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傲骨立天地 奇文鉴古今——史学家陈垣与故宫博物院
南粤骄傲初入京师在大师云集的近代学术史上,陈垣是一个特例,他自学成才,既无师承也未读大学,更无留洋史,他一生的学问全部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自于他求知若渴、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与研究。陈垣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励耘”,以激励自己坚持耕耘之精神。陈垣自幼嗜好读书,《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书》两部目录学著作引领他走上学问之路。......
-
〓 一位抗日烈士眷属的文化传承
一位抗日烈士的眷属,在复印收藏1940年的一张《新华日报》时,对水印复制技术产生了兴趣,由此成为水墨仿真印刷专家和麻纸制作工艺的传承者。一张风化的老报纸历史,总是在某一个时刻为我们掀开其中的一页,让我们看到精彩的细节。1984年春天,太原双塔烈士陵园筹建“革命烈士陈列室”时,征集到了包括高君宇、续范亭、张友清、郭于鸣等......
-
〓 钱中文先生的虚怀若谷——祝贺钱先生90诞辰
认识钱中文先生时,我25岁,时为江苏省大丰县南洋中学初二语文教师;钱先生50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今年是钱先生90岁诞辰,也是我与钱先生结识40年,该好好地回顾、纪念一下。在此,我谨以1981年至1987年钱先生写给我的25封信为据(见《钱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艺美学通信》,上海......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曾有书信责备苏雪林在鲁迅逝世后抨击鲁迅事。胡适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胡适在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郑敏是北师大外语系做教授,当年......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
刘世南(1923-2021) 2021年8月1日,著名文史专家、诗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世南在江西南昌逝世,享年99岁。 刘世南,192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幼年开始由父亲指导诵读古书十余年,接受正式教育至高一而止。曾先后在吉安、遂川、永新、新建等地担任中学语文教师。1979年,刘世南调入江西师范大学,......
-
〓 翰墨往事:梅兰芳的画家朋友
梅兰芳和齐白石在一起。 京剧大师梅兰芳拥有许多画家朋友,受他们影响,他也热爱书画艺术,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早在1913年11月,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时,就结识了吴昌硕等一批绘画名家。当时梅兰芳才20岁,名气还不是很大,邀请他的上海丹桂第一台许少卿特地安排他和京剧老生王凤卿同台演出,又邀请了一大批包括“海派”领......
-
〓 《中华读书报》年度人物·葛剑雄:“冷眼热言”的建设者
年度学者:葛剑雄 近年来频繁在公共话题领域发声尤其是每年两会上有着“活跃”表现的葛剑雄,很容易让人忽略掉他的年龄,事实上,这位复旦特聘教授已经70岁了。 1978年,已经在上海古田中学当了13年教师的葛剑雄报考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以全系第一的分数拜入谭其骧先生门下,两年后成为业师学术助手,陪伴......
-
〓 学人小传:杜子劲
杜子劲(1897—1955),别名杜同力,河南西华人。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在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和女子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出版总署编审局、新华辞书社、人教社辞书室工作,是第一版《新华字典》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曾任《光明日报·新语文》周刊编委。编著有《四声易通》《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
-
〓 迷雾点染华林间——回味吴组缃先生说《红楼梦》
吴组缃出生于190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学者。他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与林庚、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1952年起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曾兼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吴组缃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红学界产生过广泛影响。今天重温他关于《红楼梦》的深刻观点,有助于我们更......
-
〓 《东北游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纪念卢作孚诞辰130周年
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现代化乡村建设先驱、社会改革家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1952年2月8日在重庆去世。在不长的一生中,卢作孚跨越“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有成就。1938年秋,他勇担国难,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尤为世人所称道......
-
〓 为30万遇难同胞守灵—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23年前,他立志为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守灵,为民族历史正名。23年里,他为30万遇难者奋力呐喊,为澄清历史真相奔走呼号,为祈愿世界和平殚精竭虑。23年后,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展为闻名世界的国家级博物馆。对遇难同胞的地方悼念也升格为国家公祭,且以国家立法方式固定下来。他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
-
〓 梨园花落“梅”韵流芳——追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这是今年三月五日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在驻地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书影。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4日,新书《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的编著者张国良(右二)和读者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书城交流。该书由梅葆玖于3月19日作序。 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遽然谢幕,......
-
〓 顾农:鲁迅怎样编校《唐宋传奇集》
鲁迅编校的《唐宋传奇集》是他从事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了解和研究唐人小说的必读之书。鲁迅从事这部书稿前后跨度达15年之久,开手于南京,完成于广州,中间多年的工作则是在北京进行的。 在小说史料的整理方面,鲁迅从头做起,辛亥革命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古小说钩沉》一书的辑校,接下来便收拾唐宋传奇文。先......
-
〓 绷紧“传承”和“创新”两根弦
——访上海市剧协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昆剧的活力来自昆曲人的精神,很幸运,我们年青一代的昆剧人把老艺术家的精神很好地继承了!这20年间,昆剧有序传承,经典不断,做到了‘自有后来人’。跨越百年,昆剧守正创新的精神没有丢,始终给观众带来惊喜。”采访约在上海昆剧团一楼的一间小屋里,谷好好一阵风似的大步走来,一......
-
〓 述往·叶淑穗:守护鲁迅文物
我和叶淑穗先生相识于两年前。两年来,围绕着她的人生经历,我们聊了很多,聊得最多的,是她一辈子的事业——鲁迅和鲁迅文物。大时代中的一叶扁舟 叶淑穗1931年1月生于北京,父亲叶梯云学习铁路专业,母亲姚秀贞毕业于广州夏葛医学院,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医学女大学生之一。母亲在其表兄詹天佑的帮助下,成立了北京最早的私人妇产科医......
-
〓 史金波与西夏学
以党项族为主体民族的西夏(1038年—1227年),前期与北宋、辽朝对峙,后期与南宋、金朝鼎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由于历史记载缺乏,西夏的很多社会历史不为人所知,一度被称为“神秘的西夏”。 20世纪初,大量西夏文文献在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被发现,西夏学研究从此开启。史金波先生从1962年开始研......
-
〓 用时间完成积淀——记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张昊苏
“天下事艰难方始,天下事大有可为,在修业进德的基础上追寻天下之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南开为我们留下的印记。”6月29日,一向低调内敛的张昊苏站在南开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代表5078名南开硕士毕业生做毕业演讲。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张昊苏,却是南开园名头响亮的“学霸”“大神”——他1994年出生,10岁时就拿到国际......
-
〓 择善而固执的风骨——追忆何兹全教授
历经百年风雨,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教授的生命时钟定格在2011年2月15日晚8时17分。追寻他的学术足迹,我们仿佛听到他为钧天大乐般的中国学术奏响的强音。1930年,19岁的何兹全走出齐鲁大地,只身来到北京大学读书。如果说孔孟之风给予他最初的雨露滋润,那么,北大这方沃土则让他的生命之树抽青吐翠。自由的学术空气、丰厚的文化......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九一八”事变前夕,山雨欲来,国事蜩螗。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黄节集宋人词句撰成楹帖送给陆宗达:“海棠如醉,又是黄昏,更能消几番风雨;辽鹤归来,都无人管,最可惜一片江山。” ◎陈梦家是闻一多在清华的高足,有名士气。有一次闻一多写一短简给陈梦家,称之为“梦家吾弟”,陈梦家回称闻为“一多吾兄”,闻大怒,把他大训......
-
〓 大家·同心同行·张望:佩公刀代笔,赖以立战功
张望(1916—1992),祖籍广东大埔,生于广东潮安,曾用名致平、克之、张抨,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是“MK木刻研究会”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艺、华北联大、东北鲁艺、鲁迅美术学院工作。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