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
一今年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纪念,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周边邻国,东亚地区,乃至欧美西方世界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现......
-
〓 单靠科学能够战胜迷信吗
随着法轮功一类的伪气功、真迷信的骗术的大曝光,全社会重新兴起了弘扬科学、反对迷信的新风,许多科学家纷纷出来,揭露伪科学的真面目,也有不少报纸设立了用科学战胜迷信的专栏,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重新树立科学的权威的意义,当然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人们在宣扬科学的价值、树立科学的权威之时,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似乎科学是......
-
〓 《论语》和中国文化
《论语》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可以说到现在也没有很明确。孔子许多思想是很好的,有许多积极的意见。书中的许多道理现在还是适用的,如对待人的要求、对待学问的要求等。对 《论语》的研究曾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宣扬的是一种封建反动思想,不值得学习;另一种认为它包含了古代文学的精华,有许多可以传承的地方。即使是现在,能够较深刻具体地......
-
〓 大学如何告别“维持型”?专家称应清晰高校定位
“考大学的多如牛毛,能考上的凤毛麟角”,这是多年前,社会上对高考形象的评述。当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顺利通过的学子便成为“天之骄子”,他们通过上国内大学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近期,一个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每到高考咨询会,能提供双文凭或讲授美国等国家课程的学校展台前都会挤满家长。出国读大学,正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与此同......
-
〓 鄢烈山:对孔子也要中庸点
所谓“中庸之道”,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个贬义词,即折衷调和的意思,是当权者提倡的“斗争哲学”的对立面。现在,我们知道,它是说要不偏不倚,行无过无不及之常道;它相当于佛教语汇里的“中道”,即不堕极端。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今天,我对此言极表赞同。中庸之道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儒学对孔夫子的评价。秋风先生发表过一篇......
-
〓 怎样让礼回归精神本质?
年终岁尾,送礼大军再一次出征起航,送亲戚、送朋友,送领导、送客户……不少网友在网上哀叹,过年到底送什么?与此同时,各类商家也挖空心思地推出各种礼品,千奇百怪、价值不菲的礼品再一次被人们所关注。针对当下的“送礼热”,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在当今社会,礼正在变质,甚至变态,当礼和利益挂钩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考......
-
〓 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范畴与研究者的素质
对我们中国学术界来说,对国外Sinology(中国学或汉学)的关注和研究,正在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学术。它意味着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化;也意味着我国学术界愈来愈多的人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文化作为世界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它的研究,事实上具有世界性。——或许可以说,这是二十年来我国人文......
-
〓 戏仿修辞:民间语文的学术范儿
刚刚过去的2010年可说是民间语文的爆炸年,这里所谓爆炸,与其说是体量上的,不如说是速度上的。我的意思是,就流行传播、赏鉴消费、繁殖再生的迅猛高速而言,因为有了微博推特之类的即时信息分享平台,2010年民间语文可谓如虎添翼。咸吃萝卜淡操心,有时会想,已然“传媒”的本山集团乃至那些晚会类语言类电视节目之所以明日黄花万难出......
-
〓 中华文化智慧为何化不掉社会的乖戾
香港《明报》8日刊出署名欧阳五的文章说,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缩影,然则日益突显的春节烦恼已成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缺失的一种典型征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精髓认知的缺失,导致无法以文化智慧化解社会中的乖戾之气。中国在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重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文章摘编如下:就在外国人愈来愈多地了解中国春节......
-
〓 连环画会“绝后”吗?——制作成本高、绘画人才紧缺、市场严重萎缩
“1971年,正值‘文革’的非常时期,周总理提出要重视‘小人书’,并在深夜接见了我们。”连环画编辑姜维朴难忘那段特殊时期,他在撰文怀念周总理时,不免想到如今连环画事业的低潮,“我写着写着,就抑制不住地哭出声来”。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姜维朴,仍在为选出100部经典连环画作品走进“农家书屋”和中学图书馆的计划而工作着:“......
-
〓 过的是春节还是“春劫”
对于这个春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复杂情绪。有网友总结:春节回家,是对大多即将踏上旅程的国人的人生综合能力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交际能力,经济能力,人格承受能力。近日,在新浪微博上,“春节过年你都会把钱花在什么上?”和“春节回家你会给父母多少过年钱?”这两组投票引起网友关注。截至1月10日,已有近四百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
-
〓 中国何日有“正装”
中国已经进入无“正装”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那就是每参加一些正式公共活动时,都会接到主办方的通知曰“请着正装”。但什么是正装?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言而喻是指“西装”。你若跟对方较真为什么“西装”是“正装”,则显得你不识时务且大大落伍了。“西装”怎么会在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中......
-
〓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吗?——评二十世纪末新“化西”论
“近百余年来,中国与欧美文化接触以后,国人时时讨论我们对外来文化的迎拒问题,……围绕着所谓‘西化’作激烈的辩论”(【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197页)。其实,这百年中,除去“西化”之外,国人还有一种“化西”论,即主张要用儒家文化拯救西方、或在儒家文化基础上“重建新的世界......
-
〓 学术造假与学术打假——谈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形象塑造
20世纪的最后一个20年是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两个10年。反思这20年的初始期,中国学人着实体验了从极端的学术封闭心理面对瞬间而来的开放所无法承受的文化惊恐感;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理论话语像西方高科技工业产品一样,迅猛地涌进中国,让中国学人在一种短期的非适应性中产生了文化休克症。他们在个人的心理意识上甚至无法也......
-
〓 睿文:怎样了解古代气候
宋问喘图(局部) 这幅画讲的是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亲自过问耕牛气喘原因的故事,他担心是气候冷热异常导致了牲畜气喘,认为气候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这说明其时人们已经在关注气候与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古时没有气象局和温度计,那么今人是如何了解古代气候信息的呢?“自然证据”与“人文资料”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
-
〓 孩子要不要学国学?忍让不争不适应激烈竞争?
据《山东商报》报道,日前山东省、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一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复旦教授钱文忠则称,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虽然后来钱文忠说他被误读,其原意是吃亏是因为社会面临严重问题,需要改变的是社会。然而,......
-
〓 儒教之说可以休矣
儒学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此世。儒学的高度入世性使得它要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而它的道场不在教堂或寺庙里,而在此世间。如果我们对儒家传统在安排人间秩序、安顿人们心灵、重铸现代文明等方面的现代价值缺乏自信,那么也不要寄希望于建立一组织来解决问题。历史上儒家传统为无数代学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和人生......
-
〓 国学的当代危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学热”的蔓延势不可挡。从各著名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设置,到国学经典诵读班的日益火爆,再到地方政府教育、宣传部门的行政支持,无不显示着这股热潮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面对如此乐观局面,当然是无比欣慰。但是,如果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国学在当代面临的危机,......
-
〓 提出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理论来——楼宇烈教授访谈录
学生(以下简称“学”):楼老师,请您对于当前中国宗教学——尤其是东方宗教学的总体研究状况作一个概括和审视。楼宇烈教授(以下简称“楼”):宗教学本身当然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情况,宗教学的研究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陷于停滞状态。近些年才开始慢慢恢复。从全国范围来看,1963年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主要......
-
〓 穿穿“汉服”又有什么关系
从苏州大学生穿着“汉服”祭奠屈原(2006年5月31日中新网)引发各式各样的争议开始,到“苏州私塾先生上书建议‘汉服’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感谢”(2006年6月26日中新网),穿“汉服”的风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拥护“汉服”的人们已经将“汉服”的价值重新提炼,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