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黛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内容提要:今天我们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复杂。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去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得出性情和命运关系的科学合理的结论,为构建和谐人情社会服务。并着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综合分析。关键词:性格和命运;和谐人情;和谐社会作者简介:梁钺,原名梁忠杰,商丘人,男......
-
〓 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
【内容摘要】嘉兴北靠苏、松,与浙东有带水之隔,顺治年间这一带士风严正而不失宽厚。当时在士风中起引领作用的陈确、张履祥等都以治生为立身之前提。艰苦的外部环境不仅没有使他们自暴自弃,反而使他们在反己自修方面提出了更加坚定的要求。他们尚且相信“圣王再作”的可能,所以他们一方面“修身以俟之”,另一方面通过破除邪说、绍述先进以及......
-
〓 从《论语》看孔子和仁学
楔子庄子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我读《论语》,是为了解孔子其人和他的仁学系统,读法不同,于是便有了我的“《论语》心得”。一、“子不语乱力怪神”“子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有学生问他怎样事奉鬼神,他说:“人的事尚且没有处理好,哪里谈得上鬼神?人生前的事都没弄明白,哪能知道死后怎么样?”(《论语·先进》)......
-
〓 论坐忘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具体探索了坐忘的本来意义,笔者又将它的具体成分化归为养生、思维方式、哲学意义等三个层面,在具体阐释了坐忘的三个层面之后,又着眼于现代社会,表达了坐忘对现代生活的重要希望。关键词:坐忘超越;养生;坐忘的现代意义一先探讨一下“坐忘”的历史面目。《庄子》的原文是: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
-
〓 天命五年后金国的大福晋
天命五年(1620)三月,后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大福晋突然被废,《满文老档》于此事记载甚悉,却唯独未言大福晋系何人,这在当时大概并不成为问题,逮至后世,却引发了一场长期的争论,或谓此大福晋系继妃富察氏,或言其人乃大妃阿巴亥,各执一端,实难定夺。今细究其据,略发浅见,以求引玉。据《满文老档》载:“(天命五年三月小福晋)代......
-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一):总论
第一编总论一、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上影响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赞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说:“一切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有原型的话)。只要......
-
〓 《古冈遗谱》与岭南古琴派
《古冈遗谱》是宋代遗留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古琴曲谱。古冈即古代冈州,清代才改名新会。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室被迫从临安(即今杭州)南逃至福州,最后逃至冈州改号祥兴。1279年(即祥兴三年),冈州被破,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丙投海而殁,从而结束了宋代的历史。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古琴谱。宋朝皇室的南移也把中原......
-
〓 文论之苑:少数民族抗战文学的审美向度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文明痼疾。它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宁静,暴力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秩序。战争以其极端化和残酷性考量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而战争文学的书写,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内在心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也是一个屡遭战火的国度。尤其是日本法西斯的悍然入侵,将全体中华儿......
-
〓 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摘自韩星著《走进孔子》
以中道观才能在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之间真正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中的价值因素应该主体来自儒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然都希望在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中保留自己文化的独特个性,使中华民族能以自己独特的身份融入多元化的世界文明之中。作为中华......
-
〓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资料图片/壹/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天阿富汗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成了一个政教文物......
-
〓 古籍数字化背景之下的中国古典文献研究
【提要】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是以古代文本为依据,涉及版本、目录、校勘、典藏四个方面内容,其宗旨是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由于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研究者都需要极大的精力力和毅力,“皓首穷经”,历十数年或数十年才能有所成就。古籍数字化的兴起和应用,弥补了传统文献学检索方式的不足,已经成为古籍整理和文献研究的必要方式和途径......
-
〓 从“德以事神”至“尽心成德”:两周祭祀观念之嬗变——以“德”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摘要:两周时期,周人的祭祀观念完成两次超越。西周时期,周人以祭祀主体之“德”作为沟通、交接人神的媒介,并以之作为神灵赐福的依据。这是第一次超越。春秋晚期以降,儒家将祭祀行为视作是人向自我本质回归与超越的实践之道。它是以“人心”与人的内在情感为依据,超越巫祝传统,将传统意义上的事神求福理念转换为祭祀主体“不求其为”成......
-
〓 汉学与阐释学——误解、偏见与汉学研究的历史性
一 汉学家对汉学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人生经历、性格爱好等个人因素,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汉学文本作出偏离中国语境的阐释,有时会产生多种解读的方式。这便是汉学研究的所谓“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其前提首先是理解(Verstehen)的历史性,而理解的历史......
-
〓 《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宋代晁补之《老子骑牛图》 资料图片元代赵孟《老子》书法(局部) 资料图片《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
-
〓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研究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宗教学领域一个最显著的理论突破,就是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命题,并成为国家宗教工作的指针。作为一个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对“相适应”命题的提出、意义、基础、内涵、实现等问题都有大量讨论。一“相适应”命题的提出及理论意义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定位,这是长期以来困......
-
〓 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
●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在“道法自然”等观念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领悟“道法自然”,有助于认识和尊重艺术创作特有......
-
〓 徐渭疯狂的原因探析
内容提要:文章以为促使徐渭中年以后的疯狂的原因众多,但主要有四个方面,徐渭的性格、思想、师从以及不幸的人生经历,促使徐渭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关键词:压抑;痛苦;性格;经历;疯狂对徐渭中年以后疯狂,诸多学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然争论不休,文章欲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徐渭的疯狂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促使他疯狂的是他......
-
〓 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内容提要:“丽”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范畴,用以评物、品人或鉴赏文艺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艺术风格。它表现出一种对生命和情感的赞美,集中地体现了楚文化的审美特征。“丽”与“雅”相结合,派生出“雅丽”范畴,代表着古典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就“丽”的核心审美内涵而言,“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关键词:丽;楚文化......
-
〓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在网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一片好评。特别是首期节目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家书,经过通俗的翻译和明星的朗读,把听众拉回到战国末期秦统一战争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里行间的人伦亲情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温暖如初。穿越两千年的家书战国末期,秦......
-
〓 李含章:建文帝下落试探
晁中辰先生的《明成祖传》,1993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字干净利索,逻辑细致紧密,用料严谨详实,情节引人入胜。笔者对此书反复阅读,受益匪浅。但是对其中的一个观点略存疑虑,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或希望能得到晁先生的关注指正。 晁的书中第214页开始分析建文帝的下落,在第219页引用了徐作生的结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