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气·物候·小暑——倏忽温风伏日来临
夏至后的节气是小暑、大暑,它们分别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和中气。按公历,小暑落在每年7月的7-8日左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今年的小暑交节时刻为7月7日18时12分。小暑,意思就是“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物候知识制定的,但到了盛夏,中国南方、北方的气......
-
〓 新闻随笔:师范院校不改名要靠共识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日前透露,现有的一百多所师范院校“十三五”期间一律不更名,引发舆论关注。实际上,讨论师范院校改名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00年前后。当时那一股改名潮其实还有别的动机——大学改名之后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因此也会获得更好的生源,并且能提高学校的级别。在这三者的同时作用之下,原来大量的中等......
-
〓 新语:用地名标注文化
“东直门,挂着匾,隔(jiè)壁儿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隔壁儿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隔壁儿就是雍和宫。雍和宫,有大殿,隔壁儿就是国子监……”这首《东直门挂着匾》创作于民国初年,是老北京小时候常哼唱的歌谣。每句唱一个地名,串起的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记忆,还有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小到台站港场、街巷里弄,大到城市......
-
〓 寻找失去的智慧
一个月前,偶然看到国学网上的征稿启示,本无意投稿,但抱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还是忍不住谈谈对国学的一些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又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这一次不像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的一股反中国文化之风,当时的文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化展开猛烈的批判,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被彻底否定。这股反中国文化之风消灭中国......
-
〓 【校训故事】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开校训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按照他们的教育思想,办新学校的宗旨不同于办旧学,他们认为办新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人才,为社会谋进步,为公众谋福利。 “允公”应解释为要求受教育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在学习和工作中强调无私奉献精神。“允能”者......
-
〓 端午或起源于火神祭祀
端午节原名五月五日、端五,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因纪念屈原而兴,是端午节最为流行的民间解释。按照东汉应劭的说法,当时五月五日人们有将五彩丝系在胳膊上的做法,可以令人不生病,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竞渡习俗、向江中投粽子的习俗,也是因为感念屈原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兴起的。除此之外,还有......
-
〓 离家的不舍与回家的尴尬
近日,一张儿子在山东淄博火车站跪别父母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戳中了不少网民的泪点。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游子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跪别父母这极具震撼力的一幕,牵动了不少人心里的离愁别绪。可就在几天前,舆论的情绪还在渲染回家的尴尬——被父母逼婚的烦恼,亲戚攀比的风气,疲于应付的人情往来……在网络上,不乏对春节合家团聚的抱怨与恐惧......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营造良好的大学创新环境
周祖翼 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实现中国梦,在科技领域体现出充分的国际竞争力,更离不开创新要素支撑。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我心目中,一所好的大学,必须要有担当,通过大学环境的不断优化,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不久前,一位多年从事创业投资的校友回母校访问,谈到......
-
〓 五洲茶亭:让馆藏品的文化因子“活”起来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当今博物馆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诱惑,也是激发消费欲望的绝佳途径。与传统工业品的开发设计不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探索的是从博物馆的藏品中寻找设计灵感,借助设计赋予馆藏品新的生命,让藏品中蕴含的文化因子“活”起来,以独特的设计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独特性,而博物馆由历史圣殿......
-
〓 顾明远:不言之教——读《道德经》有感
夜来无事,翻读历代碑帖书法,偶得《赵文敏书道德经真迹》一册(1940年文明书局版)。除欣赏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外,对《道德经》里有一句话,由于职业的敏感而有所感。《道德经》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我想很切合现代教育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为了不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
-
〓 推动全民阅读:书香少年不是梦
进入新世纪的12年间,我国少儿出版迅猛发展,名作家、名画家、超级畅销书、超级少儿期刊应运而生,真正进入了“不差书”的“童书蓝海”。与此同时,儿童阅读出现了“政府推动”“社会推动”“民间推动”三股力量,呈现出全面发展、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 “政府推动”是我国儿童阅读的强有力的第一推动力。新闻出版总署从200......
-
〓 争鸣与探讨:关键是如何判别和遏制“学术垃圾”
《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4日以来发表多位作者的文章,就“学术垃圾”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认真审视各方观点,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弄清“学术垃圾”到底是就什么而言?二要弄清如何判别“学术垃圾”?进而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学术垃圾”。 学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大致有治国之术,教......
-
〓 光明论坛:高校经费投入体制须细化至学科
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近日成为热议的话题,尽管教育部否认取消“211”“985”工程建设的说法,却难以消除对这种高校财政经费投入计划体制的质疑,也不意味着这种体制不需要改变。 如今,“211”和“985”工程在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上的边际效应已经发挥到尽头。“211”“985”工......
-
〓 学科视野下的乐府学
近日,乐府学会在民政部正式注册。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乐府学迈上了一个新阶段,正在迅速摆脱20世纪的落后局面。作为学会筹办和申请人,我愿在此谈谈乐府学会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学科建设意义。乐府学及乐府学会我个人研究乐府,应追溯到上世纪末赵敏俐教授开启的歌诗研究。1998年到2000年,赵老......
-
〓 马庆洲:怎样读《淮南子》
与论孟老庄等先秦著作相比,汉初出现的《淮南子》,在认知度及影响力等方面,要逊色一些。但作为一部“结古代思想之总帐者”(胡适《淮南鸿烈集解序》)的巨制,《淮南子》以其兼包百家的综合性,具有先秦子书所没有的多元色彩。它与《吕氏春秋》并列为“杂家”的标志性著作,代表了诸子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了解秦汉之际社会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之......
-
〓 石万东:人生何以“致远”
人,到底能走多远?一直是笔者多年来苦苦思考的人生命题。近来在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过程中,悟出一些感受。 择机而动,顺势以致远。有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一样的早起,命运截然不同。植物被冻死,不是在严冬,而是在早春,因为急着生长却纷纷倒在了看似机遇的春寒之中。种子在库......
-
〓 文化评析:从村上春树没获诺奖说起
对那些实至名归的大师级学者或作家而言,其所追求的境界和呈现的成果,是其生命活力的勃发和人生价值的体现。至于奖项之类,哪怕是诺奖,对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的饰物而已。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日前揭晓,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芒罗获此殊荣。瑞典文学院将她形容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
-
〓 光明谈:多关心中青年学者健康
近期,多名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突发疾病相继离世,其中不乏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才俊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令人扼腕叹息。中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中青年学者理应受到尊重和爱护。但现实中,许多青年学者在为教学科研和学术地位“搏命”,中年学者又肩负了太多的行政和社会工作,再加上经济、家庭压力,......
-
〓 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是根本
“国家废除985、211工程,重点大学重洗牌”的消息,日前已被教育部辟谣。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向该报记者表示:“985、211大学不会不提,只不过新思路是淡化身份,不管你是不是985、211大学,为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好。” “985工程”“211工程”是我国现行的两大高等教......
-
〓 对联:妙句出意蕴生——从《红楼梦》联句说起
周汝昌先生贾宝玉登沁芳桥亭,举头题对。戴敦邦绘连珠成句,缀玉为联,对联可谓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绵密巧思与和谐审美的文学样式。有感于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93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欣然撰文,引领我们走入充满智趣闪光的《红楼梦》联句天地。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所谓“独门”,是说全世界就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