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年节话拜年
漫画:袁昕春节将至,“拜年”、“兔年快乐”的字句和声音,很快就会又一次铺天盖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耳畔。今年春节咋拜年?这虽然是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却又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会认真琢磨的问题,因为人们似乎早已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它背后的意义。拜年方式的发展和人们对其认识评价的变化,折射出什么?回家、团聚、年夜饭、压岁钱......
-
〓 只是“鞋”上去了
请读者不要望“鞋”生义,本文讨论的只是教授名声问题。中国人是讲究名声的,教授更不例外。但这名声好坏也有个价值向度问题。文革电影中,一条“马尾巴”的“功能”经葛存壮老爷子那么一演绎,几乎作为典故流行开来,给教授黑臭名声又添一生动脚注。但那其实只是政治上的名声,教授毕竟还居“臭老九”之首,在“臭味”相投一群中,教授显然不是......
-
〓 把传统文化的根栽回心里去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生存下去。假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灭亡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在某些特定时期,却有人执迷不悟。比如十年文革期间,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我们就挥动锄头,成功地把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给挖倒了,用魏书生老师日前给沪上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做报告中的话说,“文革期间,我们把传统......
-
〓 所谓“民国范儿”到底是什么?
所谓“民国范儿”,是一种独立、开放的精神,具体说,就是容易与人合作,但不容易被奴役。我们今天看民国时期的年画或者其他广告图片,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女性同样信心满满,有独特的风味。最近,台湾与新加坡的媒体都在关注大陆的“民国热”。台湾一家媒体如此描述:“被大陆学者称为‘民国范儿’(范儿,北京话,意谓气质、情调,也有风格的意思......
-
〓 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是这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这很荒谬,但是,这确是发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事情。日前,一位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
-
〓 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这个工程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考虑,就文化方面而言,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或者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儒、释......
-
〓 岁月坚硬 人情温暖 精神传承——读詹福瑞《俯仰流年》有感
《俯仰流年》,詹福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6月第一版,38.00元 岁月坚硬: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方式阅读《俯仰流年》,我们可以看到,亲人的乡土生活、童年的乡土记忆、学者的命运沉浮、同辈友人的生活遭际,通过追忆的叙述方式,一一在詹福瑞先生笔下展现。在文学史上,对岁月流逝的感怀是......
-
〓 张鸣:“虎妈”的中国式尴尬
美籍华裔女教授蔡美儿高调张扬中国式家庭教育,点爆了美国,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位被称为“虎妈”的华裔所引起的争议,居然延烧到了中国,却让美国人感到有些意外。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就是虎妈式的。他们不知道,现在的中国,至少在城市,虎妈式的教育,已经早就变味了。 说起来,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虎妈式的,不......
-
〓 儒家能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吗?
新华网2010年12月7日的一则报道让曲阜教堂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官方本是正面宣传,不料却激起民间轩然大波。以十位知名学者联合签署反对书为开端,一些“儒家文化信众”在互联网上发起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其余响至今未歇,以电子期刊发送的《儒家邮报》特辟“曲阜建耶教大教堂专辑”,到2011年1月16日已出至第八辑,而在呼吁停建教......
-
〓 在今天为什么要重建儒教
儒教,在今天的中国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既陌生又熟悉且意义含混的词语,有人对它恨之入骨,有人对它爱之深切,也有人对它爱恨交加。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塑造者,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拳拳服膺的生活价值观的提供者,儒教在今天的中国面临如此命运,处于这种境地,于旁人看来,可谓绝无仅有的奇观;于中国人而言,可谓刻......
-
〓 引用正史资料应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为依据版本
五十年代末,国家组织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学者,对《史记》等二十四史进行标点、校勘,整理出版。从1959年出版《史记》、《三国志》校点本,至1976年出版《元史》、《清史稿》,全部出齐二十五史,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这套标点、校勘,新排出版的二十五史,是建国以来古籍整理方面的一项巨大工程和重要学术成果。这部校点本二十五......
-
〓 邓晓芒:消费时代与文学反思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小平(文学报记者)一记者:近期,贾平凹讲述“文革”记忆的长篇《古炉》出版。“文革”叙事一直是国内近年文学写作的热点。前些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兄弟》《后悔录》《平原》《空山》《启蒙时代》,这两年出版的《蛙》、《河岸》等作品,虽然并不都是全面描写“文革”,但“文革”至少是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
-
〓 孔子不是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
9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在广州海心沙广场立个孔子像。昨天有报道说,消息传出两个小时内网友评论数已有150多条,可惜“大多数为批评的声音”。小子不敏,却亦想战战兢兢地加入“大多数”之列。胡乱猜测,这应该是受了前些天天安门广场那儿已经立了个孔子像的启发吧?那里要干什么不大清楚,这里开宗明义,而且意义非凡,要借此引导......
-
〓 古籍整理出版: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楼宇烈先生一席谈
古籍整理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代都肩负着延续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日前,笔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北大哲学系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楼宇烈先生。问:楼先生,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这一机构是何时成立的?楼: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最早是在五十年......
-
〓 学术目标的设定和转移
一切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同时也是有目标的。目的是根本,是逐渐发现和明确起来的;而目标则是假设,是不断设定和转移的。和比我年轻的学者交谈,经常会被询问学术目的和学术目标的问题。关于学术的目的,见仁见智,自有不同,我的看法已在上文开陈,这里只想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学术目标的问题。自1993年将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大历诗人......
-
〓 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华文明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如何使文化历史巨著走下神坛,让一般人能领略其博大精深;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华人、汉学家方便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军事和哲学;如何使文史研究工作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在今天,时代已经提出了这一新的课题。信息资源数字化是进入信......
-
〓 解读清华简:《保训》的性质和结构
《保训》的体式与古文《尚书·伊训》相似。先时间,次缘由,然后是训教之言。训教之言采用直接引语,《保训》用“若曰”,《伊训》用“曰”。两种方式均见于今古文《尚书》。我们知道,《伊训》是伊尹教导太甲的训辞,属于伪古文。它与《保训》如此相像,不会完全没有依据。若参照《伊训》,《保训》也可以叫做《文王之训》。它极可能是《尚书》......
-
〓 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疑案的审核
《尚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经典,也是记录中国古史最为重要的史料性文献。秦汉以来的《尚书》流传过程十分复杂,古文《尚书》的真伪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史中最重要和艰深的课题。秦火之后,《诗》、《书》等典籍丧失几尽。汉初广开献书之路,一些先秦典籍得以再现,其中《尚书》主要有两个传本:秦博士伏生保存到汉代的二十八篇(后分为三十三......
-
〓 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听起来唬人,使人避之犹恐不及,正如对经典的描述:大多数人想看而没有看过的书。亲近国学,概因有二:其一、今人想过和没有想过的问题,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若不去找,自取其辱;其二、白话文读着不过瘾、不解渴、琢磨头少,不像经、史、子、集,常读常新,意韵无穷,营养丰富,能量充沛。一个人的阅读根系,一定要根往下扎,不必被奇花异......
-
〓 刘金平:周敦颐对儒学的新发展
周敦颐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主调仍是传统的儒学。周敦颐始终没有忘记儒家的根本立场,出入释老的目的是援儒,最终促进儒学的全面复兴。周敦颐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使之面貌焕然一新,一扫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颓势,回归到原有的正统地位,赢得了与释道竞争的全面胜利,取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