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叶嘉莹先生授课
近些天与清华大学杨民教授频繁E-mail,谈天说地,更多的还是谈到读书向学。我报告近日所读叶嘉莹先生《说阮籍咏怀诗》,杨教授便说到28年前于上海复旦课堂听叶嘉莹先生授课,“京腔婉转,神色飞动,分析也入微,吟咏让人感怀”。前年在清华重逢,餐席边上“大家让让让,结果说是我年龄大一点,就坐在叶先生旁边了”。时光流转之慨,不独......
-
〓 温儒敏:像导师一样的先生
我在北大读书期间,除了导师谢冕先生外,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温儒敏教授,以致很多人都以为我是温老师的博士生,需要我解释才搞明白。而温老师也把我当作他的学生,很多事情都让我去做,比如他当年主持的“孑民学术论坛”,他都安排我去接待邀请的专家学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让高秀芹去,我放心。”我越来越不敢懈怠,只要温老师交待的任何事......
-
〓 沉痛悼念栾贵明先生
...
-
〓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堪与王羲之分庭抗礼。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短小而涂抹狼藉的祭文,不仅仅因为书法而为人所称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曲英雄的悲歌。今天笔者尝试从史料和文辞的角度,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这件书法名作。祸起范阳,称兵犯顺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758年祭奠亡侄颜季明的文稿,记载了颜氏族人在......
-
〓 择善而固执 上下而求索——何兹全的学术成就和史学思想
出生于1911年的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教学中,他淡泊自守,孜孜以求,在史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史学思想。不倦探索 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何兹全着力最多的领域。他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于1989年完成......
-
〓 明月照积雪,夜深千帐灯——论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一庚子盛夏,淫雨霏霏。我在京西大觉寺与傅莹大使饮茶。是日恰逢农历六月初一,是叶嘉莹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将上映的叶嘉莹先生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谈及这部影片的主题词“弱德之美”。大使问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时,我尚未深入研习叶嘉莹先生关于“弱德之美”的著述,但从字面理解,马上浮现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
-
〓 翘楚·张巨龄:依然憧憬壮如花
资料图片 拜访张巨龄先生之前,我在资料里读到了他的很多身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回族史学家,也是《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原《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主编,更在大学当过教授,著述颇丰。该怎样才能最接近一个真实的张先生呢?带着些许忐忑,我按响了北京南城富卓苑一处居所的门铃。随后,便是四个多小时的详谈,推心置腹,......
-
〓 “不少痴癫,是真知灼见”——江枫先生印象
我是在江枫先生的“巅疯”时刻拜识他的。那是1995年彩虹奖颁奖典礼上。“江枫今天疯了,竟然打的来文采阁。”李文俊先生说。我手上有一本江枫译《雪莱诗选》,1981年在上海华东师大书亭购得。版权页为一版二次印刷,从中可看到初印5500册,再印三万的信息。很多人购买不得,只好借阅或手抄,而我可能是宿舍离书亭近(不到百米),信......
-
〓 学人小传:王宽行
王宽行,1924年出生,2004年去世,江苏邳县(今邳州市)人。1948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9年1月至1950年9月休学,1950年9月到1952年7月在无锡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学习,1952年9月至1953年7月在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著有《王宽行......
-
〓 智海观澜:画家的拒绝
拒绝是一门学问。直截了当甚至粗蛮无礼的拒绝,会令对方难堪乃至恼怒,如果幽默地巧妙拒绝,则可以令人心情愉悦,无形中化解了被拒绝的失落与尴尬。 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为人随和,凡朋友索画,他总是慷慨相赠,于是,便有朋友得寸进尺。一天,一位刚要过画的朋友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说这个朋友也喜欢吴作人的画。吴作人不接茬,......
-
〓 姚锡佩:周作人购房“买契”引出的往事
在我的手头有友人送我的一份周作人购房“买契”影印件,系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元1942年)“北京特别市公署财政局”发给“新业主周作人呈报置买XXX房产,座落在内四八道湾十五号”的印契。其中写明买主姓名地址“周作人,内四八道湾十一号”,购买十五号产业种类“瓦房三间,灰房壹间,共四间半”,面积“壹分玖厘捌毫......
-
〓 高手在民间·洪建华:妙刀可生花
洪建华自小就被徽州古建的雕刻深深吸引,16岁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夫妻二人将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徽州竹雕视为毕生的己任务与追求,投资建设徽派雕刻博物馆,传习徽州竹雕技艺,传播徽派竹雕文化,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洪建华的作品传承了明......
-
〓 集腋成裘终成史——记吴山先生
我和吴山先生的结缘,始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的编辑出版。那是2011年前后。最初是这个选题内容吸引了我:市场媚俗的现代美容理念推广类图书很多,但又有多少人会想到通过古代这条偏僻的路径去发掘寻绎美容文化的真正内涵及价值呢?由此自然而生一种亲切的信任之感。此后,又有《中国历代玩具辞典》的出版合作。在和吴山先生接......
-
〓 程千帆:教育行业的“手艺人”
传统”与“身教”:程千帆教育“手艺”的两个关键词程千帆身上的士大夫弘道救世的精神,在南京大学1978年礼聘他来任教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南京大学来人问程千帆对学校有何要求时,历经磨难的程千帆的回答是:“我要工作,我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什么条件?这就是条件。”“工作”及“服务人民”成为程千帆首要的要求,这种“明其道不计其......
-
〓 俄罗斯当代著名汉学家季塔连科的中国情结——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二十一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ТИТАРЕНКОМИХАИЛЛЕОНТЬЕВИЧ)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和现实问题、俄罗斯与亚太各国及俄中关系问题的著名学者,是俄罗斯顶尖的汉学家之一。现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俄罗斯外交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学术委员......
-
〓 往事如昨忆孙犁——关于一张明信片
今年4月6日,是孙犁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我特意翻出了孙犁老师当年寄我的一张明信片。几近发黄的一帧纸片,蓝色的钢笔字清秀而遒劲。 一面是: 光明日报机动记者部 李树喜同志 另一面是正文: 树喜同志: 收到惠寄函及赠书,至为感谢。尊著当从容拜读。 一九七一年,我也曾回安平一......
-
〓 千古谜团“瘗鹤铭”——孟宪章收藏轶事
《瘗鹤铭》拓本 约莫1962年前后,以买名帖好帖为骄傲的孟宪章买了一本《瘗鹤铭》拓本。三年后,1965年的一天,孟宪章又发现了另一本《瘗鹤铭》的老拓本。孟宪章花了8块钱买下了这本《瘗鹤铭》,这足以算是当时的奢侈品消费了。买下书后他又闲逛至西城一家名叫“梦雅堂”的书铺(今地处琉璃厂),书铺经理注意到他手上的《瘗鹤铭......
-
〓 韩吉日木吐:达尔罕草原上蒙古汉子的书香情
蒙古汉子韩吉日木吐自小是个“书虫”。他坚信读书的力量。2014年,他和爱人高红兰花费3万元盖起60平方米的板房书屋,并向本嘎查170多户农牧民发放《致农牧民阅读倡议书》,倡导农牧民们来书屋免费借阅图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书屋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与捐助,藏书达到了1.5万册。他感恩捐书的朋友们,将......
-
〓 方勤:不负时代,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9月28日,“郧县人3号头骨”——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在湖北发掘出土的消息一经发布,迅即成为学界与大众关注的焦点。 “新时代以来,文化遗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身处这个好时代,文博人要倍加珍惜,不负文博人的担当和......
-
〓 “四姊”张充和女士在慕尼黑及其他
张充和去年(2015年)6月17日午后充和四姊辞世。我正在柏克莱朋友家作客。东岸的友人来电话告知,一时惘然。耳边响起她温柔叫我名字的声音,声音带着笑、带着一点点安徽口音。就在耳边,而四姊已经远行。 一1980年夏天,慕尼黑大学的鲍吾刚教授(ProfessorWolfgangBauer)到我工作的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