360万,戏曲电影为什么没有观众?》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说的是某部正在公映的粤剧电影在豆瓣评分甚高,但其区区360万元的票房业绩与观众的好评形成强烈反差。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把摄像机对准工厂大门记录蜂拥下班的产业工人拍摄出《工厂大门》、对准呼啸而来的进站火车拍摄出《火车到站》、对准正在浇......
-
〓 我与北大中文系·陈平原:建立学术自信是我们该有的精神气度
20世纪80年代我到北大念博士,那时北大的博士课程刚刚建立,第一届只有我和温儒敏两个博士。所以王瑶先生没正式开课,除了外语和政治课,其他就是每星期到王先生家里去聊天,谈学问也谈人生,从下午一直聊到傍晚。王先生还告诉我,应该去系里几个老先生那里走走,请教问题。我见得比较多的是吴组缃、林庚、季镇淮,还有朱德熙。每个老师的性......
-
〓 文化评析:非遗保护不妨多些“围炉煮茶”的别致
不久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入选,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每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江蓝生:我与商务印书馆的不解之缘
编者按:今年,是商务印书馆125年华诞。商务印书馆在其125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各种方式参与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以多种方式深度参与了个人的生活。商务印书馆的作者、译者、读者和员工以“我与商务”为题讲述他们与商务结缘、交往与合作的经历和感悟。以下刊出的为这一系列文章的第一辑。今年是商务印书馆创办125年之庆,我能以......
-
〓 汉服的服章之美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是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 汉服历史悠久,《周易》里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
-
〓 莫砺锋:私德、师德与公德——纪念唐圭璋先生120周年诞辰
应邀参加南京师大举办的纪念唐圭璋先生120周年诞辰大会,感慨良多。1984年10月我在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唐老是我的答辩委员。当时唐老仔细审阅了我的学位论文,在肯定其优点的前提下,也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与错误,使我获益匪浅。借用古人的说法,唐老是我的“座师”。可惜我一直局限于业师程千帆先生指定的唐宋诗研究方向,不敢涉足词学,......
-
〓 光明论坛·温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习近平主席近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这句诗,意在指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必将如凤凰涅槃、焕发新生。这一引文,来自唐代著名文人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句诗,表现出了强烈的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精神。由于朝廷朋党之争,刘禹锡在政治上的革新之志......
-
〓 写在故宫六百年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闭幕之际——苏东坡从未离去
编者按今年是故宫建院六百周年。除“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外,故宫将周年纪念的个人展给了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因其诗文造诣和人格魅力,一直备受后人喜爱。时至今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虽已接近尾声,但关于苏轼的讨论却从未结束。今日,光明悦读约请作家、书法家、本报评论员共同撰写文......
-
〓 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
-
〓 与古携新 从流激荡——从“宋韵今辉”特展谈起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辉煌的年代。我们之所以说宋韵辉煌,是因为有宋一代,卓立着一大批震烁千古的文化大师。这些大师中有司马光、欧阳修、三苏父子这样的千古大家;有周张、二程、朱陆这样的宋儒理学大师;有范仲淹、王安石这样锐意新政的干臣;有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格律派和北宋三家、南宋四大家的万斛泉涌的诗词高峰,正是这些民......
-
〓 光明时评: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近日,“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评选结果发布。在短短两周的评选期间,网络点击关注量超过了700万人次。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2023年还迎来了建都870周年。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首都工作更关乎“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作出......
-
〓 《天工苏作》:古韵匠心成就江南艺术
关注非遗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前段时间,由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出品的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上映,受到了各界观众的广泛好评。该片还“扬帆出海”,登陆北美,首轮在纽约、旧金......
-
〓 文化评析:当方言不再“土味”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
-
〓 画猫画虎
近日为壬寅年画了几幅生肖虎,有朋友看到我画的虎之后道:“怎么有如猫之像,可爱!”要说起来在我画虎时,猫的样子还真不时出现在眼前,这倒不是民间有“猫是虎师父”的传说,而是猫与虎均属猫科动物,都四肢修长体态相似。但它们的气势相貌有别,据说是在进化过程中受生存环境等因素影响所致。老虎靠捕食大型食草动物而生存,属猫科豹亚科......
-
〓 “张桂梅获七一勋章”致敬乡村教育“燃灯者”
近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隆重举行,张桂梅获七一勋章。她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拖着病体忘我工作,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6月29日澎湃新闻)作为“燃灯者”,张桂梅老师照亮和温暖了许多大山女孩前进的道路。囿于家庭经济困难、“重男轻女”的生育偏好和文化枷锁,一些大山女孩早早辍学,陷入了“辍学—打工—结......
-
〓 知味斋:桃花盛开采芦芽
桃花盛开之时,正是采芦芽的时候,这是苏东坡先生在一首题画诗里告诉我们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近些年游春,每见桃花初开,我就会想到这首诗,也就会联想到采食芦芽。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说此诗:“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芦芽可吃!河豚,我没见过,就是见到大约也不是平......
-
〓 光明论坛·温故: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