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诺奖发布前夕,9月29日9时整,中国香港,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奖揭晓。经过一丹奖独立评审委员会严谨的评选流程,朱永新教授与琳达·达林哈蒙德博士分获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与一丹教育研究奖。由此,朱永新教授也成为第一位荣获一丹奖的华人。诺贝尔奖设立于100多年前,它所关注的范畴,已经远远不能涵盖今天......
-
〓 天留一磬击新声
今年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诞辰410周年,以“集千古智”为主题的纪念方以智诞辰410周年文物展,日前在安徽省博物院开展。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龙眠愚者,“明季四公子”之一,是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比肩的杰出思想家,曾发誓要“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梁启超称方以智“有许多新理解,先乾嘉学者而发明......
-
〓 “伟大之图”酝酿于伟大心灵
《愚公移山》草稿 一九四〇年五月,徐悲鸿在大吉岭小住。 在南亚次大陆,大吉岭是难得的避暑胜地。印度的夏季炎热而漫长,英国殖民当局官员和其他有钱人,总是连家带口,离开蒸笼似的城市,到这里远望群山,享受凉爽的空气。因此,大吉岭虽然偏远,别墅与客栈却不少。 而徐悲鸿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到这个边远小镇,绝不......
-
〓 人物·翘楚·叶舒宪:攻玉·炼金·释文明
多年以后,黄悦依然记得那个深秋傍晚的场景。同门六七人,从京城各处冒雨赶到位于北太平庄的盛世情书店。每人背个大书包,由一位个子不高、步履匆匆的男子打头。他们不像读者,更像是前来歇脚的“苦行僧”。 带头者是“师傅”叶舒宪,后面跟着的是他在社科院文学所的硕士、博士。 进了书店,大家很少说话。叶舒宪像往常一......
-
〓 陈云与古籍整理出版
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陈云在主持中央财经工作、倡导和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方面卓有建树,他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极其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他发表过多次谈话,作过一系列批示,对推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话和调研 1977年5月,陈云到杭州修养......
-
〓 历史钩沉:“落花生”是我一生最大的宝藏
1938年,许燕吉和父亲出游 记忆中,妈妈监督我和哥哥读书,或清算我俩的错误,都是在爸爸下班回来之前。爸爸一进门,马上“结业”,我俩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聚到爸爸身旁,快乐无边。爸爸大概不会打听我的“劣迹”,就是知道,我相信他也不会嫌弃我,因为他喜欢孩子,而且见孩子都喜欢。抗战时期,香港是沦陷区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常有......
-
〓 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读傅璇琮先生《治学清历》
《治学清历》是傅璇琮先生的自选集,内容主要是作者自著或主编之书的序跋,还有对现当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研述。该书所收文章最早写于1958年,最晚写于2009年,大致记录了傅先生50余年的治学历程,雪泥鸿迹,弥足珍贵。联系傅先生的其它著述,引发我许多思考和感慨。我以为,《治学清历》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清历,也是......
-
〓 吕成芳:终我一生 传播昆曲
吕成芳 资料图片 苏州平江路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寻找“苏州的味道”。在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记者邂逅了一场独特的昆曲演出。演的是《牡丹亭》的折子戏,只见一位身着昆曲戏服的女子,裙袂飘逸,水袖翩翩,表演的同时,却穿插讲述着自己对戏文、动作和吴文化的理解,偶尔插科打诨讲些笑话,情绪到了,还常邀请台下的观众上台......
-
〓 此生致力传国学——南一鹏谈父亲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 资料图片 他一生贯通儒、释、道,熟读诸多典籍,秉承“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在华人世界掀起国学热。他弘扬传统文化,备受尊崇;......
-
〓 青灯黄卷笔犹健——晁福林先生与先秦史研究
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的基石,孕育着中华文明的特质,培植出中华民族的基因。同时,又因其年湮世远,相关传说长久流传,富有浪漫神秘色彩,研究者往往需要旁收博采,廓清重重迷雾,才能求得先秦史的真相。尽管如此,古往今来,仍有无数学人为之倾倒。到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先秦史研究更加迸发出......
-
〓 2015永远的怀念(一)
又是一年岁末,循例作一次告别。 你敬仰过的,你感动过的,你亲近过的,你疏离过的,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人,最终都要有这一次告别。 往途已过山一程,水一程,前路还有风一更,雪一更。我们在这里告别,也将从这里启程。 ——编者刘浦江(1961-2015)1月6日,辽金史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刘浦江因病在京逝......
-
〓 “精思劬学,能发千古之覆”——傅璇琮先生访谈录
年少才俊,负笈京华苦追寻曾广开:傅先生,您好!我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据我所知,您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继而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您在青少年时期,是否就有献身学术研究的志向呢?傅璇琮:说起来话长,从我1951年离开家乡宁波来北京求学,转眼已经57年了。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1......
-
〓 常玉:世间不常遇
近年国内美术展览和出版物,对20世纪初期的美术家有了相当广泛的介绍。张弦、关紫兰、沙耆这些曾经被冷落、被淡忘的美术家终于跻身中国艺术史的行列,使关注中国现代美术的人们深感欣慰。但欣慰之余,仍然感到有所不足,不足之一就是一些流寓海外但保持着中国身份的美术家,仍然未能“回归”故土。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画家常玉。常玉1900......
-
〓 贺麟年谱新编
内容摘要: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被尊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本文择要谱叙贺麟的生平事迹及其著述。关键词......
-
〓 鲁迅的“抗战”
鲁迅先生是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距离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7月7日,还有1年多的时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先生没有经历全面抗战,也就没有在此期间有所作为。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文化界的、大中小学里的、地方武装的“民间抗战”,从来没有停止过。 鲁迅就是文化界......
-
〓 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
(李育中家属提供)图片来源:CFP李育中手迹 书法诗40年后重画鲁迅像 2013年6月28日,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育中先生走完了103岁的生命历程,在广州安详辞世。7月4日下午,在广州银河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人从各地赶来送先生最后一程。在送行的人群中,有来自各个方面的领导和知名人士,......
-
〓 刘文典落选中研院始末——兼及王叔岷“评刘文典《庄子补正》”
王叔岷刘文典刘文典《庄子补正》石印本,为1939年之后流寓云南时印制王叔岷《庄子校释》商务印书馆1947年9月初版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隶属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首任院长蔡元培。1948年4月,首批中研院院士共81人经民主推选产生,李四光、竺可祯、陈省身、华罗庚、赵元任、梁......
-
〓 走近文艺家·李树建:苦思冥想才会出现奇思妙想
他是豫剧“十万大军”领军人物之一,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他说,“艺术创作靠花拳绣腿不行、靠投机取巧不行、靠自我炒作不行、靠大花轿抬人更不行,只有勤奋”。他认为,汗水比泪水更有价值,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2月5日,小年刚过,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正准备参加央视春晚戏曲大联欢节目彩排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为......
-
〓 闻一多:负重前行 弘毅致远
1946年7月11日,“抗战七君子”之一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4天后,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的李公朴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西南联大教师宿舍门前。 闻一多以生命诠释了何为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何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士人......
-
〓 走近文艺家·王铁牛:为历史留影像,为世界传递美
当今的艺术流派纷繁多元,王铁牛坚定地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之上,坚持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把美传递给世界。大量的写生是现实主义画家必备的功课。他说:“一个成熟的画家必须是写生高手。很多人走‘捷径’,画照片,实际上在艺术上走不远。”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陈列着几百幅展现革命历史和时代成就的画作。顺着流淌的历史长河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