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冬至阳生春又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农历壬寅年也行将结束。在冬至这一天,白天在全年间达到最短,黑夜达到最长。南朝崔灵恩《三礼义宗》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自冬至起,白昼逐日增长,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因此古人认为天地阳气自此时起开始兴作渐强。冬至......
-
〓 在巴黎听昆曲,让中国好戏闪耀世界舞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水袖半掩面的杜丽娘又一次婉转吟唱起《牡丹亭》,只不过这一次,台下的观众变成了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法国时间9月14日下午,“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开幕仪式,也拉开了今年的中国昆曲文化展览的大幕。14、15日连续两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演员们带着南昆......
-
〓 “笔”的雅称
笔是文房四宝之一,许多文化行为的名称都和笔相关。 提笔撰文、写诗、作画叫“命笔”、“涉笔”;文章的开头叫“起笔”;自己写成的文字叫“亲笔”;受人之托写的文字叫“嘱笔”;集体讨论,由一人或数人动手写叫“执笔”;写作时中断或停止叫“辍笔”;文章的韵味和风格叫“文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尝试性的写作叫“试......
-
〓 曹定云:商“司母戊”不应错为“司马戊”
商“司母戊鼎”(如图)于1939年3月出自河南省安阳侯家庄武官村。1959年由南京博物院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为国之重宝。“司母戊鼎”之定名,公认是郭沫若所为。鼎铭一共三字,即“司母戊”。该鼎名震华夏,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会提到它。它是商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
-
〓 叶淑穗:守护鲁迅文物
幼时的叶淑穗和母亲姚秀贞。学人小传叶淑穗,广东番禺人,1931年生于北京。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心理系,后转入经济系。1951年参军,到解放军后勤学院任教。1956年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曾任资料组组长、文物保管组组长,长年从事鲁迅文物的征集、保管和研究工作。著有《鲁迅手稿经眼录》《从鲁迅遗物认......
-
〓 古代服饰:云鬓簪事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不小心滑落的“玉搔头”就是玉簪。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而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钗以装饰为主,又名花钗。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 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
-
〓 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选介: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局部)明高28厘米,底座径13.3厘米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通过衣衫的褶纹,观众可以感觉出观音的肢体形态。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
-
〓 浔阳三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隐居文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合称。萧统《陶渊明传》:“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
〓 何谓“六甲”——从天干地支到传宗接代
“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源自天干地支。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而得六十甲子,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遂被称为“六甲”。......
-
〓 四始六义——四始彪炳,六义环深
《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
〓 古史撷趣:祭灶那些事儿
因为信奉万物有灵,并把神灵进行人格化想象,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鬼神崇拜的传统。灶神崇拜乃是其一端。《礼记》中说:“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包括了灶神。《孔子家语》中有“燔柴于灶以祀焉”的说法。《论语》中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见灶神信仰与灶神崇拜源远流长。那么灶神到底是谁呢?刘安《淮南子》一书有“炎帝作火,死而......
-
〓 北京鬼市深夜开放,天亮消失,两大规矩:看货不问价,照货不照人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神秘的奇闻异事。其中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话题就是鬼市,这个词一提到总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因为它所带来的阴森气息似乎是无法摆脱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对鬼市的印象来源于电视剧和传说中的场景,这些场景通常描述了人与鬼交易的情节。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鬼市是否真的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神秘呢?让我们从不......
-
〓 “经部”包括哪些典籍?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
-
〓 国学小常识:什么是进士题名碑
进土题名碑,是将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之名刻于碑上而成。它源自唐代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进士题名刻石立碑,大概开始于北宋时期,开始时一般立于京城的寺观或礼部贡院。京城孔庙的进士题名碑最早出现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孔子历代被尊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不仅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也是皇帝的老师。考中进士并能......
-
〓 “猴年马月”在眼前
话说唐僧师徒路经蛇盘山鹰愁涧,忽然间水声轰响,从中窜出一条小龙来,直奔唐僧而去。慌乱之际,行者赶忙把师父抱下马来,那条小龙趁势将白马吞下肚去。行者临涧叫阵,那条小龙按捺不住,升出水面,迎战两个回合,力不能支,就钻进草窠中没了踪影。原来,这条小龙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敖烈,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而触犯了天条。观音菩萨面请玉帝将......
-
〓 周公东征——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周武王在克商朝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
-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小暑开鹏翼 新蓂长鹭涛
7月7日起,开始了暑气相连的日子,小暑、大暑相继而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从小暑开始,热气由小渐大,热浪滚滚袭来。民谚有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地之间就像架了一口热锅,“蒸”去了潮湿而起的霉气,“煮”出了一轮收获的谷物。 暑气渐涨,湿气需消,民俗便......
-
〓 什么是《九歌》?——哀婉缠绵,托以风谏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
-
〓 开悟堂聊砚④:砚上汉风
从汉代起,人们对这种研磨工具就不再叫研磨器,而改称砚了。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之研磨器,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故夏商周秦虽有研磨器可用,然砚制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尤为重要的是,秦以前的研磨器基本是古人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为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加工或刻制纹饰。因此目前只......
-
〓 元白诗派——诗到元和体变新
元白诗派是指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元白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时政。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