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同心同行·张望:佩公刀代笔,赖以立战功
张望(1916—1992),祖籍广东大埔,生于广东潮安,曾用名致平、克之、张抨,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是“MK木刻研究会”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艺、华北联大、东北鲁艺、鲁迅美术学院工作。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
〓 学人小传:唐弢
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笔名风子、晦庵、韦长等。浙江镇海人。作家,文学史家。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邮务佐,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曾参加1938年版《鲁迅全集》编校。上海解放后,被选为邮政工会常务委员兼文教科长,后进入高校、文化部门工作。1959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 文艺人物志·葛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书写历史
他的《飞发》日前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传统的大历史叙事不同,他总是热衷捕捉历史的“分岔小径”,以人间烟火来呈现历史发展脉络。他说:“写作是我内心的沉淀之道,让我能够看清自身和世界。” 日前,葛亮的《飞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飞发”是一个粤语词,意思是理发。它是葛亮小说集《瓦猫》中的三则故......
-
〓 邓由甫与甘泉寺的20年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从五龙山森林公园的景区道路转入前往禾加镇楠林村的小路,入目便是一道叠石而成的围墙。嵌刻在石墙上的一块清乾隆五十三年《募叩修路碑名记》碑,上书“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告知来者,此为初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甘泉寺,距今已有588年的历史。 石墙后,一片茂盛的楠竹延绵参天,依稀可见甘泉......
-
〓 大家·冯尔康:史料与史学的不懈探寻者
学人小传 冯尔康,1934年生于江苏仪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曾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国谱牒学会副会长。1959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从历史学家郑天挺攻读明清史专业研究生。从事史学研究60多年来,主要研究社会史、清史、宗族史和社会结构史、史料学等领域,著有《冯尔康文集》......
-
〓 雷海宗的最后十年
1957年雷海宗先生全家福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发展史上,19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52年秋,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先生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原主任雷海宗教授,因为难以言说的原因奉命调离北京,移砚南开,南开史学从此奠基,走上了崛起之路。1952-1962年的十年,谨言慎行的郑天挺先生生活相对平坦,雷海宗先生......
-
〓 学人小传:戴逸
戴逸,1926年9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48年进入华北大学学习,后留校任教。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一直在该校执教。曾任中国史学会会......
-
〓 沈应珍:世纪笔工的传承与坚守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湖笔的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卜家堰村东山庄自然村,我们见到了百岁老人沈应珍。“做毛笔,要128道小工序哩!”老人将湖笔的故事娓娓道来。称其师者不计其数“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在小小的善琏镇,乃至方圆30里以内,家家户户会制笔。出身于制笔世家的沈应珍,10岁就开始接触制笔,短短......
-
〓 浅谈蹇斋之学——写于周本淳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周本淳先生字蹇斋,在其生前我无缘识荆,正如《世说新语》里面讲到的人物关系:“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今年12月22日是蹇斋百年诞辰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适时出版了《周本淳集》,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根据对其论著的学习,本文谈谈对蹇斋之学的肤浅理解和认识。蹇斋之学的渊源从学术上来说......
-
〓 2022永远的怀念(八)
钱正英(1923-2022)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水利和电力专家钱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钱正英1923年7月4日出生于上海。1939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52年兼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第一......
-
〓 文学家的婚礼
仪式感是人们内心对一件事情郑重的外在表现。婚礼可以说是人生仪式中最为繁复而又最为简单的仪式,因为它将开启漫长的家庭生活而繁复,又因为它的内核是爱情而简单,因为相爱而走入婚礼的“殿堂”,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许多。 闻一多虽然主张恋爱自由,但是婚姻却是父母之命。据闻黎明的《闻一多传》,婚前,闻一多提出三个条件:“不祭祖、......
-
〓 有谱·有料·有信——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和唐诗研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与唐诗研究,正如这太白佳句,境界阔大,气象万千,而又存乎一心,自出机杼。 今年春秋八十的薛天纬先生从攻读研究生起即追随著名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矢志李白研究,孜孜矻矻,黾勉以求,将李白研究融入其生命,以李白研究作为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依归......
-
〓 学人小传:庞薰琹
庞薰琹(1906—1985),江苏常熟人。艺术家、设计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奠基人。1921年考入震旦大学预科,1925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在上海美专、北平艺专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庞薰琹广涉绘画、装饰艺......
-
〓 满宠:算无遗策 不输孔明
满宠绘像提到三国人物,论智谋超群,人们首推诸葛亮,其实,和诸葛亮同时代的魏将满宠,同样极具韬略。《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立志刚毅,勇而有谋”;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立志刚毅”,这在满宠青年时期即显露了出来。青年满宠担任许县令,曹操宗室亲戚曹洪的手下宾客在许县多次犯法,被满宠收捕治罪,连曹洪......
-
〓 苏轼的前身与后身
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被研究的多,被附会的也多。作为北宋文坛巨擘,苏轼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和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几乎都被梳耙尽了,甚至连他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之类的前身后身问题,都未能逃脱人们的附会。 关于苏轼从哪里来,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条记载,苏辙(字子由)被贬为高安盐......
-
〓 走近文艺家·刘学俊:用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节气故事
他是杰出的小号演奏家、策划导演多面手。他曾见证一个艺术团的辉煌历史,亲历众多名家大家的星光闪耀。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掌舵人”,他希望通过作品不断创造新的佳绩。他创意策划的《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等影响广泛。打造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他一直在探索实践。 近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广播艺术团承办......
-
〓 走近文艺家·范小青:生活扑面而来,你想躲也躲不开
她被称为文坛“劳模”,自25岁发表处女作后,40多年里写了20多部长篇,400多部中短篇。她从苏州小巷出发,不断拓展小说创作的边界,给当代文坛带来《城市表情》《城乡简史》《灭籍记》等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从开始写作,她就一直聚焦现实、关注底层,总有写不完的东西。问其原因,她说:“因为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 提起......
-
〓 傅璇琮先生印象:汲古得修绠 绩学若灵光
编者按:傅璇琮(1933-2016),1933年11月生,浙江宁波鄞州区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因院系调整,入北京大学就读中文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落入“反右”彀中,遂离开北京大学,先后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唐代文学学会......
-
〓 梁启超在1927
梁启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在1916年段祺瑞内阁倒台、梁氏随之辞去财务总长前的20余年间(1895—1916),无论在清末领导戊戌维新、立宪保皇,还是在民初组织进步党、政学系,梁氏总是身处时代政治舞台中心,为大众瞩目。1916年之后的10余年(1916—1929),梁氏虽远离政治旋涡,更多从事著述、讲学,......
-
〓 袁行霈:把生命与学术融为一体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缓步走到发言席:“我的这点成绩真算不了什么,在北大算不了什么,在全国算不了什么,在学术史上更是不值一提。”4月18日,是袁行霈的85岁生日,借着新书出版的机会,朋友们、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未名湖畔给他祝寿。关于做学问,他讲得不多,格局、眼光、胸襟、气象、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从前也讲过,算是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